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魚之樂》理解

2009-10-27 8:14 am
問題:
莊 子 為 甚 麼 能 夠 知 道 魚 之 樂 ? 反 觀 惠 子 為 甚 麼 說 莊 子 不 能 知 道 魚 之 樂 ?

【答案要求100字以上】

回答 (2)

2009-10-29 2:18 am
✔ 最佳答案
莊子貫徹了道家的觀念---就係佢認為萬物雖然形狀各有不同但皆相通,也就是人類都係可以理解魚兒,因此,佢就話' 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可見,佢能夠知道魚之樂.
相反, 惠子他是名家的,佢認為人就係人,唔會明白D魚係點諗,名實觀念重,因此佢反駁莊子,話佢不能知道魚之樂.
參考: me
2009-10-27 9:55 pm
莊子是如何知道魚之快樂的
莊子與惠子關於知魚之樂的問題有一段很很著名,也很精彩的辯論,基本情況是這樣的: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知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關於這段文字,除了最後一句,前面都好理解。從表面上看,惠子說得更有道理,在辯論中更主動,一直能夠抓住莊子講話的缺陷。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我當然不知道你是不是知道魚的快樂,但按這個邏輯,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這樣一來,似乎是把莊子推到一個死角上。但莊子確把話峰一轉,對惠子說,回到根本上來說,是你首先承認我知道魚的快樂才來問我的,這才是我們討論問題的起點。也就是說,你如果不承認我知道魚的快樂,我們之間也就不會產生這個討論。這個回答很詭辯,似乎沒有什麼道理,也沒有正面回答問題。但我們不僅要問,莊子究竟知道不知道魚的快樂呢,如果知道,他是怎麼知道的呢?
莊子在最後有一句話:“我知之濠上也”。言外之意,莊子自己認為他是知道魚的快樂的,認為魚也一定是快樂的,並且就是在濠水的小橋上知道的,說得很自信。莊子的這句話裏有一個大道理,也正是許多朋友所疏忽的。
莊子堅持老子的天道無為,物我兩忘的思想,萬事萬物都遵循“道”這個大法則。魚游之于水,虎藏之於山,鳥飛之於天,猿攀之于林都是其遵循大道所至。而人生於世卻不能正確面對得失,心中有過多的世俗需求和個人欲望,這是一個人痛苦的根源,也是一切災禍的起點。
我們生活中經常用到一個詞“相濡以沫”,其語於出《莊子大宗師》。原文是這樣的,“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濡以沫,相呴(xǔ,慢慢呼氣之意)以濕,不如相忘於江湖。”意思是說,泉水乾涸了,兩條魚被留在陸地上,為了生存,他們開始相互給對方吐氣,以保證對方身體的潮濕,後來乾脆向對方嘴裏汢沫,以保證對方的生存,這種精神很是令人感動,相儒以沫也成為愛情忠貞重要表現。但事實上,莊子不支援這種極端的求生狀態,與其如此,還不如在江湖中痛快的暢遊,即使素未平生,又能如何。魚的痛苦與生存的壓力無非來自於其脫離了“道”賦予它的生存空間——水。當然孔子沒有講這是客觀導致還是魚的自身意願,但不管出於何等原因,只要違背道,都將陷於困頓與迷茫。這也就是為什麼莊子看到在濠水中自由遊戲的魚兒而稱其快樂的原因所在。作為人,我們是需要生活在空氣中,但我們自己污染了生存所必須的空氣,雖然目前不至於“相儒以沫”,但其所帶來的健康問題也已經影響到了人類的生存,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我們連相儒以沫的機會都沒有了。
其實,在這裏,莊子借魚之樂而闡述自己理想與觀念,同時也告訴惠子,儘管自己沒有惠子那樣出將拜相,粗食布衣,但卻如水中魚兒一樣快樂的,而這種快樂是惠子所感受不到的,這正是莊子的境界。《莊子秋水》中曾記載一個了故事,也在側面印證了莊子的這種人生態度。惠子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路過想去拜訪,有人對惠子說,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的。惠子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及莊子,很是慌恐,派人在國都中搜了三日三夜,想阻止莊子。但莊子見到他後,卻用一個故事講述了自己的想法,讓惠子慚愧不已。莊子說,南方有只名為鵷雛的鳥,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恰巧有只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貓頭鷹見鵷雛從頭頂飛過,急忙護住腐鼠,並充滿敵意的仰頭嚇唬和驅趕鵷雛,真是可笑。莊子將梁國相位比為腐鼠,形象地說明了自己的追求以及對惠子所做所非的鄙視


2009-10-27 13:56:33 補充:
莊子的思想充滿了豁達與灑脫,不計得失,不茍求富貴,淡然死生,追求天人合人、天道自然及人道無為的精神境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一個人面臨的誘惑越來越多,人生追求的東西大多數不再是生存之必須,一定意義說是一種奢侈和虛榮,而這些東西讓人越來越脫離人之本性,越來越偏離大自然之造化,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通病。

2009-10-27 13:56:37 補充:
如果把我們也比喻成魚,那麼,我們整個人類已經都被擱淺在大陸之上,我們所追求的秩序、法律、道德、仁義等等東西無非都是為了生存而在“相濡以沫”,並為這種相儒以沫中所取得的那點微不足道的成就而驕傲和自豪,這簡直是一種悲哀。人類要想獲得真正的和諧與發展,每個人要想真正獲得幸福與快樂,首先需要摒棄的就是基本生存以外的無休止的欲望。

2009-10-27 13:56:49 補充:
我們經常提到“世俗”二字,何為世,即是人世;何為俗,即人必須要不惜一切辦法吃飽肚子,這就是俗。世俗合起來無非是說,人這種動物組成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的目的就是讓人這種動物吃飽肚子。當然再後來又發展成要有衣服穿,再發展到要有財富、有權力、有美女等等,從這個意義說,我們整個人類的文明史就是追求“俗”的歷史。社會越發展,人就越俗,這是一種必然規律。當然,我們大多數人不能象莊子等聖人一樣有這樣的毅志和境界,追求點俗世的快樂也沒有什麼太大關係。但是,一個人不能太俗了,否則會誤入歧途;一個國家也不能太俗了,否則將世風日下,會陷入倫理危機和政權危機;整個人類也不能太俗了,否則等待我們子孫的必將是滅頂之災。
參考: @@****@@


收錄日期: 2021-04-25 00:20: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27000051KK000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