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八股文又叫“制藝”、“經義”、“制義”,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專用的文體形式,八股文寫得好壞,直接決定應考舉子的命運。
所謂“八股”,是因為文中有四個段落,兩兩相對構成排比句,就像人的兩股(腿)相對一樣,四個段落共有八對,所以稱為“八股”,這樣的文章就叫做“八股文”。
八股文的題目大多出自《四書》,也就是以四書中的某些字句為題。大約十字之內的稱“小題”;十字之外的稱“大題”。如民間廣泛流傳的清代官吏查嗣庭在科舉時以“維民所止”命題,被理解為將“雍正”二字的頭顱割去而最終罹禍,可見題目只有四字。
八股文步驟並不怎麼復雜:首先是“破題”,其次是“承題”;然後“起講”;接著便是“提比”、“小比”、“中比”、“後比”、(也叫提比、中比、後比、束比),也就是四比、八股;文章的最後是“收合”。破題就是要開篇先把題義點明,而且只能用兩句話,如以《子曰》為題,破題的話就是“匹夫而為天下法,一言而為天下師”,前句破“子”字,後句破“曰”字。承題是對主題作進一步補充,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以三句為標准。起講是較為深入地說明這個問題的內容大意,最多不超過十句。四比可以說就是正文,就是逐條分析,正面如何如何,反面如何如何等等。這是文章中最難的部分,既考了分析理解能力,也考詞語對仗、音韻轉換能力,四比如同四副對聯。上下要詞性相對,平仄相對。一篇文章中要對出這麼多對聯的確不是很容易的。最後收合,文章的結束語,一般約在八句之內。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是用兩句話將題目的意義破開,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義而說明之。起講為議論的開始,首二字用“意謂”、“若曰”、“以為”、“且夫”、“嘗思”等開端。“入手”為起講後入手之處。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才是正式議論,以中股為全篇重心。在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題目主要摘自四書、五經,所論內容主要據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不得自由發揮、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數,清順治時定為550字,康熙時增為650字,後又改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與格調,本來是說理的古體散文,而能與駢體辭賦合流,構成一種新的文體,在文學史上自有其地位。但從教育的角度而言,作為考試的文體,八股文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死板,無自由發揮的余地。不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極大的束縛,而且敗壞學風。
八股文的字數也有限定。明初規定鄉試、會試,用《五經》義一道,500字,《四書》義一道,300字。清康熙時要求550字,乾隆以後一律以700字為准。這種八股文形式主義嚴重,內容脫離現實,毫無用處,而且用孔孟之語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很難發揮應考者的創造力。但是,它也不是一無是處,從考試的角度來說,它有點類似今天的標准化考試,易於閱卷者掌握標准,有利於避免主觀性,增加客觀性;其次,它的寫作技巧和言簡意賅也還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