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臺的由來

2009-10-27 2:45 am
給我詳細的「宋王臺的由來」的資料!謝~
更新1:

我only要「宋王臺的由來」,請把答案修飾一下才回答吧= =

回答 (4)

2009-11-05 3:22 am
✔ 最佳答案
聖山與宋王台

離當日的二王殿不遠,有一個小丘,後名聖山。聖山高一百一十四呎,三面連陸,一面瀕海,山頂散佈許多大岩石。其中一塊特別平坦闊大,臨空伸出,下面有小石承撐,遠看別有形勢,好像一所「石殿」。宋亡後,有紀念二王避居海隅者,在大磐石刻上「宋王台」三字。歷元明兩代,二字受風雨剝蝕,日漸模糊,乃在清朝嘉慶時重修。三字原刻於大岩的北面石壁上,每字大二呎多,「台」字下半從土從口,故有稱「宋王堂」。
一九四三年,日本人侵港,需要增闢啟德機場。雖然宋王台是古蹟,但仍劃入機場範圍。該年的一月九日,由日本法師宇津木舉行祭台禮後,便動手挖掘聖山。後更將刻字巨岩轟裂,拋滾山腳。幸破壞工作未完,日本便已投降。

香港光復後,港府繼續擴建啟德機場,剷平了聖山。後因應九龍街坊福利會的請求,港府派工人小心割下那塊巨岩的殘餘刻字,在宋王台原址以西三百呎的地方,興建一個宋王台公園,於一九六零年開幕,供人憑弔。這就是今日宋王台公園的由來。

OR

宋王台

九龍城有「宋王臺公園」,有一塊刻上「宋王臺」三字的石頭,見證了南宋最後兩名年幼君主的悲慘命運。

南宋末年,蒙古軍隊攻陷臨安。張世傑、陸秀夫擁立趙昰為端宗,與弟趙昺輾轉由海道南走;蒙古軍隊分道南下,宋軍節節失利。逃難的宋帝輾轉抵達今日的九龍城地區,當時稱為「官富場」。宋臣並在當地興建行宮,又在附近小山崗,稱為「聖山」的地方,築瞭望台,後稱為「宋王臺」。「宋王臺」三字的石刻,是後人紀念宋帝而刻上的。《北京條約》簽訂後,香港政府立例保存。日治時代,為擴建啟德機場,炸燬該山崗,而刻有「宋王臺」三字的部分,幸得保存。二次大戰結束後,香港政府在原地興建「宋王臺公園」,安放該石刻,以為紀念。
2009-11-05 3:09 am
宋王

九龍宋王台可說是香港最有名的古磧之一,所謂「宋王」,是指元末時期南下避元兵的宋末二王--益王是與衛王昺。二王抵港時,益王大概只有十歲,後稱端宗;衛王更年少,後來陸秀夫就是背著他在山投海。



二王殿村

九龍在南宋初年盛產食鹽,所以設立官富場和鹽官主理鹽政 (今日的九龍「塘」,就是昔日藉窩打老道引海水曬鹽的鹽田),又派寨兵駐守 (駐在九龍城)。因此九龍灣畔一帶漸成村落,宋末二王亦選其為避難基地。
今日的馬頭涌道及北帝街,這兩條馬路舊稱「二王殿村」。因二王只是在九龍停居半年,又再避難他去,二王殿瞬即毀圮為農村,因此稱為「二王殿村」。至於「北帝街」,就是「宮殿基址柱石猶存,今土人將其址改建北帝廟」的故址。


 



聖山與宋王台

離當日的二王殿不遠,有一個小丘,後名聖山。聖山高一百一十四呎,三面連陸,一面瀕海,山頂散佈許多大岩石。其中一塊特別平坦闊大,臨空伸出,下面有小石承撐,遠看別有形勢,好像一所「石殿」。宋亡後,有紀念二王避居海隅者,在大磐石刻上「宋王台」三字。歷元明兩代,二字受風雨剝蝕,日漸模糊,乃在清朝嘉慶時重修。三字原刻於大岩的北面石壁上,每字大二呎多,「台」字下半從土從口,故有稱「宋王堂」。
一九四三年,日本人侵港,需要增闢啟德機場。雖然宋王台是古蹟,但仍劃入機場範圍。該年的一月九日,由日本法師宇津木舉行祭台禮後,便動手挖掘聖山。後更將刻字巨岩轟裂,拋滾山腳。幸破壞工作未完,日本便已投降。

香港光復後,港府繼續擴建啟德機場,剷平了聖山。後因應九龍街坊福利會的請求,港府派工人小心割下那塊巨岩的殘餘刻字,在宋王台原址以西三百呎的地方,興建一個宋王台公園,於一九六零年開幕,供人憑弔。這就是今日宋王台公園的由來。
2009-10-27 5:03 am
宋王臺(或宋皇臺)是香港的一個著名歷史景點,原址位於香港的舊啟德機場之客運大樓原來的位置上。現時被遷移到原址以西300呎,位於馬頭圍宋皇臺道新修築的宋王臺花園。南宋末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佔了建康和臨安。宋度宗之長子恭帝被俘,而度宗另一兒子益王則被朝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擁立為帝,、端宗,其弟被封為衛王。兇悍的蒙古大軍依舊窮追不捨,結果兩小末代皇兄弟被流亡。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護送下,他們經過海路先後途經泉州、潮州、惠洲、廣州等地,最終逃至九龍官富場(即今九龍城附近),在此建立行宮。殘酷的蒙古大軍仍死纏不放,繼續追逐到底。故他倆與隨行官員經淺灣(即荃灣)、秀山等地再次逃亡。途中,他們遇上颶風,端宗沉溺得病,最終在碙州駕崩。衛王隨即繼位,是為昺帝,隨後轉至新會崖山。元兵追至,宋軍大敗,陸秀夫小帝昺投海殉國,南宋一朝亦告終結。
在香港的舊啟德機場之客運大樓原來的位置上,原來有一座高度35米的山峰,名叫「聖山」(Sacred hill),它的周邊約606米,三面環陸地,東臨九龍灣。
1276年,中國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和趙昺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途經香港九龍半島的一座山。他們曾到了山上一塊估計約有300公噸的巨岩休息。最後趙昰病死在香港,而趙昺則在崖山海戰戰敗後隨陸秀夫跳海自盡。後來附近的民眾在那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臺」三個漢字。
19世紀末期,有人在宋王臺聖山採石作建築材料,對宋王臺古蹟做成威脅。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支持九龍城居民發起的保存宋王臺運動,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動議,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臺古蹟。1899年,立法局通過《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在宋王臺聖山採石。在20世紀初期,政府接受中國籍商人的捐款,環山築成石基,建成一個花園。這塊巨岩下面平滑,一半枕在山頂生成的大石上;其餘一半空虛,祇由一顆小石卵支撐。
在香港日治時期,啟德機場需要被擴建成兩條交叉跑道。在1943年1月9日,由日本的宇津木法師領導祭祀,然後經多次爆破,炸毀了整塊巨岩,連帶在宋王臺後方的名勝珓杯石亦一併炸毀。工程尚未完工,日本已宣布投降,香港重光。
參考: pk
2009-10-27 3:01 am
宋王臺(或宋皇臺)是香港的一個著名歷史景點,原址位於香港的舊啟德機場之客運大樓原來的位置上。現時被遷移到原址以西300呎,位於馬頭圍宋皇臺道新修築的宋王臺花園。

歷史

南宋末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佔了建康和臨安。宋度宗之長子恭帝被俘,而度宗另一兒子益王則被朝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擁立為帝,、端宗,其弟被封為衛王。兇悍的蒙古大軍依舊窮追不捨,結果兩小末代皇兄弟被流亡。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護送下,他們經過海路先後途經泉州、潮州、惠洲、廣州等地,最終逃至九龍官富場(即今九龍城附近),在此建立行宮。殘酷的蒙古大軍仍死纏不放,繼續追逐到底。故他倆與隨行官員經淺灣(即荃灣)、秀山等地再次逃亡。途中,他們遇上颶風,端宗沉溺得病,最終在碙州駕崩。衛王隨即繼位,是為昺帝,隨後轉至新會崖山。元兵追至,宋軍大敗,陸秀夫小帝昺投海殉國,南宋一朝亦告終結。
在香港的舊啟德機場之客運大樓原來的位置上,原來有一座高度35米的山峰,名叫「聖山」(Sacred hill),它的周邊約606米,三面環陸地,東臨九龍灣。
1276年,中國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和趙昺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途經香港九龍半島的一座山。他們曾到了山上一塊估計約有300公噸的巨岩休息。最後趙昰病死在香港,而趙昺則在崖山海戰戰敗後隨陸秀夫跳海自盡。後來附近的民眾在那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臺」三個漢字。
19世紀末期,有人在宋王臺聖山採石作建築材料,對宋王臺古蹟做成威脅。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支持九龍城居民發起的保存宋王臺運動,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動議,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臺古蹟。1899年,立法局通過《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在宋王臺聖山採石。在20世紀初期,政府接受中國籍商人的捐款,環山築成石基,建成一個花園。這塊巨岩下面平滑,一半枕在山頂生成的大石上;其餘一半空虛,祇由一顆小石卵支撐。
在香港日治時期,啟德機場需要被擴建成兩條交叉跑道。在1943年1月9日,由日本的宇津木法師領導祭祀,然後經多次爆破,炸毀了整塊巨岩,連帶在宋王臺後方的名勝珓杯石亦一併炸毀。工程尚未完工,日本已宣布投降,香港重光。
然而,當時的港英政府沒有終止擴建啟德機場的計劃,最終把聖山夷平。後來在九龍街坊福利會的請求,由港英政府把岩石殘骸整修,重刻宋王臺三字,移到新建的宋王臺花園展覽,在1960年開放。現在所見到的尺寸是原來的3分之1。
隨着機場已經遷往赤鱲角,近年有消息傳出,香港政府計劃把宋王臺遷移回原址,並建造假石,回復原貌。
戰後初期,在香港居住的宋室後人會在宋王臺附近的酒樓舉行祭祀,並在會場擺放宋恭帝及宋帝昺的畫像。
此外,昰昺二帝南逃期間,帝昰母楊太后(並非宋真宗的楊淑妃,而是宋度宗的楊淑妃)以愛女晉國公主同行,後墮海溺斃,屍身找不回,於是為其鑄造金身,葬於今九龍城區,人稱「金夫人墓」,後來由於該址興建了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2/Sung_Wong_Toi.jpg/180px-Sung_Wong_Toi.jpg

宋王臺石碑




收錄日期: 2021-04-20 18:45: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26000051KK017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