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的歷史在香港(做project)

2009-10-30 12:24 am
如題, 轎的歷史在香港, 怎樣傳入來香港 ? 甚麼用途?等等, 要詳進

回答 (4)

2009-10-30 8:08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www.epochhk.com/images/20070525/b6-03.jpg

洋人坐「山兜」。


圖片參考:http://www.epochhk.com/images/20070525/b6-04.jpg

一般轎夫。


圖片參考:http://www.epochhk.com/images/20070525/b6-05.jpg

「私家轎」穿制服的轎夫。

香港既然是中國的地方,早期的交通工具方面,陸上便有傳統的山兜、轎子、馬、馬車和獨輪手推車,然後到1860年代有從日本傳入的人力車、1888年的纜車、1901年的汽車、1904年從西方傳入的電車、及1911年的火車及巴士等。海上交通方面,除了傳統的舢板及帆船外,1880年已有蒸汽小船等等。我們回顧一下這些交通工具的發展及其花絮。
轎子與山兜:

圖片參考:http://www.epochhk.com/images/20070525/b6-06.jpg

較原始的獨輪手推車─有載人的,有載貨的。


圖片參考:http://www.epochhk.com/images/20070525/b6-07.jpg

載貨的獨輪手推車。

轎子舊稱「肩輿」,俗稱「山兜」,又稱「小轎」,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代步工具,香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以轎子作短途道路客運工具。

使用轎子有嚴格規定,其中主要有官轎、客轎、醫轎、和喪轎等數種。早年外國人和華人富商多居於「半山區」和「山頂區」,環境雖然幽美,但當沒有人力車,汽車,纜車出現時,出入都很不方便。港島斜而長的路特多,最顯著的莫如「馬己仙峽道」,「鴨巴甸街」,「奧卑利街」及「伊利近街」等。於是有人從廣州運來一批轎子(俗稱「山兜」),用作當時主要的一種交通工具。由於交通不便,要靠轎子上落山,故當時居住半山的人士不多,1880年代時只有約40戶。
^O^
參考: 明B+epochtimes
2009-11-02 2:43 am
轎,也稱轎子、輿、輿、肩輿、抬椅、滑竿等,是一類交通工具。廣義的轎子外形為裝有抬杠的無輪結構,乘客坐在其中,由兩人或多人肩扛或手抬,步行運輸。抬轎者稱為轎夫。
和馬車等其他舊時交通工具比,轎子的速度較慢,但更為平穩舒適。轎子也有利於穿行狹窄曲折的街道。另外由於雇傭人力來運輸,也可以顯示乘轎人的社會地位。
中國唐朝及以前的時候,乘轎者多為皇室、女性、老弱官員。自宋朝開始,轎子開始廣泛流行。近現代,轎子先是被人力車,後被汽車逐步取代。在當代,除了少數險峻無道路的山地還在用抬椅、滑竿等運輸外,轎子一般只用於旅遊娛樂,以及婚禮、葬禮等傳統儀式。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6/Litter_-_China.jpg/200px-Litter_-_China.jpg
當代中國給遊客乘坐的仿古花轎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2/Gama2_crop.jpg/250px-Gama2_crop.jpg


韓國人的 gama, circa 1890年.

各國的轎子

中國

轎子一般特指有盒形坐箱者。其中坐箱框架上不蒙帷子者為涼轎(亮轎、顯轎),蒙帷有蓋者為暖轎(暗轎)。暖轎的框架一般是木製豎長方形,中間兩側固定兩根圓柱形的木製轎桿,底下用木板封閉,上放靠背坐箱。轎頂以及左右後三側用帷帳封上,以遮風雨和保護乘客私隱。前方有可掀動的轎簾,以便乘客和轎夫交流。另外兩側的轎帷上部,經常還另開蓋窗帘的小窗。
沒有盒形坐箱,而是使用開放的平台者稱為輿或步輿。《隋書•禮儀志》記載南朝:「天子至於下賤,通乘步輿,方四尺,上施隱膝,以及襻,舉之。無禁限。載輿亦如之,但不施腳,以其就席便也。」但有些步輿也使用封閉箱身。裝飾華美的輿也稱為輦,一般僅限於皇帝或皇族乘坐。例如唐朝繪畫《步輦圖》描繪的唐太宗是乘坐在平台式的步輦上,由6個宮女手抬。
山地地區還有單人背的轎子,稱為背籠,小轎。在成都等地方,「滑竿」是用竹片編製的簡易臥椅,貫穿兩根竹竿抬運,也比較適合山地地區。


分類


官轎:各個朝代官員出行乘坐的轎子。舊時官府衙門內設為此服務的轎廳,並長期雇傭轎夫,稱「轎班」。官轎的規格、抬轎人數有嚴格限制。例如宋太宗規定「非品官不得乘暖轎」。明朝景泰四年規定,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轎。在清朝,四品以下官員可以乘坐藍帷,2-4人抬的轎子,稱為藍呢轎子,三品及以上者則可乘坐8人抬的綠呢轎子。明相張居正坐過32人大轎,內分臥室及客室,還有小僮兩名在內侍候,「五步一井,以清路塵,十步一廬,以備茶灶」,「所經由藩臬守巡迓而跪者,十之五六。居正意未慊,檄使持庭參吏部尚書禮,至是,無不長跽。台使越界趨迎畢,即身為前驅,約束吏卒,干干陬飭廚博。」。

花轎:漢族傳統婚禮上,接新娘去丈夫家的轎子。
私轎:私人擁有和使用的轎子。公用轎子則類似的士,顧客臨時召喚,按使用付費。
喪轎:葬禮中,用於將棺材從停靈處抬到目的的轎子。經常是直接在棺材或棺罩上穿杠而成。

日本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駕籠

假名
かご

羅馬字
Kago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9/Daimyoukago84.JPG/200px-Daimyoukago84.JPG


日本大名的駕籠
古代日本的轎子分為輿和駕籠,駕籠主要乘坐者為武士和貴族階層。正式駕籠為較小的箱型,頂端有杠,由前後二人肩扛,一般只能容一人盤腿坐下。輕便者則為杠下系一織物製成的軟座位而成。朝鮮
古代朝鮮的轎子主要由貴族和官員乘坐,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輦:只限國王、王妃和世子乘坐。前面和左右有垂簾,轎底下伸出兩根長棍;
翟轎:類似輦但級別較低,限公主、翁主乘坐。
駕轎:由兩匹馬馱運的轎子
平轎:一品官以上的官員與耆老所的堂上官乘坐
四人轎:由前後各兩人肩扛,平時只限判書等官員乘坐,平民婚禮也可使用。
軺軒:開放的椅子式,一條主桿,下有單輪。
藍輿:無帷無蓋,由正三品官承旨與各官府參議以上的官員乘坐。
步轎:供貴族婦女乘坐。
獨轎:放在牛背運輸。
其他:用於搬運貨物的龍亭子、彩輿、駕子,葬禮使用的草轎、喪輿、腰輿。 歐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6/RobertAdamDesignofaSedanChairforQueenCharlotte1775.jpg/200px-RobertAdamDesignofaSedanChairforQueenCharlotte1775.jpg


1775年,蘇格蘭設計家為英王喬治三世之妻夏綠蒂王后設計的轎子
在地理大發現期間,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們在印度、墨西哥等地接觸了轎子和肩輿。轎子從而傳入西班牙,並進一步流傳到法國和英國。另外,16-17世紀,意大利那不勒斯、熱那亞等的街頭也有供出租的抬椅,由二人抬運。
到了17世紀中期,抬椅在英國倫敦等地成為常見的交通工具。其優點包括減少交通高峰時對馬車的需求、避免貴族女性的長裙在地上拖髒等。
殖民統治下的美國上層社會也曾通行抬椅。例如本傑明富蘭克林就曾使用過它。
2009-10-31 4:40 am
青 絲
 秦以前,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自漢之後,才陸續有了乘坐轎子的記載。《漢書.陳余傳》云:「上使洩公持節問之箯輿前。」唐代顏師古注曰:「箯輿者,編竹木以為輿形,如今之食輿矣。」箯輿就是用竹木製作成的轎子。東漢班固的《西都賦》:「乘茵步輦,惟所息宴。」步輦乃是去掉了輪子的小車,由人用木槓抬著前行,形同於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的《校獵賦》裡也提到了這種轎子:「步輦西園,還坐玉堂。」
 北宋王得臣的《麈史》載,在唐代,轎子只是帝王和后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是沒有資格享受的,就連宰相也只能騎馬。北宋年間,歷經四朝的元老文彥博,因為年老體衰,與另一位身患疾病的名臣司馬光,被皇帝特許乘坐轎子,屬於是優待老臣的恩典。在乘轎的制度方面,與趙宋王朝對峙的遼國,也師法於宋。《遼史》中記載,只有遼國的皇帝才能乘轎,即使是皇太子也只能乘車,沒有資格坐轎子。
 到了南宋,臣民不准乘轎的規矩就被打破了。《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載,宋室自汴梁遷都臨安之後,宋高宗認為江南的氣候潮潤,路面濕滑,一些上了年紀的大臣騎馬出行,很容易滑倒被摔傷,就說:「君臣一體,朕不忍使群臣奔走危地,可特許乘輿。」於是,隨著禁令的取消,轎子也成為了當時非常普及的交通工具,就連從事醫卜星相的各種民間藝人,也可以乘坐二人小轎,往來於各地。南宋姜夔的《鷓鴣天.巷陌風光縱賞時詞》:「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乘肩就是坐著轎子,旁邊跟了一個小女僕從,很隨意的樣子。從詞中描述的生活畫面,可見乘轎在當時,乃是很常見的景象。
 清代是對轎子的使用和等級規定得最為細緻、也最為嚴格的時期。清人以弓馬得天下,剛開始,惟恐王公大臣乘坐轎子慣了,享於安樂而荒廢了騎射之術,所以規定不論滿漢文武,京官一律騎馬,不准乘轎。後來朝廷修改了儀制,准許文職官員乘轎,但是滿漢官員的標準不同:漢人一至四品的文職京官,在京城內可以乘坐四人大轎,出京則可以改乘八抬大轎;四品以下的文職京官,在京城內可以乘坐二人小轎,出京則可以改乘四人大轎。
 外省的漢人官員,諸如督撫、學政、鹽政、織造等三品以上的官員,可以乘坐八抬大轎;其餘的從布政使到知縣,可以乘坐四人大轎。其他的雜職人員只准乘馬。不過,也有一些偏遠地方的雜職人員,由於天高皇帝遠,監管不力,偷偷地乘坐二人小轎,乃為地方官員所默許。武官中,若是有將軍、提督、總兵,因年紀太老,騎馬不方便,可以上書朝廷申請乘轎。若是外官入京,一律乘車,不准乘轎子。
 滿人官員乘轎的規定更為嚴格。親王和郡王可以乘坐八抬大轎,但平日裡為了方便,也是乘坐四人轎。親王、郡王、世子的福晉,她們乘坐的轎子規格,以及轎上的各種裝飾,都有嚴格的規定。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則是乘坐朱輪車轎。一品文職大臣、軍機大臣乃乘坐四人轎;二品大員要等到年過六十,才能乘坐轎子。蒙古王公則一律不准乘轎。其中只有一個特例,咸豐年間,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被封為親王的僧格林沁,被咸豐特許乘坐轎,是屬於僅有的例子。
 至於平頭百姓乘坐的轎子也有規定,必須齊頭,平頂,黑漆,帷幔也只能用皂色的布。另外,清代還有一種用牲口抬的轎子,乃用兩根長槓子架在前後兩頭騾子的背上,中間部分置轎廂,人坐臥其中,可以應對較遠的路程,名曰「騾馱轎」。《紅樓夢》的第五十九回,賈府的女眷要隨祭一位薨逝的老太妃,賈母就是率領眾人分乘幾隻馱轎入朝。這種馱轎的舒適程度,比起賈元春省親時乘坐的八人抬、金頂、金黃繡鳳帷幔的轎子,自然也就無法相提並論了。
2009-10-30 12:29 am
香港的士歷史:



香港的的士限載5名乘客,一律使用石油氣作為燃料。的士車費的釐定準則是根據行車里數及等候時間而定。而存放行李、電話召喚的士及使用收費道路等則需繳付附加費用。香港設有不少的士站。而在部份停車禁區,都設有一些的士專用的上落客位置。



2003年,香港共有18,138輛的士,包括15,250輛市區的士、2,838輛新界的士和50輛大嶼山的士。每日的服務人次分別達110萬、207,900及1,400。



香港的士使用的車輛型號必須經政府檢定。現時使用的車型主要為豐田皇冠 Comfort 及日產 Cedric ,亦有一架福特 Falcon 仍然服役中。由2001年8月1日起,法例規定柴油的士不得進口香港。於2006年起,香港政府更只准石油氣的士行走。



大部份的士是獨立個人擁有及經營,但亦有一些的士是由的士公司擁有,僱用的士司機營運。



山頂纜車是香港最早運作的機動公共運輸工具,於1888年5月落成啟用,來往中環花園道和太平山頂。



山頂纜車歷史:



山頂纜車路軌全長1.4公里,坡度4至27度,海拔28米至396米,車站包括花園道總站、堅尼地道站、麥當勞道站、梅道站、白加道站和山頂總站。





山頂纜車



山頂纜車靠直徑44毫米及斷裂應力139公噸的鋼纜拉動,全程大部分地方均是單軌行駛,唯於中央位置,設有兩組路軌供兩部纜車交叉上落。 在「山頂纜車」未有營運時,往來扯旗山至中環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轎。



在1881年,蘇格蘭籍的商人「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向香港總督建議興建一條連接中環花園道至扯旗山爐峰峽的鐵路。在1908至1949年期間,車廂首排的兩個座位是預留給香港總督,背後更掛上「此座位留座予總督閣下」的銅牌。在公元1926年前,分成三種座位:



* 頭等:英國殖民地官員及扯旗山居民;



* 二等:英國軍人及皇家香港警察;



* 三等:其他人與動物。









20世紀初山頂纜車站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36: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29000051KK008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