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拉和墨索里尼

2009-10-31 7:34 pm
第一段:有什麼原因使你揀這兩位歷史人物作比較?
兩者生平
第二段:找出兩者相同及相異之處
最後一段:應用第二段的資料,找出兩者有多大程度相同及多大程度不同
數論點作評價:很大程度80-90%相同,一定程度:40-50%相同

回答 (2)

2009-10-31 8:29 pm
✔ 最佳答案
希特拉和墨索里尼
二十世紀的中外歷史人物有很多,包括墨索里尼、希特拉、列寧、史太林、孫中山、袁世凱、邱吉爾和杜魯門等等,實在不勝枚舉。假若要作些思考和比較,所選取的人物必須有共通點。最終我以為墨索尼里和希特拉應是學生耳熟能詳的人物,兩人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亦甚相似,實在值得深入探討,因此便決定比較兩者的治國政策。又因墨索里尼及希特拉都是野心家,威脅著世界和平。為著令我們理解到對內政策與外交的關係,故此在討論內政的同時,也希望思索兩人的外交政策,從中比較何者較具野心,何者對世界和平較有威脅。不僅能掌握重要史實,更要他們作出分析,以至了解歷史發展的脈絡。
對內政策
希特拉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重要人物。當時意、德兩
國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和平方案中受辱。但當時意大利的議會政府及德國的威瑪共和國均無力對此作出反抗,加上戰後經濟蕭條和社會動盪,兩國人民對政府極為不滿,墨索里尼和希特拉乘時崛起,而奪得政權。兩人的對內政策同是實行一黨專政、鎮壓反對者、控制經濟及控制資訊和思想。不同的是墨索里尼曾與天主教達成協議,而希特拉提倡種族主義。他們的對內政策都是以鞏固個人權力為主,可見兩人野心勃勃,其中尤以希特拉為甚。他為要恢復德國的光榮而違反《凡爾賽條約》、奉行擴張政策,以致無視其他國家的調解。這些外交政策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爆發。
對內政策方面,墨索里尼跟希特拉所施行的政策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首先,兩人都
是奉行一黨專政。墨索里尼成立法西斯黨,他掌權後查禁了其他政黨和工會,議會成為橡皮圖章,意大利從此成為一黨獨裁的政體,一切政府政策都由墨索里尼決定。與墨索里尼一樣,希特拉取得德國政權後,便陸續取締其他工會及政黨,又大肆清除異己,以鞏固其地位。當總統興登堡逝世後,希特拉更集總統及總理於一身,他還是海陸軍總司令,成為名符其實的獨裁者,奉納粹黨為唯一合法的政黨,要求人民絕對服從元首。
其次,兩人都鎮壓一切反對者。墨索里尼成立秘密警察來消除反對派,所有反對者
不是被殺就是被捕。其時的社會黨領袖馬諦奧狄,曾批評墨索里尼在選舉中使用暴力,隨後便遭綁架及殺害,墨索里尼對反對者的鎮壓手段從中可見一斑。而希特拉亦曾利用「德國國會縱火案」和「長刀之夜」去清除共產黨人及納粹黨黨內可能存在的敵對份子,從而鞏固自己的獨裁地位。
此外,墨索里尼和希特拉均控制國家的經濟發展。其中墨索里尼企圖把意大利變為
企業組合國家,便於意大利成立二十二個企業組合,由政府來組建和監督。為解決意大利
的經濟問題,他更發動一連串「戰役」如「小麥戰役」、「生育戰役」等,以期盡快復興經濟。至於希特拉也有相關的改善經濟措施,他進行大規模的公共建設、擴充軍備和發展新工業,既提供了就業機會,亦反映出希特拉操控著德國家的經濟生產。
再者,兩人為鞏固權力,更著重控制資訊及思想。兩人均設立嚴格的報章審查制度,只允許報章刊載法西斯或納粹主義的文章,藉以宣揚法西斯及納粹思想。而且兩人更下令改寫教科書,向青少年灌輸極端民族主義。又成立秘密警察來監察人民的生活。此外,希特拉更成立青年團,規定年滿十四歲的青年必須參加,藉此控制青少年的思想。

相異之處
希特拉及墨索里尼的內政雖大致相同,但亦有相異之處。首先是希特拉提倡種族主
義,而墨索里尼則沒有。納粹黨其中一個思想是堅信雅里安人是最優越的民族,而猶太人
是最低劣的。希特拉尤其憎恨猶太人,由是實行了反猶太主義,迫害、滅絕猶太人。

兩人對內政策另一個不同之處是墨索里尼曾與天主教達成協議,而希特拉則不推崇
宗教信仰。一九二九年墨索里尼與天主教教廷簽訂《拉特蘭條約》,教皇承認意大利,並
獲得梵蒂岡的統治權作為回報,結束了意大利政府與教廷多年以來僵持的關係,令墨索里
尼的聲望得以提高。
墨索里尼和希特拉的對內政策大同小異,都可見兩人實行獨裁統治,而且野心勃勃。
從內政而看兩人的外交政策,也是充滿野心的,其中尤以希特拉的外交較具挑釁性,此對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起著較重要的作用。

外交政策

希特拉的外交政策極具侵略性,破壞了國際間的和平穩定,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重要原因。首先,希特拉的外交目標是廢除《凡爾賽和約》,他先退出國際聯盟,更於
一九三五年重整軍備,繼而將萊茵河區重新軍事化,公然違反《凡爾賽和約》的規定,這
樣使德國與列強的關係漸趨緊張,戰爭再度爆發的機會因而出現了。
此外,希特拉又提出「泛日耳曼主義」,聲稱要統一所有日耳曼人。他逐步吞併日耳
曼人居住的領土,他首先吞併奧地利,及後又佔領捷克的蘇台德區。希特拉藉口要統一日
耳曼人而進行侵略,英、法等基於兩地皆是德語人居住的地方,並未加以阻止,此舉無疑助長希特拉的野心,進一步促進其侵略行動,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爆發。


2009-10-31 12:44:17 補充:
再者,希特拉為取得額外的生存空間,於是奉行擴張政策,這更是引發第二次世界
大戰的直接原因。希特拉取得奧地利及蘇台德區後,並未滿足,進一步吞併整個捷克,表明了希特拉的野心並不止於日耳曼人居住的土地。一九三九年,希特拉與史太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他便入侵波蘭。至此,希特拉的瘋狂侵略行動終於令英、法向其宣戰,因而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2009-10-31 12:49:24 補充:
Source : Michelle & Hugo + Chinese University
2009-10-31 9:04 pm
[編輯] 生平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會主義和無神論,1900年,他加入了當時激進的左翼政黨義大利社會黨,1911年因反對義大利在利比亞對奧斯曼帝國的軍事行動(詳見義土戰爭)在監獄中度過了五個月,其後1912年,他成為義大利社會黨的領導成員和黨報「前進!(Avanti!)」的記者。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劇烈地改變了墨索里尼,使他在思想上從極左轉向極右,從反干涉主義轉向戰爭狂熱,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蘭創建了右翼干涉主義報紙《義大利人民》(Il Popolo d'Italia),思想的轉變也導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義大利社會黨。在義大利於1915年4月改加入協約國進入戰爭後,墨索里尼報名參戰。後來,英國唯恐義大利會繼俄國之後退出大戰,暗中以每週100英磅的高額報酬收買墨索里尼,讓墨索里尼在他主編的報上繼續鼓吹參戰[5]。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經濟和人員上損失巨大的義大利雖屬戰勝國,但卻在巴黎和會上被「三巨頭」所排擠,沒有獲得期望中的「報酬」,這給義大利帶來了戰爭失利外的進一步的恥辱感[6]。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國家法西斯黨,在戰後政治和經濟動蕩的義大利,具有民族主義、反共產主義和反工會特點的國家法西斯黨獲得了中產階級、地主及工業資本家的支持。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發動向羅馬進軍的政變,10月30日被義大利國王埃馬努埃萊三世任命為總理。1924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治對手,義大利社會主義政治家吉亞科莫·馬泰奧蒂遭到暗殺。出於對內戰和社會主義者反君主制特點的擔憂,國家法西斯黨獲得了國王的支持,並取得了同年大選的勝利。繼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國家法西斯黨為義大利唯一合法政黨,從而建立了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獨裁的統治。

1935年,墨索里尼開始與德國總理希特勒接觸,義德於1939年5月22日簽訂鋼鐵條約。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正式加入軸心國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同年9月27日,義大利、德國、日本簽署三國同盟條約。1943年,在義大利經歷了一連串的軍事失敗後,7月24日大法西斯議會通過了對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動議,翌日,墨索里尼被埃馬努埃萊三世國王解職並逮捕,軟禁在大薩索峰(Gran Sasso d'Italia)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的一間別墅裡。同年9月12日,德國發動橡樹行動,成功營救出被軟禁的墨索里尼。隨後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北部建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與南部已被盟軍佔領的義大利王國分庭抗禮。1945年4月,義大利社會共和國開始崩潰,4月27日,化裝成德國軍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義大利抵抗運動的共產黨游擊隊發現並俘虜,翌日,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貝塔西在科莫省梅澤格拉(Mezzegra)鎮的一個叫朱利諾(Giulino)的村莊被槍決。他們的屍體隨後在4月29日被運到米蘭,並被倒吊在洛雷托廣場(Piazzale Loreto)的一個加油站頂上示眾。墨索里尼的屍體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義支持者盜挖,後被義大利政府扣押十年,直到1957年才被交還給他的遺孀雷切爾·墨索里尼在他的故鄉普雷達皮奧下葬。

希特勒生於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邊界城市因河畔布勞瑙(Braunau am Inn)的一個海關文職人員家庭,父親「阿洛伊斯·希特勒」曾經當過鞋匠,後來才轉為海關文職人員。希特勒年幼隨父親加入天主教成為信徒,可是日後受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影響,曾立志要成為牧師。

希特勒的童年很不愉快。目前有歷史學家指出,希特勒小時候曾遭到學校同學的虐待,這段「童年陰影」導致後來希特勒的強烈報復思想。他很愛他的家人。他曾學習過繪畫,但中學時期學習成績非常差,因此未畢業就退學了。他曾經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但都被以「不適合繪畫」為由被拒絕取錄。父母雙亡之後,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不得不流浪到維也納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雇傭來掃雪、扛行李。

希特勒早在中學時就接觸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來到維也納之後又閱讀了大量宣傳種族優越的書籍,更加痴迷於其中。他發誓要「為德國復興而奮鬥」。在他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Mein Kampf)中,他表露了他對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的確信、對猶太民族的仇恨,並且為日後走上納粹主義這道路埋下了伏筆。
參考: 維基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17: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31000051KK004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