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讀過"漢字的結構", 中國的造字之法為象形、會意、指事、形聲, 大部份是事物的形象和想像的結合, 而且繁體字才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通用文字, 保留了古人的想像模式, 故每當我們要看懂繁體字時, 都須利用想像思維, 即右腦思考。
文革時期,中國簡化漢字是效法拉丁語系的做法, 目的在於將漢字變成拼音文字, 方便閱讀(即使不知其義, 亦能知其讀音), 只是未能變革得徹底, 沒有達至拼音的功能, 在簡化過程中, 往往除去了最重要的形體, 反而失去了漢字結構的原意, 令讀者難以深思, 更難掌握其義。
以"豐"字為例, 屬象形文字,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故“豐”本是盛有貴重物品的禮器。豐,豆之豐滿者也 - <<說文解字>>。但簡化後成了"丰", 以一般人的想像, 豐滿有多或複雜的感覺, 如此簡單的結構豈能讓人聯想到複雜的含義呢? 以本人的想像, 此"丰"像稀疏的的稻草。
故繁簡兩者皆為方塊文字, 能刺激右腦思考, 但相較之下, 相信繁體字比簡體字更能引發想像思維。
2009-11-20 22:03:22 補充:
但熟讀中國歷史的朋友都應該清楚, 簡體字的"創造"可算是隨機地刪去繁體字的筆劃甚至另創一種不相關的字形, 部份甚至不屬於方塊文字, 是問又有何明確聯想的方向? 如果概不去想認字的問題, 筆劃越少, 越能刺激思考的話, 那豈不是日語這種方塊文字更能引發想像? 請留意, 認字亦是聯想的一部,更是引發想像的起端。
另外, 你舉錯例子, "尘"和"塵"同屬繁體字, 但有不同指事, 請翻閱訓詁學書籍。
2009-11-20 22:05:53 補充:
其實發問者已經出錯題目, 日語不是拼音文字, 請參看以下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973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