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發生了多少次重要戰役?可唔可以介紹0下?國軍因乜要退

2009-10-26 5:30 pm
國共內戰發生了多少次重要戰役?可唔可以介紹0下?國軍因乜要退守台灣?

回答 (4)

2009-11-03 3:36 am
✔ 最佳答案
首先講下國民黨,佢地有四百三十萬軍隊,裝備精良,有一些國際援助,如用飛機,軍艦運送國軍到東北地區,與共軍作戰,力量比共產黨強。國軍甚至係內戰初期一度攻進共罕總部延安,但一年之後形勢開始轉變。

之後就講下共產黨,佢地得一百二十萬解放軍,裝備差劣,形勢比國軍更差,但有蘇聯支持,得到左蘇聯紅軍從關東軍取得既裝備,但與國軍仲有一段距離。

雖然國共兩党既力量差距好大,但共產黨仍以技術打敗國民黨,佢地知道自己力量唔夠國軍勁,于是以守為攻,用「以農村包圍城市」等待機會,對抗國軍。在1948年9月,國共兩方係東北進行決戰,解放軍向國軍發動攻勢,先後取下錦州,長春,瀋陽等地,並進占東北全境,是為有名的「遼瀋戰役」。同年11月,解放軍圍攻徐淮地區,與國軍展開另一場大戰,並俘虜了國軍司令杜聿明,占領了長江以北地區,是為「淮海戰役」,國共形勢大轉。

同月,林彪部隊圍攻北京,攻下天津,張家口地區,國軍華北剿共總司令傅作義投降,解放軍于是在1949年一月進入北京。是為「平津戰役」。

國民黨在戰爭中失敗,蔣介石引退,由李宗仁出任總統,更在1949年元旦與共產黨談判,希望可以共同管理中國,但係取得大半個中國既共產黨唔理國民黨,和談于是破裂,4月解放軍大舉橫下長江,占領國軍首都南京,之後更全力攻打上海。而其他主力就向華東,華南,西北,西南向地大舉進攻,國民黨大勢已去。

國民黨南京總部被占後一度移到廣州,重慶,成都等地,但係都無力取回中國控制權,年,國民黨正式去左台北,中國由共產黨管理至今。

此時,國民黨沒有放棄中國,經常派好多間諜同特務黎中國收集情報,希望可以反攻大陸,可惜一一被毛澤東殺光,共產黨正式成為中國既控制人。國軍更係台灣準備,希望可以有一日反攻大陸,但是1964年,中共發射第一支原子彈,國民黨反攻大陸希望破滅。

共產黨大部分裝備由蘇聯提供,蘇聯從關東軍取得的武器都全部比哂共產黨,包括九百架飛機、七百輛坦克、三千七百多門各種大炮、將近一萬二千挺機關槍、一支頗具規模的松花江小艦隊,還有無數步槍、高射機槍、裝甲車。
參考: yahoo另一個地方
2009-10-27 3:00 am
呢條咁簡單既問題都答到一塌糊塗,點解﹖我唔講太多野,只講重點。一般黎講“國共內戰”係指1946至1949年兩黨之間既全國性戰爭。戰爭初期國共兩軍爭相光復日本占領區,當時由於國軍裝備較好,所以順利佔領所有大城市。但後來由於國民黨政府腐敗太嚴重,共軍係戰爭後期發動總攻,主要打左遼瀋、淮海及平津三大戰役。其中以淮海戰役最重要,因為以杜聿明為總司令既國軍精銳達55.5萬人5個兵團被共軍全殲,從此國民黨無力再同共產黨作戰,終於係1949年退守台灣。
2009-10-26 8:32 pm
不想答非所問, 簡單的說,國共內戰發生了多少次重要戰役說法各異, 每次都是各有各說, 大都是報喜不報憂, 誇大戰績, 敗方肯定隻字不提, 當無事發生. 故單看某方宣傳, 相信亦非可靠. 就由歷史見証吧.

但國民黨軍退守台灣, 則是100%敗退, 被打敗仗而被迫退守. 這是鐵般事實, 與親共反共無關. 我們要尊重事實, 不可歪說.


好像二萬伍千里長征, 毛澤東時代說是大勝, 國民黨又說大舉行動, 共產黨軍敗走西北; 誰是誰非? 天壤之別.
2009-10-26 5:50 pm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廣義上指1920年代末至1970年代在中國境內發生的一場長期戰爭,也是近現代世界歷史中規模最大一場內戰;而狹義上僅指第二次國共內戰。國共內戰交戰的組織共有兩方,一方為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第一次內戰為紅軍,第二次為解放軍),以及1949年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解放軍。另一方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及其軍隊、以及1947年行憲後的中華民國政府與國軍。整個戰爭共分為兩次,中國國民黨稱為「勦匪戰爭」與「抗共衛國勘亂戰爭」,中國共產黨則稱為「土地革命戰爭」(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與「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解放戰爭」或「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
自從興中會展開聯合中國各地革命勢力,成立同盟會共同進行反清革命之後,便面臨着不斷的改組與整合問題,同盟會在經歷國民黨、中華革命黨時期後,於1919年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亦簡稱為國民黨)。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在其著作中主張國民黨應為一個列寧式政黨,此舉引起甫創立的蘇聯注意。蘇聯認為國民黨走的左派路線與蘇聯的主張類似,當時又同為國際孤立的狀態,因此蘇聯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一直維持相當的外交與軍事援助關係,甚至往後1925年以及1926年中國國民黨曾經兩度申請加入第三國際(又稱共產國際)被拒絕,但第三國際仍承認中國國民黨為「準共產黨」。但是第三國際在馬日事變後懷疑國民黨(以及後來的中國國民黨)的革命立場和革命堅決性,對於當時的國際共黨組織的主張並不認同,路線也有所分歧,因此又積極地推動中國共產黨的發展。
1923年1月,基於中國北伐與突破孤立外交的需要,原本就主張外交上與蘇聯接近的孫中山,與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會面後,兩人發表《孫文越飛宣言》,聯俄容共全面展開,成為當時國民黨的主要路線。12月29日,孫中山落實接受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第三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為孫中山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佈實行「聯俄容共」政策。透過蘇聯的援助,於3月組建黃埔軍校,蔣中正擔任校長,這是「國民革命軍」的正式建軍,也是首支國民黨嫡系的部隊,但國共兩派政治力量在學生之間的較量,可說是決定了日後整個中國的命運。
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之後,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7月1日於廣州成立國民政府,汪精衛以全票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繼續執行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鮑羅廷被任為政治顧問,後又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最高顧問。1925年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戴季陶、林森等召開「西山會議」,反對汪精衛左傾,被稱之為「西山派」,是當時國民黨內的非主流派。1926年3月20日發生中山艦事件。4月1日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汪重申聯俄容共三大政策。5月11日,中山艦事件之後,由於和蔣中正的政見分歧,汪精衛離開廣州前往法國馬賽。1926年12月,中國國民黨左右派正式分裂,國民政府各擁山頭,鮑羅廷隨國民政府遷往武漢。1927年2月汪精衛自法回國,途經蘇聯受到斯大林的接見。回國後就任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反對蔣的排共建議,堅持容共。4月5日和共產黨領袖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4月12日蔣中正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汪精衛發表講話,痛斥蔣中正的武力清黨行為,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蔣中正在南京成立一個新的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蔣中正下令「清黨」,清除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員,並在各地大規模捕殺共產黨分子。國、共兩黨因而正式決裂,並展開了十年的武裝持續對立。(原因:國共兩黨本來是合作進行北伐戰爭的,但在北伐期間,共產黨到處發起工人、農民運動,迅速擴張勢力,並在革命軍官兵中產生影響,引致國民黨極為不安。) 5月中,經過李宗仁及朱培德居中斡旋,武漢及南京避免開戰,決定暫時分頭繼續北伐。月底,共產國際決議改變中國共產黨方略,準備武裝工農成立新軍、徹底進行土地改革;但仍然留在國民黨內,使國民黨及武漢國民政府成為工農革命獨裁機構。與此同時,共產黨在湖南的流血土地改革,鬥爭地主,使國民黨內不少軍官不滿,終與何鍵發生衝突;何鍵、朱培德等亦開始清共,是為「馬日事變」,其事變的共黨及傾共民眾死亡人數在數百到一千餘人。7月13日中共公開發表宣言因武漢廣東之複雜關係共黨黨員應退出國民黨。7月15日,汪精衛召開緊急會議,通過《統一本黨政策案》,要求在國民政府和軍隊中任職的共產黨員聲明脫離共產黨,否則停止職務。至此容共政策可說是完全結束。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00: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26000051KK004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