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引用嶺南大學網站供參考-
在古代的神話、藝術與傳說中,各個民族都有關於追求永生不死的主題。人類對死亡的意識與心理反應,雖非天地初開已存在,卻比「文明」來得早。「死亡」這亙古以來困擾著人類的課題,形成難以克服的焦慮,衍生出諸如戰爭及冒險等行為;竟又透過哲學家、文學家或藝術家的咀嚼反芻,凝鍊成人類為自身締造生命意義的力量。畢竟,「人既然必死,又為何而生」、乃至「如何生」怎樣染指「如何死」等問題的探索,可能是破解死亡的焦慮,甚至超越死亡的最根本依靠。
「只要我們企圖理解自己,我們就得尋找死的答案。我們由一個問題感知到我們之死的必然性,這個問題無人向我們提出,但與我們一同存在:死是甚麼?這是一個與生俱來的問題…」
雲格爾著,《死論》
本課程試圖就上述的探索跨出第一步,最終期望我們能理解死,從而瞭解生、瞭解自己。
課程大綱:
一、導論
死亡學、生死學與死亡教育
二、表達與處理死亡的方式及進路
1. 心理學的進路
Kubler-Ross: 末期病患者精神狀態的五個階段
2. 人類學的進路
喪葬儀式與有關死亡的習俗及其精神
3. 與死亡有關的神話
A. 兩河流域:Epic of Gilgamesh
B. 古埃及
三、死亡的哲學省思
1. 希臘的靈魂不朽觀念
2. 基督教的永生說與救贖觀
3. 道家的解放觀
4. 佛教的輪迴與解脫觀念
5. 儒家的文化延續論
四、當代有關死亡的社會問題
1. 善終、善別
2. 安樂死
3. 自殺
五、死亡的意義與生命的意義
p.s.更多資料, 可上
http://ihome.cuhk.edu.hk/~b621749/res2hr2.html Thanatology生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