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的生平

2009-11-14 6:00 pm
唐玄宗李隆基的生平,詳細D!!! 急!!! 急!!!

回答 (3)

2009-11-14 6:11 pm
✔ 最佳答案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大唐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
即位前
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少年時代就顯出了頗膽識的性格。當他七歲時,正是武周時期,武懿宗自認為是武則天的姪子,趾高氣揚,根本不把李氏宗室放在眼裏。有一次,武氏諸王到朝堂參加每月朔望的兩次會見時,他看到李隆基的車騎儀仗威嚴而整齊,心中不悅,便利用自己金吾將軍糾察風紀的權力橫加阻撓。李隆基卻理直氣壯地責問:「我家的朝堂,干你甚麼事?竟敢挾迫我的車騎隨從!」(「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騎從!」)武則天知道此事後,不僅未加罪於他,反而高興地說:「這孩子真有氣魄,終當做吾家的太平天子。」
韋后想效法武則天自稱皇帝,但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密謀,以中宗遺制,立溫王李重茂(中宗少子)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睿宗)參謀政事。韋黨宗楚客、韋溫、紀處訥等人,極力反對相王參謀政事。相王不想捲入宮廷鬥爭,對事件採取迴避的態度,於是李隆基就主動地策劃了消滅韋黨的宮廷政變。
李隆基先被封為楚王,後改封為臨淄王,兼潞州別駕。景雲元年(710年)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回到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戶及蕃口中驍勇者穿虎文衣,跨豹文韉,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中宗時發展為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
當時韋后想稱帝登基,對太平公主立李重茂為帝不滿;李隆基又藉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壯大自己。正當雙方劍拔弩張之際,原來親近韋氏的兵部侍郎崔日用改變態度,暗中向李隆基告密,勸其立即發動攻勢。於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及公主之子薛崇暕,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
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們是為了社稷,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於宗社,不成身死於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於是,決定背着相王,立即行動。
景雲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這時,鍾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其妻許氏卻堅定地說:「忘身殉國,神必助之。既然參與同謀,即使不參加,勢難免罪。」鍾紹京明白,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發佈命令。
二更時分,葛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黨掌握軍隊的韋璿、韋播、高嵩,然後宣佈:「韋后毒死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身高有馬鞭之長者皆殺之,立相王為帝以安天下。敢有反對者,罪及三族。」羽林軍將士紛紛表示從命。李隆基率眾出禁苑南門,進攻宮城。葛福順率左萬騎攻玄德門,李仙鳧率右萬騎攻白獸門,相約在凌煙閣會見。李隆基率兵直入玄武門。韋后惶恐逃入飛騎營,被飛騎斬首獻於李隆基;安樂公主正在畫眉,也被斬首,其夫武延秀同時被殺。凡是諸韋及韋后親信均被搜捕斬首。
這時,李隆基才將事變的經過報告相王。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宗社禍難,由汝安定,神祇萬姓,賴汝之力也。」)當日,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讓位於相王李旦。相王即位,是為睿宗。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2009-11-17 12:55 am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大唐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少年時代就顯出了頗膽識的性格。當他七歲時,正是武周時期,武懿宗自認為是武則天的姪子,趾高氣揚,根本不把李氏宗室放在眼裏。有一次,武氏諸王到朝堂參加每月朔望的兩次會見時,他看到李隆基的車騎儀仗威嚴而整齊,心中不悅,便利用自己金吾將軍糾察風紀的權力橫加阻撓。李隆基卻理直氣壯地責問:「我家的朝堂,干你甚麼事?竟敢挾迫我的車騎隨從!」(「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騎從!」)武則天知道此事後,不僅未加罪於他,反而高興地說:「這孩子真有氣魄,終當做吾家的太平天子。」韋后想效法武則天自稱皇帝,但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密謀,以中宗遺制,立溫王李重茂(中宗少子)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睿宗)參謀政事。韋黨宗楚客、韋溫、紀處訥等人,極力反對相王參謀政事。相王不想捲入宮廷鬥爭,對事件採取迴避的態度,於是李隆基就主動地策劃了消滅韋黨的宮廷政變。李隆基先被封為楚王,後改封為臨淄王,兼潞州別駕。景雲元年(710年)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回到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戶及蕃口中驍勇者穿虎文衣,跨豹文韉,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中宗時發展為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當時韋后想稱帝登基,對太平公主立李重茂為帝不滿;李隆基又藉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壯大自己。正當雙方劍拔弩張之際,原來親近韋氏的兵部侍郎崔日用改變態度,暗中向李隆基告密,勸其立即發動攻勢。於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及公主之子薛崇暕,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們是為了社稷,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於宗社,不成身死於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於是,決定背着相王,立即行動。景雲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這時,鍾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其妻許氏卻堅定地說:「忘身殉國,神必助之。既然參與同謀,即使不參加,勢難免罪。」鍾紹京明白,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發佈命令。
二更時分,葛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黨掌握軍隊的韋璿、韋播、高嵩,然後宣佈:「韋后毒死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身高有馬鞭之長者皆殺之,立相王為帝以安天下。敢有反對者,罪及三族。」羽林軍將士紛紛表示從命。李隆基率眾出禁苑南門,進攻宮城。葛福順率左萬騎攻玄德門,李仙鳧率右萬騎攻白獸門,相約在凌煙閣會見。李隆基率兵直入玄武門。韋后惶恐逃入飛騎營,被飛騎斬首獻於李隆基;安樂公主正在畫眉,也被斬首,其夫武延秀同時被殺。凡是諸韋及韋后親信均被搜捕斬首。
這時,李隆基才將事變的經過報告相王。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宗社禍難,由汝安定,神祇萬姓,賴汝之力也。」)當日,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讓位於相王李旦。相王即位,是為睿宗。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伂,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徵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
景雲二年(711年)二月,睿宗命太子監國,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由太子處分。先天元年(712年)七月,睿宗讓位於太子。太平公主雖力勸睿宗不要放棄處理大政的權力,但已無濟於事了。
2009-11-14 6:18 pm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大唐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

李隆基於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即位,是為唐玄宗。當時,宰相多是太平公主之黨,文武大臣,也多依附她。於是,除掉太平公主就成了玄宗的當前要務。太平公主黨羽看到玄宗銳意執政,她想很快廢黜玄宗。

開元元年(713年)七月,玄宗與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兵部尚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等決定起事。玄宗命王毛仲到閒廄取出御馬並調家兵三百餘人,親自率領太僕少卿李令向、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信右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着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竇懷貞暫時走脫,最後自縊而死。太平公主驚恐萬狀,先逃入山寺,後被賜死於家。自此以後,一切軍政大事玄宗完全可以自作主張了。

開元元年十月,玄宗到新豐(今陝西臨潼)閱兵於驪山下,調動二十萬人馬,旌旗連亙五十餘里,聲勢浩大。但由於軍容不整,欲斬兵部尚書郭元振,因宰相劉幽求、中書令張說求情,將其流於新州(今廣東新興)。接着,以制軍禮不肅罪殺了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本來,玄宗只是為了整頓軍紀,樹立自己的威信,並無意殺唐紹,但由於金吾將軍李邈倉促宣敕,無可挽回,故而玄宗罷了李邈的官。由於兩位大臣得罪,諸軍震動很大,秩序不穩,只有左軍節度薛訥、朔方道大總管解琬二軍穩定,玄宗讚嘆不已。

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重用姚崇,革新政治。姚崇建議:抑制權貴,重視爵賞,納諫諍,禁貢獻,他都採納。無關大局的具體問題,他都放手讓姚崇處理。有一次,姚崇奏請決定郎吏的任命問題,姚崇再三請求玄宗決定,玄宗只是仰視殿屋,置之不理。高力士提醒玄宗應置可否,他答曰:「朕委姚崇理政,大事應當與朕共議,郎吏小官的事,何須一一煩朕!」自此以後,群臣於是知道玄宗能尊重大臣的決定。

為了糾正奢華的風氣,開元二年(714年)七月玄宗下令:「乘輿服御、金銀器玩,宜令有司銷毀,以供軍國之用;其珠玉、錦繡,焚於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錦繡。」又下欶:「百官所服帶及酒器、馬銜、鐙,三品以上,聽飾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銀,自餘皆禁之;婦人服飾從其夫、子。其舊成錦繡,聽染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採珠玉,織錦繡等物,違者杖一百,工人減一等。」(《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開元二年七月條)同時,還罷兩京織錦坊。他還反對厚葬,他認為厚葬無益於死者,有損於生者。於是,要求喪葬務遵簡儉,凡送終物品,均不得以金銀器為飾。如有違者,杖一百。州縣長官不能舉察者,一律貶官。

為了從歷史上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鑑,玄宗喜愛閱讀史書,讀到有關政事的問題,他特別留心。但常碰到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於是,他要宰相為他推薦侍讀,幫助他讀書。開元三年(715年)九月,馬懷素、褚無量被推薦為侍讀。玄宗對侍讀非常尊敬,親自迎送,待以師傅之禮。

不過,隨着時間的流逝,玄宗自認為天下已經太平,逐漸喪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以致生活奢華,不問政事,使富強的大唐皇朝走向衰落了。陳致平《中國通史一百講》:「開元二十三年的時候,他覺得國家太平,要表現國家的歡樂盛況,於是大宴五鳳樓,在五鳳樓的殿前,開了一個盛大的同樂會,各種音樂、舞蹈、戲劇,百劇雜陳,讓三百里之內的刺史縣令,都要帶領當地的樂舞伎人,集合到五鳳樓之下來表演,這種歡樂表演,熱鬧喧天,連續了五日之久。」

生活的奢靡,隨之而來的是政治上的腐敗。天寶初年,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被重用為相。李林甫為了掌握大權,反對諫官有益的建議。他訓斥諸諫官道:「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何須多言!」補闕杜璡上書言事,次日即被降為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令。自此以後,沒有人敢再有諫爭之言了。

在用人方面,李林甫認為凡在德才方面超過自己者,他都設法將其除去。玄宗想重用兵部侍郎盧絢,他就把盧絢調任華州(治所在今陝西華縣)刺史,並欺騙玄宗說盧絢因病不能理事而棄而不用。玄宗又欲重用絳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絳)刺史嚴挺之,李林甫又欺騙玄宗說嚴挺之年老多病,宜授其散職,便於他養病。於是,嚴挺之又被送到東京(今河南洛陽)養病去了。

終玄宗一朝,雖然沒有發動過像唐太宗、唐高宗朝時那樣的大規模的開邊軍事行動。但是,在周邊地區與鄰近少數族吐蕃、契丹、南詔等的戰事連綿不斷。在邊疆軍事勝利的刺激下,玄宗日益滋長了他好大喜功的思想,寵愛有戰功的邊將。邊將也因此不停對外族開戰,以邀功賞。特別是李林甫為遏制政敵而拉邊將牛仙客入相後,更開放了蕃將以邊功為手段,窺伺中央政權的機會。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39: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114000051KK003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