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不是看新聞

2009-10-29 9:20 am
看報紙是看新聞, 現在都變了, 是要看吵罵, 用的字眼也越來越過火, 你要學粗言髒語, 學諷刺人, 學壞便買份報紙看吧!
世風日下, 以前看報紙能學字, 學識越來越好, 現在......
報紙的文章還不是出自一個人的手筆, 這麼齊心又那會沒因由, 這些人是誰, 大字標題是為了嘩眾取寵, 標題越誇張, 就能惹起別人的購買慾, 想細看, 但其中又有那些數據是真, 有那些報導是確有其事, 報紙不是要報導中肯, 報導事實嗎? 越來越誇張, 越來越作文了, 跟那些八掛週刊有什麼分別, 更有些加插黃色副刊, 圖文並茂.
政府難道就只有一個特首, 其他由香港人稅款中支薪的有多少個又真的有作為? 做一些搞事的大戲, 做些反政府的舉動就輕易取得民心.
報章有幸能有目標能讓他們齊心 大字標題爭取買家, 不想想他們自己的言詞越來越過火位, 說什麼爭取自由民主, 卻濫用來作人身攻擊,
要說的還是那一句,
怎不要求全部高官都列出他們所有的親戚朋友做什麼工作, 什麼職務, 交什麼朋友, 跟什麼人往來, 有作什麼投資!! 當然也包括最典範的那幾位立法局議員, 他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過, 平時作什麼活動, 做過什麼事幫過大眾.

反正大家都有立稅, 用自己的錢來浪費時間看一場有人可以從中取利的鬧劇.
你們覺得有需要罷買 罷看 這些無聊的報紙文化嗎?

回答 (7)

2009-11-01 10:54 am
✔ 最佳答案
唔覺得,報紙用的字眼也越來越過火, 要學粗言髒語, 學諷刺人, 學壞便買份報紙看吧!以前看報紙能學字, 學識越來越好, 現在報紙的文章還不是出自一個人的手筆, 嘩眾取寵, 標題越誇張, 就能惹起別人的購買慾, 想細看, 但其中又有那些數據是真, 有那些報導是確有其事, 有D越來越誇張, 越來越作文了, 跟那些八掛週刊有什麼分別,想想他們的言詞越來越過火位, 說什麼爭取自由民主, 卻濫用來作人身攻擊,大家用自己的錢來浪費時間看一場有人可以從中取利的鬧劇.
參考: 由某個白丫頭
2009-10-31 3:43 am
報業蘋果化,香港人的悲哀

香港傳媒在利益驅使下己是走火入魔地陷於極度反智和犬儒,一切以市場利益為主導,狗仔八卦化,標題要激要爆,用字充滿語言暴力,沒有操守,也沒有修養,更沒有品格和理想。


參考: 胡恩威
2009-10-30 7:59 am
如欲了解有關香港區議會之近期活動或其對市民的協助以及聯絡資料,可直瀏覽其網頁!

香港特別行政區議員

姚嘉俊 / 沙田區 (http://yiukachun.monnweb.net)
林家輝 / 深水埗區 (http://lamkafai.monnweb.net)
李碧儀 / 灣仔區 (http://leepikyee.monnweb.net)
黃健興 / 東區 (http://wongkinhing.monnweb.net)
林康華 / 沙田區 (http://lamhongwah.monnweb.net)
黃裕材 / 元朗區 (http://charleswong.monnweb.net)
梁家輝 / 沙田區 (http://leungkafai.monnweb.net)
黃嘉榮 / 沙田區 (http://wongkawing.monnweb.net)
吳雪山 / 西貢區 (http://ngshuetshan.monnweb.net)
2009-10-29 11:36 pm
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講,香港實在太分化,而且充滿社會矛盾.

只怪政府當時做錯了一件很錯的事,而令到有報社受到不公平對付,從此這報社就對政府作對,數臭政府不是.

而且最糟的是,已經不能回頭了.
2009-10-29 10:04 pm
在撰寫評論之前,且讓大家看看以下兩段:

「美國總統傑弗遜曾說,若要美國在有政府沒報紙、或有報紙沒政府之間取捨,他會毫不猶豫選擇報紙。」

「身為政治領袖,接受批評,還有偶爾一點讚美,是工作的一部分。為政者埋怨傳媒,好比水手埋怨大海。如果受不了帶鹽的海水撲面的刺痛,那麼一開始便不該跑上甲板。」

你猜猜這兩段是誰說的﹖

是傳媒﹖不是。

是民主派議員﹖都不是。

答案是曾蔭權。沒有弄錯,真的是曾蔭權,周二對傳媒咬牙切齒的那個曾蔭權。

傑弗遜的「前言」與「後語」

那是2005年8月24日,曾蔭權在外國記者俱樂部(FCC)的發言。他所引述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的那段說話,其實是傑弗遜在1787年寫給Edward Carrington的一封信中所說的,當時他仍未當上總統。但後來傑弗遜卻飽受傳媒纏擾,例如攻擊他與女僕Sally Hemmings有染並珠胎暗結,令他暴跳如雷。

我記得當時(9月2日)我還在《明報》的論壇版寫了一篇文章,提醒曾蔭權,他所引述傑弗遜講的那段說話,其實是他當總統前講的,當他選上總統之後幾年,卻講了另一句名言:

「不看報紙往往令你知道得更加多。」(The man who never looks into a newspaper
is better informed than he who reads them.);

後來,他甚至講了更加尖酸刻薄的一句:

「一份報章往往其內容中唯一最真實可靠的——就是它的廣告。」(Advertisements
contain the only truths to be relied in a newspaper.)

當時我打趣的說:「曾先生,現在你才剛剛當特首,不知道做多幾年,被傳媒多罵幾句之後,後面那兩句,會否才是你心底裏最後、最真實的想法呢﹖」

4年後的今天,尤其是經歷本周二之後,重新再看這篇文章,不禁感慨萬千。當年那個曾經躊躇滿志、信心十足、揮灑自如的曾蔭權已經不見了,眼前只留下一個火遮眼、怒火攻心、妄想「全世界都想自己死」、執意要與輿論對著幹的曾蔭權。

「自我victimize」的病徵

曾蔭權與特首辦大體認為,事情之落得今天如此地步,全因「對手」(例如泛民又或者個別報章)的有心炒作,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

「對手」其實一直都存在,在董治年代如此,在曾治年代一樣如此,在一個開放社會,對手亦根本不會消失。由董治年代的紛紛擾擾,到曾治初年的順風順水,不是因為對手忽然消失,而是因為政府理順民意,令對手欠缺彈藥。

正如上個禮拜我在本欄所說,其實,曾蔭權也不是第一次被捲入類似涉嫌濫用職權的負面新聞,但這些新聞被傳媒揭發後,所引發的衝擊,完全沒有今次這樣強烈,沒有像今次般炒作不息,所以問題不在事件本身,而是大家再不選擇去相信他,沒有把「疑點利益」歸於被告。為何曾蔭權喪失掉公眾對他的信任,我想這是他最需要自我反省的地方,過去兩年,究竟他做了那些「好事」。但經過本周二,令人懷疑他能否再有一個冷靜清醒的腦袋去反省。

從政不能但求心情舒暢

「自我victimize」乃是董治年代的主要特徵,一切問題皆因對手的無理炒作;沒有朋友、沒有人支持,是因為「全世界都想我死」,而非「失道寡助」。所以應對方法是把對手當作敵人,來個你死我活的鬥爭,相反,卻不會反省自己的失誤和不足。今天曾蔭權在慢慢踏上董的舊路。

曾蔭權周二說的那番話,除了令到自己,以及特首辦的人「心情舒暢」之外,我想不到可以怎樣解決問題。不單止對手絕對不會因此而收手,看看周二當日電子傳媒的報道,以及周三當日報章的報道,便知道其他媒體的反應。

領袖在於能承痛擊而不放棄自己靈魂

我想起David Gergen在其《Eyewitness to Power》(台灣譯本稱作《美國總統的七門課》)一書中寫過如此一段:

「優秀領袖的特點在於他能承受別人的痛擊而決不放棄自己的靈魂;林肯曾遭受的誹謗不比尼克遜少,但林肯始終保持內心的沉著;傑弗遜情感上一直承受著嚴厲的批評,但他卻未被擊倒而放棄;傑克遜認為是敵人的攻擊導致他摯愛的妻子死去,雖然他十分痛苦,但還是堅持下去。但尼克遜卻讓心魔主宰自己,總統職位也了。」

2009-10-29 14:06:21 補充:
林肯是如何對待自己心魔的呢?在他暴跳如雷時,他通常會坐下來寫一封長信,但卻並不會將它寄出去,這種方式有助於抒發抑鬱。在葛底斯堡之戰後,林肯給米德將軍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批評信,猛烈批評後者讓對手李(Robert Lee)將軍的部隊逃跑到佛吉尼亞。但事實是,他後來在信封背面寫道:「致米德將軍,從未送出或簽署名字。」其實這不是唯一一次,對於另一位將軍伯恩賽德,林肯試過氣得把禮帽擲到地上,他又坐下來給這位將軍寫了一封責備信,然而,他又一次在信封的背面寫上了「不要送出去」的字樣。透過寫信,憤怒之情可以獲得抒發,感覺會好得多,但他也知道,大吵大鬧的話,對於事情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信亦沒有寄出。

2009-10-29 14:07:00 補充:
在曾蔭權這樣高調的向傳媒宣戰之前,他應該先看看林肯的故事,又或者尼克遜失敗的教訓。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蔡子強
2009-10-29 7:05 pm
報紙不是看新聞

反正大家都有立稅, 用自己的錢來浪費時間看一場有人可以

從中取利的鬧劇.


答:

看完業主所說,心情很是矛盾。

原本社會上有多種聲音是件好事,

至少見證了言論自由、民主可言 !

他可監視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高官;

有利于社會公平、公正的發展前進。




遺憾的是部份政客、商家在其位謀其政;

以致我們小市民隨意跟風,

糊裡糊塗被他們牽著鼻子走,乃至跑。

無形中為報商、社會造就了頭條。

以至滾雪球,愈來愈大 !???????????





你們覺得有需要罷買 罷看 這些無聊的報紙文化嗎?

我十分贊成這個建議。

市民理智的告訴報商,

無聊的報紙有侮辱民眾智慧。

所謂《新聞》是不帶任何色彩、任何立場,

如實報導見聞、聽聞。

分主次、輕重新聞做及時報導,

避免過分渲染,誤導市民 ;

至於新聞的真假、褒貶,

就由觀眾自己去思考、去判斷 !







參考: w
2009-10-29 1:47 pm
都不知道,為何傳媒炒作「鬧曾」一事惹起那麼多的風波,究竟他們是為了發洩內心不滿?還是作者內心不平衡?他們這樣煽動民眾,正是「冇智慧」的表現!還誤用「市民的錯慧」一詞來争取人站在他們的那邊!

「冇智慧」之一
削弱港府威信,正是削弱香港之實力
香港若缺乏政治人材,相信經此役「鬧曾」後更寥寥可數,因政府高官形成怕「所謂的民意」、「畏民所議」而處事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闊斧、有遠見而行之。另外、人材見高官之任難任,有志卻不能成,紛紛離政治之途遠矣。

一個政府「小」極都是在世界上代表地區選民,應是「大」的,具「大」者政策方能通暢,減少「非議」、「偏論」之自耗。一個被煽動的「所謂民主社會」,根本不民主,因為受煽動者沒有了最高最好之「道」的參與。

「冇智慧」之二
只懂玩「排劑」,以迎合自己品味、意見,是「細路仔」之表現
有人說「見勢起義」,到底其「見勢起義」是真的「起義」,還是「見勢」弄出更多的波紋來?要弄清「起義」的性質是甚麽?甚麼時勢先應「見勢起義」,才有「起義」之價值。一般人為了保存自己,不敢得罪他人,於是成了「勢頭」之一,人若能做大事者,必須無懼於別人情面,不受排劑而感孤立,不為孤立而討好他人,能果敢決斷。

「冇智慧」之三
個人不負責任,卻不斷無中生有把重擔給別人
作傳媒者,就是把「正」資訊傳遞給缺乏資訊的人,使他們能知應當知,能辨應當辨,能判應當判,這才走向真正的民主之路。倘若報導是劣質的,人們能辨之智慧就有所偏,欠「正」就無智慧可言。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20: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29000051KK000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