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因為工作造成的飲食不正常,且因為外食的關係常會發生營養攝取不均衡的狀況。
再加上平日鮮少攝取天然食物來源的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植物性營養素、膳食纖維),就容易發生體質偏酸與營養吸收不良狀況…
若能天天吃足五蔬果是最好的,不過因為快速採收的農業制程,讓天然的蔬果的營養素已經大不如前,所以光吃足五蔬果可能也會不夠了。
所以國外的醫學研究單位,如哈佛大學醫學院,便建議每個人(成人或小孩都一樣) 每天是有"必要" 補充「複方」維他命的。
只是市售的綜合維他命或是偏重單方面的維他命(如單一B群、C、E等)
需要評估的地方有幾項:
1) 來源是否天然 ~
維他命的組成有自天然植物取得或人工合成取得,其成本與生物可利用率就不同。
2) 含量是否足夠 ~
雖說是綜合維他命,但不同的廠牌的組成成分及含量就不同,而偏重單方的維他命,亦有可能有劑量過高的風險,建議可以參考衛生署的RDA 建議攝取量,來評估您所要採購的產品的含量,是否有達到 50% RDA 的建議量,會比較好。
而含量的部份尚需注意,例如:植物性營養素來源中常見的綠茶好了,綠茶粉與綠茶萃取物,其所含的兒茶素含量會因為有所不同,50mg 的綠茶萃取物中的兒茶素含量,會比50mg 的綠茶粉末中所含的兒茶素含量來的高。
當然也會因為萃取技術的不同,其茶多酚與兒茶素的含量也會因廠牌而異,所以要注意標示中所寫的是什麼
簡單的說,粉末與萃取物的單位含量就是不同。
圖片參考:
http://l.yimg.com/e/serv/blog/smiley/msn/lightbulb.gif
同樣是綜合維他命產品,一次份量,有些是一顆,有些則是3-4顆。當然含量就會有所不同。但並不代表比較多顆的就絕對比較好,還是需要評估的。
3) 成份的組成是否完整 ~
人體每日必需性的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約有20~30種,近年來由於發現許多植物性營養素對人體的重要性,所以許多廠牌漸漸的有將植物性營養素加入其配方中。
市面如常見的:
綠茶萃取物(茶多酚、兒茶素、荼胺酸等)、
類胡蘿蔔素(葉黃素、茄紅素、玉米黃素等)、
alpha 硫辛酸、
大豆異黃酮、
花青素(OPC)、
輔酵素CoQ10、
柑橘類生物類黃酮等
或是 Omega-3 脂肪酸(魚油中含有DHA、EPA,或蝦紅素等)
這些植物性或油脂類營養素通常是許多人比較難攝取到的營養素。
在選購時不應單只用價格來決定,而應由成份完整性及其來源取得容易與否及含量,來評估其價格的合理性。
當然近年來許多產品慢慢的強調其NANO 奈米化的組成以提高「生物可利用率與吸收」的部份,也是值得評估的
奈米化的方式有許多種,有: 制程奈米化、原料奈米化、成品奈米化、與奈米載體形式。
相關的研究也愈來愈多,確實可以在選購時將奈米化這個項目納入「評估」
4) 安全性、有效性~
市售產品眾多,其產品安全性是比較難加以評估的,不過可參考是否有被刊登於由美國FDA所編訂的 美國醫師桌上手冊(PDR)、或各國由專家審議的葯典,或是第三方公正獨立實驗室(ConsumerLab、NSF) 進行安全性檢驗認証過。 以衡量其安全性,或是參考是否具有國內外的臨床研究報告文獻來衡量其有效性。
5) 產品的活性保護~
維生素、礦物質、植物性的抗氧化營養素,皆有其活性,而這些營養素的活性保存方式,便是很重要的,因為既然是高活性的抗氧化營養素。
所以產品本身的包覆及保護方式便更顯得相形重要,一般市售產品常見的方式則有 膜衣錠、膠囊、特殊抗氧化包覆材料(或袋)、及裸裝的方式的成品保護方式。
建議可選擇較具有抗氧化保護產品活性的包裝方式,可減少因為直接接觸空氣中的氧氣,容易因為與氧氣結合,而產生氧化而降低活性,進而失去其原本的功能及有效的生物可利用率。
希望以上的見解,能提供大家有價值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