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蝸牛的資料

2009-10-27 4:05 am
有沒有蝸牛的資料呀!

回答 (3)

2009-10-27 4:48 am
✔ 最佳答案
結構
蝸牛的結構主要由一個由碳酸鈣組成的外殼以及一個軟体組成。由於種類不同,每一個品種蝸牛的結構都有少許差別。

生活環境
蜗牛一般生活在比较潮湿,有植物丛中躲避太阳直晒,並且沒有人為干擾的地方。在雜木林、原生林等地區,可以發現比較多的蝸牛種類;即使在花圃或者花園的角落,也有機會發現蝸牛。在寒冷地区生活的蜗牛会冬眠,在热带生活的种类旱季也会休眠,休眠时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层鈣質薄膜封闭壳口,全身藏在壳中,当气温和湿度合适时就会出来活动。

一般來說,由於蝸牛需要利用碳酸鈣來製造外殼,蝸牛通常生活在石灰質的地區,較少生活在火山或者酸性土壤的地區。由蝸牛的生活環境區分,可以把蝸牛分為地棲性和樹棲性兩種。地棲性蝸牛大部分都喜歡在地面活動,但少數亦會在樹上活動。樹棲性蝸牛一般都生活在樹上或者植物上,它們的腹足可以伸展得很長,方便在樹葉與樹葉之間跨越。
蜗牛几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蜗牛体形大小各异,非洲大蜗牛可长达21公分,在北方野生的种类一般只有不到0.9公分。

人類的破壞
由於蝸牛的行動緩慢,活動範圍依物種而有所不同,但大多侷限於小區域,因此當牠們的生活環境受到人類破壞的時候,便很可能會大量死亡。人為破壞主要有三方面:過分使用農藥,破壞植物以及過量捕捉蝸牛。

交配
蝸牛的交配季節主要在潮濕溫和的天氣,例如春天。當蝸牛交配的時候,兩隻蝸牛的腹足會黏附在一起,並且會持續接近二十四小時,維持身體不動。這時候,是蝸牛最危險的時間。

每年5月-11月是蝸牛的繁殖期,蝸牛交配後,精子並不會馬上被用來與卵受精,而是等蝸牛找到合適的環境。地點時才會考慮使用。有時蝸牛會將異體的精莢儲存起來,保留在體內數日或數個月,以備不時之需。或是將異體的精莢分成多次使用

分類
蝸牛的種類大體上分為前鰓類〔prosobranchia〕和有肺類〔pulmonata〕,其中後者佔了大多數。前鰓類的蝸牛種類較少,因此分類比較簡單;但由於有肺類的分類十分繁多,分類亦比較複雜。過去,人們把有肺類蝸牛分為原始有肺目、基眼目以及柄眼目三大目,但最新的分類法則將他們重新分配至縮眼目、基眼目和真肺目當中,並且又加入了一些裸形亞綱的蝸牛。


應該夠用掛!

2009-10-28 13:42:57 補充:
其實我o地3個都係o係維基度抄落嚟俾您!
HAHA!!

lee度仲有好多其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D%B8%E7%89%9B
2009-10-27 6:04 am
蝸牛一般指大蝸牛科的所有種類動物,廣義的也包括腹足綱其他科的一些動物,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雖然也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但形狀都相似。



蝸牛有一個比較脆弱的,低圓錐形的殼,不同種類的殼有左旋或右旋的,有明顯的頭部,頭部有兩對觸角,後一對較長的觸角頂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寬大的腹足,行動緩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幫助行走,黏液還可以防止螞蟻等一般昆蟲的侵害。



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在植物叢中躲避太陽直曬。在寒冷地區生活的蝸牛會冬眠,在熱帶生活的種類旱季也會休眠,休眠時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層干膜封閉殼口,全身藏在殼中,當氣溫和濕度合適時就會出來活動。



蝸牛幾乎分佈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種類的蝸牛體形大小各異,非洲大蝸牛可長達30厘米,在北方野生的種類一般只有不到1厘米。



一般蝸牛以植物葉和嫩芽為食,因此是一種農業害蟲。但也有肉食性蝸牛,以其他種類蝸牛為食。法國人用蝸牛做菜餚,因此培育出一種個大肉厚的勃艮第蝸牛,有40-50厘米長,重達40多克,現在這種人工養殖可食用的蝸牛已經隨同法國烹飪向世界各地傳播。



蝸牛是雌雄同體的,有的種類可以獨立生殖,但大部分種類需要兩個個體交配,互相交換精子。普通蝸牛將卵產在潮濕的泥土中,一般兩到四周後小蝸牛就會破土而出。一次可產100個卵。



蝸牛的天敵很多,雞、鴨、鳥、蟾蜍、龜、蛇、刺蝟都會以蝸牛作為食物,螢火蟲主要以蝸牛為食。



一般蝸牛壽命可以活2-3年,最長可達7年,但大部分可能當年就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



蝸牛在各種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也不相同,在中國,蝸牛象徵緩慢、落後;在西歐則象徵頑強和堅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蝸牛的行動預測天氣,芬蘭人認為如果蝸牛的觸角伸的很長,就意味著明天有一個好天氣。
參考: 蝸牛
2009-10-27 5:03 am
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雖然也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但形狀都相似。
生活環境
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濕,有植物叢中躲避太陽直曬,並且沒有人為干擾的地方。在雜木林、原生林等地區,可以發現比較多的蝸牛種類;即使在花圃或者花園的角落,也有機會發現蝸牛。在寒冷地區生活的蝸牛會冬眠,在熱帶生活的種類旱季也會休眠,休眠時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層鈣質薄膜封閉殼口,全身藏在殼中,當氣溫和濕度合適時就會出來活動。
一般來說,由於蝸牛需要利用碳酸鈣來製造外殼,蝸牛通常生活在石灰質的地區,較少生活在火山或者酸性土壤的地區。由蝸牛的生活環境區分,可以把蝸牛分為地棲性和樹棲性兩種。地棲性蝸牛大部分都喜歡在地面活動,但少數亦會在樹上活動。樹棲性蝸牛一般都生活在樹上或者植物上,它們的腹足可以伸展得很長,方便在樹葉與樹葉之間跨越。
蝸牛幾乎分佈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種類的蝸牛體形大小各異,非洲大蝸牛可長達21公分,在北方野生的種類一般只有不到0.9公分。
[編輯] 人類的破壞
由於蝸牛的行動緩慢,活動範圍依物種而有所不同,但大多侷限於小區域,因此當牠們的生活環境受到人類破壞的時候,便很可能會大量死亡。人為破壞主要有三方面:過分使用農藥,破壞植物以及過量捕捉蝸牛。
[編輯] 蝸牛的生活
[編輯] 進食
一般蝸牛以植物葉和嫩芽為食,因此是一種農業害蟲。但也有肉食性蝸牛(例如扭蝸牛),以其他種類蝸牛為食。法國人用蝸牛做菜肴,因此培育出一種個大肉厚的勃艮第蝸牛,有39-51毫米長,重達43-49克,現在這種人工養殖可食用的蝸牛已經隨同法國烹飪向世界各地傳播。
[編輯] 交配
每年5月-11月是蝸牛的繁殖期,蝸牛交配後,精子並不會馬上被用來與卵受精,而是等蝸牛找到合適的環境。地點時才會考慮使用。有時蝸牛會將異體的精莢儲存起來,保留在體內數日或數個月,以備不時之需。或是將異體的精莢分成多次使用[1]
有肺類蝸牛是雌雄同體的,有的種類可以獨立生殖,但大部分種類需要兩個體交配,互相交換精子。前鰓類蝸牛是雌雄異體的,只有母蝸才可以產卵。普通蝸牛將卵產在潮濕的泥土中,一般兩到四周後小蝸牛就會破土而出;但少數蝸牛,例如堀川氏煙管蝸牛是卵胎生的。一次可產100個卵。
蝸牛的交配季節主要在潮濕溫和的天氣,例如春天。當蝸牛交配的時候,兩隻蝸牛的腹足會黏附在一起,並且會持續接近二十四小時,維持身體不動。這時候,是蝸牛最危險的時間。
[編輯] 天敵
蝸牛的天敵很多,雞、鴨、鳥、蟾蜍、龜、蛇、刺蝟、老鼠、螢火蟲幼蟲,甚至是人類,都會以蝸牛作為食物。雖然一般蝸牛壽命可以活2-3年,最長可達8年,但是大部分可能當年就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
[編輯] 文化意義
蝸牛在各種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也不相同,在中國,蝸牛象徵緩慢、落後;在西歐則象徵頑強和堅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蝸牛的行動預測天氣,芬蘭人認為如果蝸牛的觸角伸的很長,就意味著明天有一個好天氣。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01: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26000051KK019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