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請給我關於於中國4大髮明中既紙張既”之”料

2009-10-29 1:32 am
請給我關於於中國4大髮明中既紙張既”之”料
要多d,我哦黎演講咖thx

回答 (2)

2009-10-29 1:47 am
✔ 最佳答案
紙 ,又名紙張,指任何纖維,經排水作用,在簾模上交織成薄頁,揭下乾燥後的成品。紙是書寫、印刷的載體,也可以作為包裝、衛生等其他用途,如打印紙、複寫紙、衛生紙、面紙等等。紙的發明源於中國,它的產生對於人類文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定義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紙,絮-苫也。」清段玉裁註:「絮」是由漂絮和煮繭所得的殘餘纖維;「苫」是指草類編成用以為蓋的蓆。
現代造紙藝術復興之父達德杭特曾經下了這個的定義:要把薄片狀的物質歸類為真正的紙,這些薄片必須是由徹底分解到每條細絲都以徹底分離的纖維結構;將這些纖維混何在水中,在用篩狀的濾網從水裡篩出,水透過濾網的小孔眼瀝出,在綠網表面留下薄片的細密纖維,呈現出薄層的形式,這個纏結在一起的薄層纖維就是紙。
古埃及人莎草紙(papyrus)和中國紙的最大區別,在與莎草紙只將莎草片粘連而成,莎草纖維並未分解,纖維的排列仍然保留自然的次序;中國紙中纖維既不同於植物界纖維的有序排列,又不同於紡織品的幾何排列,而是無規交叉的排列。

歷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d/Egypt.Papyrus.01.jpg/200px-Egypt.Papyrus.01.jpg



圖片參考:http://hk.knowledge.yahoo.com/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莎草紙
古代文明曾採用過各種材料書寫文字。古巴比倫人將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古埃及人在莎草紙上書寫,古印度人用貝葉(椰葉)寫佛經,古近東人用野獸皮書寫,而古代中國的甲骨文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西周銘文刻在青銅器上,秦漢陶文刻在陶器上,以後還有刻石、竹簡、木片、絲帛等等作為過書寫的載體,但是它們各有缺點:或是太沉重,或是太昂貴,不能大量使用,部份更不能修改。

古紙殘片

1934年在新疆羅布淖爾烽燧臺廢墟發現古麻紙,約長10公分,寬4公分,年代為公元前一世紀。
1942年在甘肅額濟納河東岸查科爾帖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查科爾帖紙」
1957年在西安東郊漢墓出土的「灞橋紙」,約10公分見方,年代為公元前二世紀。
1973年在甘肅額濟納河東岸漢金關烽燧遺址出土「金關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顏村發現公元前一世紀紙殘片,上有四個手寫的字。
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漢代墓葬群中出土「放馬灘紙」,繪有地圖。
1990年在甘肅敦煌甜水井漢代懸泉郵驛遺址出土「懸泉紙」。 這些考古樣本包括在中原確認年代遺址中被發現的,為中國造紙起源於前漢之說提供確切的佐證。宋朝蘇易簡《文房四譜》卷四亦載:「漢初已有幡紙代簡。……蔡倫剉故佈及魚網、樹皮,而作之彌工,如蒙恬之前已有筆之謂也」。


漢代

一般認為是造紙的人(確實對造紙技術很有貢獻者):蔡倫(東漢)
蔡倫首創用樹皮、麻頭和破布造紙。
樹皮內含物:木素、果膠、蛋白質
製造較麻煩、困難 晉代

晉代造紙術有進一步的發展,藤被廣泛地用作造紙材料。
人們開始將大批竹簡文書,騰抄到紙上。紙代替竹簡成為文字載體。
中國紙經過絲綢之路向西域傳播。 唐代

政府在江南各地設立官辦紙坊。
唐朝時雕版印刷術出現,大大刺激了紙的發展。紙和印刷術的發明使知識的傳播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宋代

原料範圍擴大,竹被大量用來造紙。蜀中造紙多用麻,江浙多用嫩竹和麥莖稻稈,北方造紙用藤[2]。著名的紙張有徽州「龍須紙」,餘杭由「拳紙」,溫州「蠲紙」,廣南「梅州紙」等。 明代

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最早對造紙術作詳細敘述。 傳播途徑
造紙術在三世紀初傳入越南;七世紀初傳入朝鮮、日本、印度。 751年,唐朝在與大食的怛羅斯戰役中戰敗,被俘的唐軍士兵中有造紙的工匠。當年撒馬爾罕就出現了中東第一個造紙作坊,794年巴格達出現中東第二個造紙作坊,造紙術由此傳到阿拉伯地區。12世紀初傳入西班牙,13世紀傳入意大利,14世紀傳入法國、德國並最終傳遍歐洲,美洲。

原料
造紙的纖維來源於:麻、棉、藤、桑皮、檀皮、芙蓉皮、稻桿、麥桿、竹、樹木、舊報紙、舊衣服等。

紙漿

磨木紙漿(Groundwood Pulp)

利用機械碾磨力以取得木材纖維,又稱為機械紙漿(mechanical pulp),主要可再分為一般機械漿、精製機械漿、熱磨機械漿等。 化學紙漿(Chemical Pulp)

利用化學法將纖維與木質素分開以取得木材纖維,主要可再分為蘇打漿、亞硫酸鹽漿、硫酸鹽漿等。 半化學紙漿(Semichemical Pulp)


結合機械法與化學法之製漿方式,可再分為中性半化學漿、冷蘇打漿、化學機械漿等。


2009-10-29 3:05 am
造紙術
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相傳是由東漢時代的宦官蔡倫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在更早時期就存在,而蔡倫只是一位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造紙術對知識的保存及資訊的流通有不少影響。
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裡提到「紙」從「糸」。即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造紙術的發明對於人類文明的傳播有巨大的作用,它使得文明的傳播速度更便捷、傳播成本更低,它促使了紙質書的出現,所以說這是一項極其偉大的發明。

紙的發展史
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古紙,世稱灞橋紙。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的紙。經鑒定,該紙是以大麻和少量苧麻的纖維為原料製成的。製作技術較原始,質地粗糙,還不便於書寫。 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較低品級的太監職位)。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職守,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製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準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讚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原料
使用了桑皮、楮皮、三椏、蕘花等植物做為原料。

助料
在造紙的過程中,使用的助料有很多,最基本的為蒸煮與漂白兩種。蒸煮助料的作用為去除原料中的雜質,以便取得纖維;漂白助料的作用為去除其中的色素。

現代材料
造紙的纖維來源於:麻、棉、藤、桑皮、檀皮、芙蓉皮、稻桿、麥桿、竹等。

五個主要的步驟。從圖中可知當時中國的造紙業已經相當成熟,每道工序的專家各司其職,並且已開發出一些造紙專用的設備。

斬竹漂塘:砍下竹子置於水塘浸泡,使纖維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樹皮、麻頭、和舊魚網等植物原料搗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爛,使纖維分散,直到煮成紙漿。圖中可見大鍋中的碎料用大石壓住,有助於完全煮爛。
蕩料入簾:待紙漿冷卻,再使用平板式的竹簾把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此一步驟要有純熟的技巧,才能撈出厚薄適中、分佈均勻的紙膜。
覆簾壓紙:撈好的紙膜一張張疊好,用木板壓緊,上置重石,將水壓出。
透火焙乾:把壓到半乾的紙膜貼在爐火邊上烘乾,揭下即為成品。

現代
現今科技一日千里,製紙工序已經機械化了。

紙漿
磨木紙漿(Groundwood Pulp)
利用機械碾磨力以取得木材纖維,又稱為機械紙漿(mechanical pulp),主要可再分為一般機械漿、精製機械漿、熱磨機械漿等。
化學紙漿(Chemical Pulp)
利用化學法將纖維與木質素分開以取得木材纖維,主要可再分為蘇打漿、亞硫酸鹽漿、硫酸鹽漿等。
半化學紙漿(Semichemical Pulp)
結合機械法與化學法之製漿方式,可再分為中性半化學漿、冷蘇打漿、化學機械漿等。

文化影響
在漢朝以後,紙張大大地推進了書籍抄寫和文化傳播的事業。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由於書法和繪畫的需要,紙張的要求慢慢地提高。特別是在書法上,因為書法對紙筆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所以紙張私質素是有必要提高的。
但是由於南北兩朝的文化和背景都各有不同,所以兩地所用的造紙原料都各有不同。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15: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28000051KK008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