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知道長城/故宮的介紹

2009-11-07 7:49 am
我5知道長城/故宮的介紹

回答 (2)

2009-11-07 9:03 am
✔ 最佳答案
【長城簡介】 在我們祖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東西橫亙著一道綿延起伏、氣勢雄偉、長達一萬多里的古代城牆。這就是被目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跡的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著我國古代人民的堅強毅力和高度智慧,體現了我國古代工程技朮的非凡成就,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長城的工程量是十分驚人的。僅粗略地計算一下,修筑長城的磚石,如果用來修建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長牆,這道堵足以環繞地球一周而有余﹔如果用來鋪筑寬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環繞地球三四周。這還只是按一次修筑來算的,如果包括歷代的重修和補筑,那工程總量就要增加好多倍了。
這一前后修建了近兩千年的古代工程,雖然早已失去了它原來的功用,但它作為我國悠久歷史的見証和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之一,仍然巍然屹立在我們祖國的大地上,使我們祖國的壯麗山河更為生色。


故宮(紫禁城)簡介
故宮(紫禁城)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天安門北邊、東近王府井大街、西臨中南海,整體建築莊嚴絢麗、金碧輝煌,與凡爾賽宮、白金漢宮、白宮及克裏姆林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故宮(紫禁城)占地面積達780,000平方公尺,周圍環繞高10公尺的城牆及52公尺的護城河,城南東西寬753公尺、南北長961公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南北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北面的神武門和南面的午門專供遊客參觀出入。
故宮(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及擁有眾多珍藏的歷史文物建立而成的綜合性博物館,在漢代故宮(紫禁城)叫「紫宮」,由於這裡屬於皇家重地,一般人不可以隨便進入因此又稱「禁地」,唐代時期將「紫宮」與「禁地」合在一起使用,因此稱為紫禁城;明代皇帝朱棣就位後,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宮殿,建於明永樂4年、於18年落成,在這明清兩代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紫禁城裡居住及對全國實行統治,不僅是君主重要決策場地,更是中國重要的宮殿建築,於1961年被列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北京著名的標誌性景點之一。

故宮(紫禁城)-南半部介紹
故宮(紫禁城)宮殿以南北劃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故宮(紫禁城)南半部以太和、中和及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從午門往內走,會看到外朝的正門「太和門」,入門後即為「太和殿」,太和殿位於故宮(紫禁城)南北主軸要線上,俗稱「金鑾殿」,裝飾十分豪華,明清兩代皇帝都於此舉行大朝典禮,是故宮(紫禁城)內最大且等級最高的殿宇,為中國建築之精品;「中和殿」平面是正方形,此為皇帝在舉行大典前休息的地方,「保和殿」內外皆為金龍彩畫,搭配協調更顯華貴富麗,兩側為武英殿和文華殿稱為「前朝」,是皇帝朝會舉行的地方。

故宮(紫禁城)-北半部介紹
故宮(紫禁城)北半部以乾清門、交泰殿、坤寧宮及御花園為中心,東側有奉先殿及皇極殿、西側有雨花閣、慈寧宮及養心殿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處理日常政務及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稱為「後寢」;「乾清門」是故宮(紫禁城)的內廷正門,門的兩側是八字形琉璃影壁,壁心跟岔角都用琉璃花當裝飾,是清代皇帝們御門聽政、舉行請寶及接寶等儀式的地方;「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是皇后於節慶受慶賀禮的地方;「坤寧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明代是皇后的寢宮,清代改為薩滿祭教神場及皇帝大婚的洞房;「御花園」位在坤寧宮後方,建築對稱不呆板、園內綠意盎然且擁有彩石路面,是故宮(紫禁城)中最大的花園,是專供嬪妃玩賞遊憩的地方。

故宮(紫禁城)-珍藏特色
故宮(紫禁城)內的珍藏不勝枚舉,其房屋大大小小加起來共有9999間,大至整體的建築格局、小到城牆磚瓦建築,都雕刻著各種動物的造型,可說是集合陰陽、五行、天干及地支等思想為一體的建築精華;故宮(紫禁城)內擁有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共有117萬餘件,包括遠古玉器、三代鼎彝、唐宋元明之法書名畫、漆器、琺瑯、宋元陶瓷、金銀器、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帝後妃嬪服飾、傢具和衣料等等,許多具有歷史悠久且附有價值的奇珍異寶及文物皆聚於此;除此之外,故宮(紫禁城)內還擁有大量文獻檔案及圖書典籍,並設有古物館、文獻館和圖書館,且開闢展覽室陳列許多特色文物,人文薈萃,吸引許多國內外遊客慕名前來。
^O^
參考: 明B+hkba+sinotour
2009-11-07 7:53 pm
本文介紹的是中國的長城。關於「長城」的其他意思,詳見「長城 (消歧義)」。
長城

2009-11-07 11:53:21 補充:
長城
其他名稱
英文名稱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法文名稱 La Grande Muraille de Chine
基本資料
國家 中國
登錄類型 文化遺產
評定標準 文化遺產(I)(II)(III)(IV)(V)
登錄年份 1987年
官方網頁 長城英文官方網站 UNESCO(英語)
地圖

2009-11-07 11:54:03 補充:
請參考世界遺產概要表製作格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城

所在 跨多省、區、市
分類 古建築
時代 春秋至明
編號 5-442
登錄 2001年

2009-11-07 11:54:38 補充:
長城長城是不同時期的古代中國的為抵禦不同時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全長8851.8公里[1],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

目錄 [隱藏]
1 歷代長城
1.1 秦代長城
1.2 前漢長城
1.3 北朝及隋長城
1.4 金長城
1.5 明長城

2009-11-07 11:54:54 補充:
1.5.1 山西、河北的內、外長城
1.6 南長城
2 長城構築
2.1 構築法則
2.2 建築材料與構築方法
3 長城形制與體系
3.1 關隘
3.1.1 著名關城
3.2 烽燧
3.3 其他附屬設施
4 軍事意義
5 文化意義
6 參看
7 資料來源
8 外部連結

2009-11-07 11:55:07 補充:
[編輯] 歷代長城
中國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秦、漢、明三代的規模最大。《延慶州志》說:「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餘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

2009-11-07 11:55:19 補充:
初唐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平定而不再成為威脅,未修長城;五代後唐放棄燕雲十六州使得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蒙元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僅僅起到盤查路人和商路驛站的作用;與蒙元類似,滿清也未修長城。現代修長城,除了是對古蹟的維修和保護外,也部分程度上是為了發展旅遊,但在軍事上已經失去意義。

2009-11-07 11:55:57 補充:
[編輯] 秦代長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逐匈奴,佔據河套,並修築長城。「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
史記·蒙恬列傳》)秦長城把過去秦、趙、魏、燕長城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2009-11-07 11:56:34 補充:
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甘肅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2009-11-07 11:57:23 補充:
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紀》)秦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中原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這一繁重的修築工程,也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孟姜女的故事便來源於此。現在臨洮附近,陰山、大青山一線,都有秦長城遺蹟殘存。

2009-11-07 11:57:42 補充:
[編輯] 前漢長城
西漢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在位時到漢宣帝在位時止,先後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朝鮮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2009-11-07 11:57:53 補充:
[編輯] 北朝及隋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其中以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隋高祖在位時,為防範突厥,多次於冬季徵發丁壯修築長城。隋世祖在位時,兩次於夏季大規模徵發勞力修築,此時防禦的對象還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渾。《隋書·煬帝紀》載大業三年(607年)七月:「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二旬而罷,綿亙千里。」隋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將東起紫河,經朔方、靈武直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和增建。

2009-11-07 11:58:13 補充:
[編輯] 金長城
金朝為防禦蒙古高原諸游牧部落,開始大築長城。金朝所修長城,史稱金界壕或金邊堡。

[

2009-11-07 11:58:23 補充:
編輯] 明長城
主條目:明長城
File:Aster wallofchina lrg.jpg
長城的衛星照片。位於中國山西省北部。低角度的日照以及薄雪突出了長城的一段,以一條黑色線形從圖像的左下角延伸到右上角。到了明時,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萬曆,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以犧牲累計約200萬—300萬人為代價在累計200年時間內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長城。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份長城。

2009-11-07 11:58:35 補充:
[編輯] 山西、河北的內、外長城
位於山西、河北的外長城,基本上和漠南蒙古的省界吻合,是中晚明北疆的國界。明前期,為了對抗北元和隨後分裂的韃靼和瓦剌,明軍多番出擊,同時也沿前線修築長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條石,置敵台、堡壘、關隘以作守備,同時,沿邊建立長期世襲服軍役的衛所制度,使他們世世代代守衛邊疆。明太宗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多位明帝為保護自身和維護邊境安定的安全[來源請求],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內長城作為第二道防線。

2009-11-07 11:58:50 補充:
內、外兩段長城在西邊於山西忻州市偏頭關(俗稱偏關,明代時為山西鎮總兵駐地)匯聚。

2009-11-07 11:59:25 補充:
外長城自西向東,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沿山西、內蒙古交界線,經偏關縣老營堡向東北轉過朔州市平魯區(唐代名將尉遲恭的出生地)、再經朔州市朔城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山西朔州市右玉縣、大同市左雲縣、市區、陽高縣(東南20里即是漢高祖親伐匈奴卻被圍困多日的白登山)、天鎮縣新平堡馬市口,進入河北張家口市懷安縣、萬全縣、橋西區、崇禮縣、赤城縣,經北京延慶縣居庸關西北在北京延慶縣四海冶[2]和內長城交匯。
內長城全長1600多公里。

2009-11-07 11:59:40 補充:
自西向東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營堡個角墩,沿山西境內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線,向東南轉過朔州市平魯區,再經忻州市神池縣、朔州市朔城區、忻州市甯武縣(有甯武關)、忻州市原平縣、朔州市山陰縣、忻州市代縣(北有雁門關)、朔州市應縣、忻州市繁峙縣、大同市渾源縣至大同市靈丘縣(有平型關),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縣、淶源縣、易縣、淶水縣、張家口市涿鹿縣、入北京市門頭溝區、又回到張家口市懷來縣,再入北京延慶縣八達嶺、居庸關西南,在北京延慶縣四海冶和外長城交匯。
內長城在大同市靈丘縣牛幫口又分叉南下,沿河北、山西交界線,順太行山向南,經娘子關、固關,在長治市黎城縣東陽關結束。

2009-11-07 12:00:07 補充:
[編輯] 南長城
主條目:苗疆長城
南長城位於中國湘黔邊界,又稱苗疆長城,2000年4月被發現的苗族疆防。始建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北起湖南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南到貴州銅仁境內的黃會營,全長190公里。

2009-11-07 12:00:25 補充:
[編輯] 長城構築
[編輯] 構築法則
長城的構築,以「因地形,據險制塞」為基本法則。「因地形」,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禦敵。此原則有利於防守,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

2009-11-07 12:00:36 補充:
[編輯] 建築材料與構築方法
長城的修築從春秋到明後期,持續了兩千餘年。由於各個時代的生產力、技術水平不同,也由於各個政權所面臨的軍事形勢不同,歷代修建的長城在構造、建築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於各處地理條件的差異,即使同一時代所修的長城面貌也有不同。

2009-11-07 12:00:46 補充:
就不同歷史時期和築城技術的發展而言,北魏以前各朝所修的長城,以版築夯土為主,北魏時出現了磚石結構的長城,明代長城則廣泛運用了石砌法、磚砌法、磚石混砌法,從橫切面之觀察更含三角學上的應用,特別在徒坡上的鞏固方面起了作用。

2009-11-07 12:00:57 補充:
就長城沿線各地的地理條件之不同而言,建造長城所需的材料均按「因地制宜」的原則就地取材解決。崔豹《古今注·都邑》說:「秦所築長城,土色皆紫,漢亦然,故雲紫塞焉。」在山地,則開山取石壘牆;在黃土地帶,則取土夯築;在沙漠,則用蘆葦或柳條,加以層層鋪沙修築。此外,砌牆所用的磚、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設窯燒制或砍伐外,官府還設有專門部門供應。

2009-11-07 12:01:14 補充:
[編輯] 長城形制與體系

烽火台長城從來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牆,而是由大量建築組成的嚴密體系。從總統上來講,越到後期,長城體系就越完善、越嚴密,整體防禦能力不斷增強。長城體系主要由關隘、城牆與樓台、烽燧三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其他附屬設施。城牆與樓台又可以分為城門、城樓和城牆三部份。

2009-11-07 12:01:26 補充:
[編輯] 關隘
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設有關隘駐守。關隘一般建在狹窄的通道上,如兩山之間的最窄處,山水之間的狹長走廊,以及溪流、河谷的相交處。由於關隘於軍事的重要意義,此處的長城有着更為堅固、完善的防禦體系。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

2009-11-07 12:01:40 補充:
城門:城門是進出關口的通道。元以前多用木過梁,後來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稱為「券門」。門洞內裝有巨大的包鐵木門,門外側用巨釘嵌鑲,門內側裝有門閂及鎖環,有的還裝有機關。
城樓:城門上方築有城樓,是重要的觀察所、指揮所和戰鬥據點。城樓為三層以下的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建築。
[編輯] 著名關城

2009-11-07 12:01:56 補充:
金山嶺長城虎山長城:明長城的東端起點。
山海關:山海關控制着由北京通往東北的要衝——遼西走廊,位於燕山東段與渤海之間的狹長地帶,是明長城東部第一座關口,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嘉峪關:嘉峪關位於祁連山與龍首山之間的狹窄隘口,控制河西走廊,始建於明代,為明長城最西端關口,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2009-11-07 12:02:09 補充:
玉門關
陽關
雁門關:雁門關高踞在的九塞之一的雁門山上,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衝,切斷了塞北高原通向山西及華北平原的一條重要通道。
水關
黃崖關
八達嶺
居庸關
慕田峪長城
金山嶺長城
司馬台長城
大境門
寧夏古長城
紫荊關

2009-11-07 12:02:22 補充:
[編輯] 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根據歷史文獻、出土漢簡和實地考察可知,烽燧數量眾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中央聯繫,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繫。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

2009-11-07 12:02:34 補充:
[編輯] 其他附屬設施
長城體系除了作為情報傳遞系統的烽燧以外,還建立了以城障等設施構成的縱深防禦配置。秦漢時各種設施得到完善,並且在長城內外設置了屯戍城作為屯駐重兵之所,而且向縱深發展,形成網絡。在城牆、城堡的外側,還有特意設置的障礙物,如僵落、虎落等。秦朝在河套長城一帶,廣植榆樹以阻擋匈奴騎兵,人稱榆關。北齊時在長城內側設戍,險要之處置州鎮,築扎軍隊,形成前沿的線狀布防。

2009-11-07 12:03:02 補充:
[編輯] 軍事意義
長城既是農耕民族的防禦前線,也是向游牧民族發動反擊的前進基地。長城後側縱深配備機動的軍隊以因應戰事,而長城還不是防禦的最前線,而是攻擊起始線,和交通線,在長城前方部署的觀察哨深入到極遠處,前線在長城以北一千公里。在古代,游牧騎兵有優良的機動能力和強大的攻擊力,但是對於城垣防禦體系卻無能為力,因此長城的修建的確能夠有效的抵禦北方民族的侵擾。

2009-11-07 12:03:21 補充:
但是僅僅依靠長城的消極防禦並不能阻止有組織、大規模的進攻。《北虜事蹟》記載:「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餘騎到,於花馬池北鎮邊墩起,至石井兒墩止,拆開牆口一十二處,深入固原等地搶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騎到,於花馬池北柳揚墩起至青羊墩止,拆開牆口一十六處,深入平涼臨鞏,直抵隴州,大掠而去。總制右御史鄧章調榆林等處官軍分佈固原要衝,不能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蒙古俺答汗於正面攻擊古北口同時,從黃渝溝拆長城而過,明軍不戰自潰。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2009-11-07 12:03:33 補充:
[編輯] 文化意義

八達嶺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建造的最為宏大的工程之一,它在以後的歷朝歷代都發揮了很重要的防禦作用。長城的存在,對古人來說,也是一個防禦入侵的精神防線。尤其在近代,中國人更是以長城做為中國的象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中,有「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歌詞,號召在國家最危急的時刻,抵禦入侵。

2009-11-07 12:03:58 補充:
對長城的負面評價自古就有,例如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負面觀點認為古代長城勞民傷財[3],是「閉關鎖國」的象徵,如Beyond樂隊的歌曲《長城》中所唱。作家鮑昌曾撰文《長城》,描述古代長城是「凄婉的歷史」、「文化愚鈍的標誌」,並樂於見到今天的長城的開放局面,而此歌曲更遭中國有關當局列入"黑名單"內,禁止播放於媒體之中。

2009-11-07 12:04:09 補充:
長城更成為各種產品、企業廣泛使用的品牌名稱,諸如:長城汽車、長城航空、長城電影、長城牌火腿午餐肉、長城牌電腦、長城牌電扇、長城牌潤滑油、長城牌香煙等等。

房龍在1937年出版的《地球的故事》中猜想:中國的長城是月球上的天文學家唯一能看得見的建築物。關於能否從太空中用肉眼望見長城一直存在爭議。長城和一般高速公路差不多寬,本身並非發光體與反光體,在幾百公里以上不藉助儀器用肉眼觀察是不可能的[4]。神舟五號的宇航員楊利偉稱在2003年他的太空之旅中沒有看到長城。

2009-11-07 12:04:51 補充: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 參看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長城戰國長城
秦長城
漢長城
隋長城
金長城
明長城
苗疆長城
秦始皇
千里長城

2009-11-07 12:05:18 補充:
資料來源
^ http://%64%64%32%66%34%66%30%35%2E%6C%69%6E%6B%62%75%63%6B%73%2E%63%6F%6D/%75%72%6C/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18/content_11210693.htm,新華網,2009年4月18日。

2009-11-07 12:05:39 補充:
^ 在京北的延慶縣和懷柔縣的交界處,原屬延慶四海冶古城,現俗稱「九眼樓」。現所謂「北京結」是在九眼樓的北邊,在懷柔縣渤海鎮舊水坑村西側山頂之上,往東是慕田峪,去山海關。
^ 《淮南子·論訓》說,秦築長城,「丁壯丈夫,西至臨洮、狄道,北至飛狐、陽原、道路死者以測量。」
^ 戴昌達,姜小光,習曉環, 進一步剖析「從太空看長城」的爭論, 科學導報. 2007, 25 (4): 第72-76頁.

2009-11-07 12:05:51 補充:
[編輯] 外部連結
長城小站民間長城愛好者、志願者之家,關於長城的科普與考察信息
中國長城網中國長城學會官方網站
長城文化網關於長城的文化與學術研究
長城地理信息系統長城電子地圖,由長城志願者建設的開放數據的WebGis系統
萬里長城二百關

2009-11-07 12:06:04 補充:
世界新七大奇蹟
吉薩金字塔(榮譽奇蹟)| 萬里長城 | 佩特拉 | 救世基督像 | 馬丘比丘 | 奇琴伊察 | 羅馬競技場 | 泰姬陵
中古世界七大奇蹟
羅馬競技場 | 亞歷山大地下陵墓 | 萬里長城 | 巨石陣 | 大報恩寺琉璃塔 | 比薩斜塔 | 聖索菲亞大教堂

2009-11-07 12:06:25 補充:
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2009-11-07 12:06:38 補充: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宮殿建築
2.1 城門
2.2 外朝
2.2.1 三大殿
2.2.2 紫禁城東南部
2.2.2.1 上駟院、南三所
2.2.2.2 內閣
2.2.3 紫禁城西南部
2.3 內廷
2.3.1 後三宮
2.3.2 內廷西側
2.3.3 東六宮
2.3.4 西六宮
2.3.5 內廷東側
2.3.6 紫禁城西北部─養老宮區
2.3.7 紫禁城東北部─寧壽宮區
2.3.8 乾東五所
2.3.9 重華宮區
2.4 附屬建築
3 大事記
4 故宮保護緩沖區
5 參見
5.1 紀錄片
6 外部連結

2009-11-07 12:06:51 補充:
[編輯] 歷史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基本上是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的,設計師為木匠出身的蒯祥,西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共有明清兩代二十四帝在故宮生活過。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製典藏到民國初年。

2009-11-07 12:07:07 補充: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

2009-11-07 12:07:19 補充:
[編輯] 宮殿建築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為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高12米,底濃10米,頂濃6米至7米。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玄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相傳一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2009-11-07 12:07:31 補充:
[編輯] 城門

午門午門: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敦台,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掖門。上部正中為門樓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兩側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
太和門
玄武門:清朝康熙帝(諱玄燁)即位後易名神武門。
東華門
西華門
[編輯] 外朝

2009-11-07 12:07:44 補充:
雨中太和殿
故宮弘義閣
中和殿匾額
中和殿內部
保和殿內部[編輯] 三大殿
內金水河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
弘義閣
體仁閣

2009-11-07 12:07:59 補充: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建在有漢白玉圍欄的三層高大露台上,為「前三殿」之第一殿,殿高35米,面積2381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木結構宮殿。面闊11間,進深5間,為中國古代殿宇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檐角有10個走獸,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
中和殿:內設寶座,皇帝參加大典前先在此休息,或由近臣演習禮儀。面闊、進深各3間。四角攢尖頂。
保和殿:宴請外藩王公大臣的場所。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從乾隆開始,殿試由太和殿移到此舉行。

2009-11-07 12:08:14 補充:
歷代藝術館
[編輯] 紫禁城東南部
文華殿
精一堂
恭默室
九五齋
玉食館
省愆居
主敬殿
本仁殿
集義殿
傳心殿
治牲所
文淵閣
鑾儀衛所
地和庫房
國史館
[編輯] 上駟院、南三所
上駟院
南三所
擷芳殿
御茶、御膳總房
[編輯] 內閣
滿本房
漢本房
蒙古房
漢票簽房
滿票簽房
大學士堂
侍讀擬寫草簽處
中書繕寫真牽處
收儲本章檔案處
[編輯] 紫禁城西南部
武英殿
凝道殿
煥章殿
敬思殿
浴德堂
咸安殿(寶蘊樓)
清字經館
三通館
實錄館
文穎館
南薰殿
外瓷器庫
御書處
內務府
廣儲司
會計司
掌儀司
都虞司
慎刑司
營造司
慶豐司
[編輯] 內廷
[編輯] 後三宮

2009-11-07 12:08:26 補充:
乾清門:清朝御門聽政在此舉行。
乾清宮: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明思宗崇禎於此宮內迫周皇后懸樑自盡;至清康熙時為康熙幼年時代寢室;內有「正大光明」匾,清朝雍正帝設「祕密立儲」制度後傳位詔書藏此匾後。故宮「後三宮」之第一宮。
交泰殿:面闊進深勻為3間,單檐攢尖頂。故宮「後三宮」之第二宮。
坤寧宮: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重檐廡殿頂。紫禁城內最具滿族住宅風格宮殿。明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寢宮。雍正後,西暖閣為滿人的信仰——薩滿的祭祀地,東暖閣為帝後成婚的大婚喜房。故宮「後三宮」之第三宮。
[編輯] 內廷西側

2009-11-07 12:09:14 補充:
養心殿養心殿:清朝自雍正之後,皇帝在故宮內的實際居所。慈禧、慈安二太后垂簾聽政就在養心殿東暖閣。內設寶座、御案,皇帝在此辦理日常政務及接見大臣。
[編輯] 東六宮
景仁宮
承乾宮
鍾粹宮
延禧宮
[編輯] 西六宮
永壽宮
太極殿(啟祥宮)
體元殿
長春宮
承禧殿
綏壽殿
履綏殿
平安室
翊坤宮
元和殿
延洪殿
儲秀宮
體和殿
麗景軒
咸福宮
同道堂
[編輯] 內廷東側
齋宮
毓慶宮:清朝皇帝十歲以後自立生活之寢宮。
繼德堂
味余書室
知不足齋
宛委別藏室
奉先殿
[編輯] 紫禁城西北部─養老宮區
慈寧宮
壽康宮
長樂敷華殿
壽安宮
春禧殿
福宜齋
萱壽堂
英華殿
紫禁城東北部─寧壽宮區
皇極殿

2009-11-07 12:09:45 補充:
寧壽宮:乾隆宣布退位後當太上皇養老皇宮,花費巨資一百一十萬兩銀修建,宮門前兩座鍍金銅獅,造價尤為不貲。
金昭玉粹殿
養性殿
樂壽堂
頤和軒
景祺閣
暢音閣
閱是樓
尋沿書屋
古華軒
遂初堂
延趣樓
翠賞樓
養和精舍
符望閣
玉粹軒
竹香館
倦勤齋
景福宮
佛日樓
梵華樓
慶壽堂
兆祥所
[編輯] 乾東五所
古董房
四執庫
敬事房
壽藥局
如意館

[

2009-11-07 12:10:00 補充:
編輯] 重華宮區
崇敬殿
重華宮:乾隆皇帝修建,是篤信藏傳佛教乾隆信仰佛堂:[重華]是古代典籍對舜帝敬稱,大臣張廷玉建議以此為宮區命名,乾隆欣然採納。
芝蘭室
葆中殿
雨花閣:位在重華宮西南端 是紫禁城內最具喇嘛教風格建築,內為喇嘛佛堂菩薩佛像數尊
翠雲館
浴德殿
漱芳齋
靜憩軒
金昭玉粹殿
隨安室
[編輯] 附屬建築

2009-11-09 18:35:35 補充: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37: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106000051KK017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