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

2009-11-20 2:42 am
-通貨澎賬
-種族岐視
-失業

回答 (4)

2009-11-25 1:51 am
第二次世界大戰係直到而家為止,人類社會搞出來嘅最大陣象,死得最多人(粗略估計死咗8300萬人),破壞得最勁嘅全球性戰爭。
戰爭高潮嗰陣,有成61個國家同地方一齊打,有多過17億人捲入咗呢場仗。打仗雙方係以美國、蘇聯、中華民國(當時嘅簡稱係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嘅反法西斯同盟,同埋以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嘅軸心國集團。烽煙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同埋大洋洲五大洲;打仗雙方同時亦都響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同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
雖則話響1939年9月前,中國嘅抗日戰爭,埃塞俄比亞嘅抗意戰爭等等嘅反法西斯嘅抵抗已經開始咗,但係一般認為戰爭係由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國宣戰開始,去到1945年8月15日(亞洲)/8月14日(美洲)日本向同盟國投降先至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嘅德國,喺凡爾賽條約下無咗部份國土、特別係奧地利無咗,變成獨立國,國防建設俾人管制,唔准有空軍,唔准入口軍火。經濟就因為要賠錢畀人而崩潰。
後來,德國政府開始唔理凡爾賽條約,又想再整大軍隊。保皇派、德國民族主義者同埋前軍隊將領開始質疑凡爾賽條約,德國民族主義者認定一次大戰戰敗係國內嘅猶太人做成。加埋一次大戰時俄國打輸畀德國,德國利用同俄國蘇維埃政府簽嘅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吞左俄國9成煤礦、有人口嘅領土,德國開始重整經濟。
1933年開始,由希特勒帶領嘅德國開始走向軍事強國,全國轉到納粹化,成立第三帝國,喺1933至1939年,德國重整軍備就使咗140億。重利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試凡爾賽條約中唔畀用嘅坦克同飛機。又重新打造凡爾賽條約唔畀嘅軍艦。
1935年,希特勒宣佈恢復兵役制。1936年,希特勒宣佈德國重奪萊茵蘭非軍事區。1938年3月,希特勒宣佈德國同奧地利合併。1939年3月,希特勒宣佈攞咗捷克斯洛伐克除蘇台德地區剩低嘅地方。1939年9月,德軍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歐戰線開始。
亞洲戰線背景 [編輯]
日本喺19世紀末搞明治維新,科技及軍事上向西方學習。19世紀亞洲多國軍事薄弱,東南亞多處一早就係西方列強嘅殖民地,當中中國晚清時期沿海地區更加係各列強佔領嘅對象。日本學咗西方殖民式發展方向,以軍事同埋政治擴大自己國力。
喺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同1904-1905年日俄戰爭打贏咗之後,日本認定軍事強國嘅發展方向無錯。特別係日俄戰爭令日本成為第一個喺大型軍事戰爭打敗西方國家嘅亞洲國家[未記出處或冇根據]。令日本軍方可以喺日本國內更加有權。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攞咗台灣,1910年日本佔領韓國。
1918年日本開始軍事佔領中國東北地區,日軍攞咗哈爾濱沿海地區。1928年,日本軍方同埋佢個政府炸死咗中國東北軍閥張作霖。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全面佔領中國東北。
日本國內喺1890至1930年,因為軍方喺中國台灣、東北同埋韓國嘅經濟掠奪,令日本國內民眾得到唔少經濟上嘅好處,日本國內根本無聲音表達日本佔領其他國家有問題。而日本軍方長打長勝,政治權日大。關東(指中國山海關以東)地區嘅日本關東軍更加好似英國殖民時期嘅東印度公司,完全喺中國東北成為一個王國。
日本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以殖民管理及軍事保護日本資產嘅方法,入主中國東北,佔領大量鐵礦同埋煤礦資源,又發展工業,強化日本軍事經濟,安排日本人殖民到呢一區。1932年成立佢嘅附庸國滿洲國,當時日本關東軍嘅軍事目標係以中國東北為基地,進攻蘇聯遠東地區,明顯係因為蘇聯嘅軍事威脅遠遠大過中國國民政府。
軍事上日本雖然同當時中國國民政府喺河北一直有小型衝突,但中國國民政府主要軍力都被蔣介石調咗去打中國共產黨軍隊。直到1936年,中國發生西安事變,中國國民政府嘅蔣介石先至認真開始將軍力用喺對抗日本對中國嘅侵略。
同時1936年,日本發生二二六兵變,日本統制派得權,同時以陸軍為主嘅軍方高級人士得到勝利,就因為統制派以日本軍國主義為核心,日本軍國主義形式軍事對外侵略完全展開。因為蘇聯嘅軍力,日本關東軍放棄西進,改為南下完全發動侵略中國嘅戰爭。
2009-11-20 8:19 pm
我覺得三樣都唔係,應該是極端的民族主義的誕生,尤其是德國的納粹主義,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和日本的軍國主義

希特拉政權的崛起:
前述事件讓德國極端右翼勢力的興起提供了良機。由阿道夫希特拉所領導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簡稱國社黨,NSDAP)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威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威瑪共和國年邁的總統興登堡元帥正式任命希特拉為共和國總理。與此同時,希特拉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這些權力令希特拉可越過聯邦議會進行實際獨裁統治。此時,威瑪共和國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終點,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國的束縛,希特拉在上台之初就因擴軍備戰計劃受到限制而於1933年10月宣佈退出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拉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

意大利:法西斯勢力掌權


在幾個自由政府無法解決這些威脅後,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請右翼政客貝尼托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領導的國家法西斯黨組成政府。法西斯黨人上台後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規武裝,用以打擊無政府主義者、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者。在幾年時間內,墨索里尼就鞏固了自己的獨裁地位,意大利也淪為一個警察國家。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嚴重衝擊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簽署了意法條約。10月3日,意大利軍團入侵獨立的非洲王國阿比西尼亞(現在的埃塞俄比亞),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阿比西尼亞被征服。1937年,意大利加入日本和德國簽署的《反共產國際協定》,德意日三國軸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國一同支持西班牙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發動叛亂,西班牙內戰爆發,1939年西班牙共和國政府被顛覆。在眼見德國把歐洲局勢推向戰爭邊緣的時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於1939年4月7日,佔領阿爾巴尼亞。
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侵略阿比西尼亞後,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國際聯盟。意大利與同樣退出國聯的納粹德國在1939年5月締結了《鋼鐵條約》,從而加強了羅馬—柏林軸心。1940年9月27日,德國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軸心國,簽署《三國公約》,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正式形成。

日本:軍國主義抬頭
日本在1930年代的政策對於其最終的失敗有着決定性的影響。當時日本的政策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之上,即日本在沒有獲得穩定的自然資源供應之前無法與歐洲強權對抗,但為了取得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他們又必需挑起一場他自知無法獲勝的戰爭。此外在侵華時期的殘忍行徑、在中國建立傀儡政權的作法與日本的最終目標一脈相承,日本在戰爭中堅持這種不得人心的作法。而日本國內的許多政治精英當時就已經意識到這種自取滅亡的作法將會為日本帶來災難,但都沒有試圖制止,因為提出異議的人士紛紛遭到生命威脅。
2009-11-20 3:05 am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主戰場。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造就納粹主義在德國興起,使德國成為了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東亞,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擴張之路,以求擴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間。

I‧ 何謂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是人類史上第二次席捲全世界的大規模戰爭。

II‧ 大戰的起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與發展。

1‧ 第一次世界大戰遺留的惡果
a﹞「凡爾賽條約」對待徳國十分嚴厲。
b﹞徳國要割地、賠款、解除武裝。
c﹞這些苛刻的條款全徳國人民憤憤不平。
d﹞意大利對列強的戰後安排十分不滿。在巴黎和會中得不到甚麼實質利益。

2‧ 1929-1933全球經濟大衰退
a﹞1929年由美國開始經濟大衰退。
b﹞年10月,金融危機,造成美國經濟極不景氣,嚴重波及世界各國。
c﹞徳國的處境特別惡劣。
d﹞1929-1933年,歐美各國工廠倒閉,店舖關門,物價飛升,工人失業。
e﹞世界經濟大衰退為一些國家的極權主義提供了崛起的機會。

3‧ 極權主義統治的崛興
a﹞ 何謂極權主義統治
i﹞所謂極權主義統治,是指某一政黨或其元首在國內建立獨裁專政。
ii﹞ 其本質是對內獨裁專制,對外侵略擴張。
iii﹞ 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極權國家有三,意大利、徳國和日本。

b﹞ 意大利的法西斯獨裁
i﹞背景: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了數十萬人的生命,但在巴黎和會所獲甚微,因而十分不滿。戰後,意大利的經濟狀況亦極為惡劣。社會到處籠罩不滿情緒。
ii﹞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黨
墨索里尼在1919年組織了一個恐怖、獨裁的政黨 ─ 法西斯黨。其政治理念稱為法西斯主義。
取得政權後,墨索里尼對內施行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向外發動對非洲等地的侵略戰爭。

c﹞徳國的納粹黨專政
i﹞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徳國要割地、賠款及喪失殖民地。其工商業陷入困境。徳國經濟崩潰,失業人數超過六百萬。
人民埋怨執政的政客,痛恨「凡爾賽條約」。這種情緒成為極權主義的溫床。大獨裁者希特拉得以乘時崛起。
ii﹞ 希特拉及其納粹黨
希特拉是天生的演說家,徳國人心目中的英雄。他認為要拯救徳國必須提
倡「大日耳曼主義」,把所有講徳語的優秀日耳曼人統一成一個偉大的國
家,消滅最劣等的猶太人。
希特拉在1933年出任總理,次年兼掌總統權力,號稱全國的「元首」。
希特拉上台後,在全國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鼓吹漠視國際聨盟和廢棄「凡
爾賽條約」,對猶太人實施種族滅絕政策。並不斷對外擴張。
納粹主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d﹞日本的軍國主義統治
i﹞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軍國主義更加嚣張。
ii﹞日本先入侵東北,進而攻佔全中國,最後建立「大東亞」霸權。
iii﹞軍國主義的日本,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

4‧ 日、意、徳的擴張
a﹞日本、意大利和徳國自國內的極權統治確立後,就不斷對外擴張和侵略,並構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個策源地。
b﹞軸心國的形成

5‧英、法、美、蘇等的綏靖、觀望與縱容

她們為各自的利益,採取消極政策,助長了軸心國的氣燄。
a﹞英法的綏靖政策和美國的觀望態度
i﹞英法傾向對徳採取「綏靖政策」,力求息事寧人,以避免直接的衝突。
ii﹞ 當徳國在1938年進攻捷克的蘇台徳區時,英法不但沒有加以阻止,反而與希特拉簽訂「慕尼黑協定」,藉此滿足徳國,換取「和平」。

b﹞ 蘇聨的縱容政策
i﹞蘇聨在1939年8月與徳國簽訂「互不侵犯協定」。
ii﹞ 徳國沒有後顧之憂,可以推行進一步侵略全歐洲的計劃。
2009-11-20 3:01 am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個極權國家被打倒;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被削弱;美國大發戰爭橫財,躍居世界頭號強國地位,蘇聯成為唯一可以在軍事上抗衡美國的國家,戰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以美蘇為中心的雅爾達體系所取代;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中國等一批歐亞國家相繼建立了效法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範圍由一個國家擴展為一個陣營;印度等殖民地利用其宗主國在大戰中被削弱的機會實現了獨立--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並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係。二戰也對軍事武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雷達,噴氣戰鬥機,火箭及飛彈,電子計算機,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並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導致了全球5千萬人的死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無辜平民的傷亡是歷史上最慘重的,其中包括了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和其他東歐人種的大屠殺、日本對無數中國與朝鮮平民的屠殺,以及戰爭末期盟軍針對德國與日本境內民用目標的轟炸。這場戰爭也是首次平民死亡人數大大超過作戰人員死亡人數的戰爭。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56: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119000051KK007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