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朔」、「七政」是什麼來的?

2009-11-16 12:08 am
引文:《資治通鑑》用了劉羲叟《長歷》的氣朔、潤月及諸史所記七政(指日、月和木、火、土、金、水五星)之變。

問題:什麼是氣朔、七政?

回答 (2)

2009-11-20 12:27 am
✔ 最佳答案
【氣朔】是指「 節氣朔望 」,是古代天文曆法的專有名詞。中國古代曆法絕大多數是陰陽合曆。中國古代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氣、朔。(朔原意是初一、望原意是十五之意)
中國至遲從殷商時代起就採用干支紀日。從甲子到癸亥,六十干支日名輪流循環使用。「 氣 」是中國古曆的陽曆成分。 從冬至點開始到下一冬至點為一年( 回歸年)。一年分成二十四個「 氣 」,稱為二十四節氣。按時間等分的叫平氣。按一年中太陽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氣。從冬至開始,每隔一個氣,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氣;其餘十二個,如:小寒、立春、驚蟄……等都叫節氣。「 朔 」是中國古代曆法的陰曆成分。日月的黃道經度相同的時刻叫朔。月亮繞地球轉動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它的速度變化的週期叫一個近點月。太陽周年視運動的速度也是不均勻的。它的變化週期直到明末以前一直認為就是一個回歸年。
由於日、月運動都不均勻,所以每連續兩次朔之間的時間也是不相等的。不過,經過長期觀測統計,可以求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平均數,這個平均數就稱為一個朔望月。根據朔望月推算出來的朔,叫平朔。對平朔進行日、月運動不均勻性的改正,得到真實的朔,稱為定朔。
中國古代的民用曆法根據氣、朔的變化,可分三個時期:一、從春秋戰國時代到唐初,是使用平氣、平朔時期。二、從唐初到明末,是使用平氣、定朔時期。三、清代以後,是使用定氣、定朔時期。

中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這種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事活動,而且主要在廣大農村中使用,因此稱為農曆。又名夏曆、舊曆、中曆,民間也有稱為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約長 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 月初所在的日期 ,要根據太陽和月球的位置推算確定 ,而不是機械地安排 。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或 355日,與回歸年相差 11日左右,所以隔三年要安插一個閏月,再過兩年又安插一個閏月,平均十九年有七個閏月。如何安插閏月,根據和季節、氣候有密切關係的二十四節氣來定。農曆月份的名稱按照「中氣」而定,如含「雨水」的月份叫正月,含「春分 」的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氣的月份就定為閏月,用上個月的月份名稱稱閏某月。用這種辦法置閏月,可以使曆月與節氣相差不致過遠。
【七政】則是指七政四餘。七政四餘是中國古老的占星系統,主要以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七實星,及四餘:紫氣、月孛、羅喉、計都等四虛星體來占驗世事吉凶。
中國傳統的七政星學,加入 「四餘」,是佛經的影響甚鉅。其定義如下:【羅「 日侯 」】月亮昇交點的黃經。【計都】月亮降交點的黃經。【月孛】月亮遠地點的黃經。【紫氣(先天)】一種廿八年行一周天的神煞,天文上找不出其合理解釋。
以目前殘留的中國古代天宮算命圖看來,其神煞和八字命學融合過,其排法又和紫微斗數幾分相似,其間關聯性有待考證。而且從《果老星宗》內的鄭氏星案四十例, 其羅「 日侯 」、計都的算法正和現代的算法正好相反,這點國內的著名的星占大師王中和比我發現的更早,所以說「四餘」問題多,羅「 日侯」、計都古今中外算法正相反,而且紫氣(先天)又不知為何物,只好暫予存疑。西方星占採用的是「 黃道坐標系統 」,而中國自古以來天文的觀測一直是掌握在天文官吏的手上,而且採用的都是「赤道坐標系統」居多。這是星占學在古代中國淪為「帝王之學 」,造成無法十分普及的道理。加上明代「 私習天文者殺無赦 」的政治 干預, 中國傳統的星占學日漸式微有其歷史原因。
由於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分別是在十八、十九、二十世紀才發現的,傳統的中國星占學尚未全部加以融入。近幾十年來,由歐、美、日等世界各國發展的現代星占學,被直接翻譯傳入中國及台灣,最近幾年又大有逐漸流行之趨勢。
2014-11-14 1:57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16: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115000015KK050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