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你的說法不是100%正確。
在上世紀 50~60年代,香港的英語是十分高水平的,
一名英文中學畢業生已能說十分流利的英語,
因為當時的官方語言是英文,而且所有的官方機構和刊物都是用英文的,學校以英文學校為主和重要,
如果學生的英文程度差,就不能入讀有名望和較完善的英文學校。任何人士如果要攀上上流社會生活,一定要精通英語。
但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後,英國對華政策有所改變,
當時港英政府便以香港的民生來抵禦中國共產黨在香港的影響力,
當時的港英政府的民生政策如下:
1. 中文是官方語言之一 ( 雙語政策)
2. 居者有其屋
3. 教育普及化
因 教育普及化關係,所以學生不必要入讀英文中學而煩惱,因此學生的英文程度以由小學開始下降,而且向上蔓延致中學,甚至到大專院校。有不少外國商人投訴香港的大學生英文水平低。
至香港回歸中國後,官方機構漸漸採用較多中文,
而且近年有些官員為討好中央政府,
在香港提倡及推行母語教學,
使學生接觸英語機會降低,
因此令香港學生的英語程度猶豫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