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歷史資料

2009-11-17 9:50 am
(1)甲骨文:約始於商朝,距今約三千餘年
(2)金文:約始於商周,距今約三千餘年
(3)小篆:由大篆演變而來,始於秦朝
(4)隸書:約始於秦朝
(5)草書:約始於西漢
(6)楷書:約始於東漢
(7)行書:約始於五代十國--後漢
這些資料對嗎?

回答 (2)

2009-11-19 11:41 pm
✔ 最佳答案
字體歷史資料

根據樓主提供各字體出現時間大約是對的:
甲骨文 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特指商末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所記的文字。殷人 十分迷信,凡遇大事小事,如祭祀、征伐、漁獵、出入、年成、風雨陰晴、疾病禍福等,都要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占卜的方法是首先打磨烏龜殼(主要是龜的腹甲版)或者其他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然後鑿鑽其反面,再加火烤,使正面顯示裂紋。他們在卜兆旁邊刻上文辭來記錄向神鬼詢問的內容、神鬼的啟示以及後來事情發展的結果,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甲骨文辭,或者叫做殷墟卜辭。其實,另有一些特殊刻辭並非用於占卜,而是主要用於登記龜甲獸骨的來源、數量、整治的過程,以及有關人員的名字等,內容往往十分重要。
金文 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又稱吉金文字、鐘鼎文字、鐘鼎彝器款識等,主要是指商周時代 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中國大約從夏代開始進入青銅時代,晚商達到鼎盛階段。當時的青銅器上常鑄有作器者的族名、私名和所要祭祀的祖先名,字形比較原始,字數由少到多,能很清楚地反映出漢字發展演變的脈絡。商末周初一段時間,青銅器冶煉、鑄造技術又有了長足的進步,殷周王朝用大量的青銅賞賜貴族、大臣。這些人鑄造青銅器時,往往要刻鑄銘文來記述時王的恩賜,頌揚祖先的功烈,企望長久地留傳給子孫後代。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中說:著有族名金文的銅器,時代往往比早期甲骨文晚,甚至在西周早期的銅器上都還時常能看到這種金文。但是它們的字形卻比早期甲骨文更象形。這種現象應該是古人對待族名的保守態度造成的。

大篆和小篆統稱篆書 ,主要流行於漢代之前 。大篆是比較寬泛的稱呼,一般指《說文》籀文和石鼓文等先秦的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採納丞相李斯的意見,積極推行統一全國文字的政策,將秦國固有的籀文形體簡省刪改,形成了一種新的正式字體,稱為小篆 。李斯是歷史上篆書的第一大家,秦王朝統一文字政策的主要策劃人和推行者。晉朝衛恒在《四體書勢》中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書。隸書者,篆之捷也。這些是說,和小篆相比,隸書是一種比較便捷易寫的書體,由於政務繁雜、需要書寫大量文件,因而就採用隸書書體,由普通小官吏協助書寫。秦代的隸書和小篆相當接近,因為它通行於秦代,所以被稱為「秦隸」。秦隸經過演變,逐漸脫離篆意,同時進一步喪失漢字的象形意味,於是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特點:字形扁平,字的構架多有方折棱角,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所謂一波三折,蠶頭燕尾,使漢字形體出現了質的變化。隸書以下的近代文字,象形性減弱了,符號性加強了,成為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
什麼叫草書呢 ?廣義地說,草書就是比較草率的字體。古文字有古文字的草率寫法,今文字有今文字的草率寫法。狹義地說,草書是一種書體,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梁武帝蕭衍 《草書狀》認為,今草的產生是由於:「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說明了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草書是何時產生的呢?歷史上第一次提到草書之名的是《說文解字‧敘》,敘中明確指出「漢興有草書 」。
楷書 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楷書是在漢隸基礎上省改波磔、增加挑而成的一種書體,也叫「正書」、「真書」。楷書由漢隸蛻變而來 ,所以歷史上還稱它為「今隸」。至三國魏鍾繇和晉王羲之 ,進一步規範體勢,使楷書成為一種完全獨立的書體。和隸書比較起來,楷書的線條更平直,而字形定型化則得到進一步加強。具體說來,漢隸的筆勢大多是扁方形狀,向外攤開,而楷書筆勢則大多是長方形狀,向內集中。漢隸的用筆大多帶有波磔,粗細變化很大,而楷書用筆要麼比較平穩,要麼出現硬折,粗細變化相對少些。
行書 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也是日常最習用的一種書體,因此又可以說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唐人張懷瓘說:「不真不草,是曰行書。」。
  事實上,行書正是為了補救草書難於辨認和楷書書寫太慢而產生的。東漢末年 ,草書和楷書盛行,行書一方面接受草書的影響,但又糾正草書的漫無標準;一方面接受楷書的影響,同時又避免楷書的書寫費力。行書介於草書與楷書之間,發揮兩方面的優點。
參考: Michelle & Hugo + 中國文化研究院
2009-11-18 4:49 am
中國一詞含義





主條目:中國的稱呼



詞源

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梓材》中,其中記載道:「皇天既付中國民 ,越厥疆土,於先王肆。」此時「中國」的含義僅僅是周朝人對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稱謂,他們認為自己位於大地的中央,而四周的民族則分別被他們稱為蠻、夷、戎、狄。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則自稱「中國」,其中「國」就是各諸侯的封地。漢朝時則將其統治的中原地區稱為「中國」,如《史記武帝本紀》中的「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漢朝以來,「中國」一詞逐漸演變稱為正統的朝代的標誌,例如在南北朝時期和宋朝,對峙雙方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是「中國」。但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並不把「中國」作為國名使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名稱,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簡稱「中國」,[2]兩個政權對於「中國」稱謂的爭奪隨即展開,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和中華民國歷史。



現代含義

現代中文中「中國」一詞的含義有:



從歷史的角度,是從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開始,經歷了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一系列朝代和政權的連貫歷史的整體。

從地理的角度,是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多於13億)、面積排行全球第3(國土面積約960萬km)的地區。

從民族的角度,是以中華民族(包含主體民族漢族和滿、蒙、回、藏、苗、壯、維等數十個少數民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劃分共55個少數民族))組成的國家整體。

從政治和行政的角度,目前包括兩個互不統轄的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

「中國」的定義對於民眾的入境有重要意義。舉例說,在「中國香港居民申領《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須知」第一項的申領資格規定了所有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不論是在中國香港出生、外國出生或在「中國其他地區出生」,都可以申領[3]。若有人在與中國有主權爭議的地方(例如:藏南)出生,而又得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資格的話,他的中國公民資格,就與中國的定義相關。

-------------------------------------------------------------------------------------------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中(另外兩種為:古埃及的聖書字及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唯一沿用至今的一種,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也是當今世界上不使用字母拼寫的文字之一,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3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歷經演化,早已逾越了象形文字的階段,漢字的字體依歷史演進順序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千年來,中文的發音不斷演化,不同地區的中國人的方言也有很大差異,但中文的書寫符號漢字極少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人們之間的交流,漢字對於維繫一個統一的中國也起了相當的作用。

在中國,除了漢字以外,還有藏文、蒙文、滿文、女書等文字,以及一些消亡了的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等。

中國的書法有著兩千多年的傳統,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有著豐富的表現力。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書法家。

象形文字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雖然如此,但更精確地說,聖書體應屬於一種意音文字。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二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

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徵,但由於漢字除了象形以外,還有其他構成文字的方式,而且亦在某程度上表示語音;而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



這裡有更多關於中國的資料供參考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國&variant=zh-hk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C%8B&variant=zh-hk#.E6.96.87.E5.AD.97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46: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117000051KK000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