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25.中國歷史整理〈一〉:
1.黃帝~明代
黃 帝 阪泉之戰 軒轅氏炎帝後代
黃帝敗炎帝後代於阪泉。 黃帝的民族統一戰爭。
琢鹿之戰 黃帝蚩尤
黃帝大敗南方的九黎君長蚩尤於琢鹿。 黃帝的民族禦侮戰爭。
夏 甘之戰 啟 ;有扈氏 啟立,有扈氏不服大戰於甘〈陜西〉 啟天子地位更確立。
商 牧野之戰 武王發商紂王
周武王敗殷軍於牧野〈河南〉,紂王逃回行都朝歌,自焚而死。 殷亡
春秋 繻葛之戰 鄭莊公 周桓王
王師戰敗,桓王中箭受傷。 周天子威嚴蕩然。
泓水之戰 楚 ;宋襄公 宋襄公受傷而死〈河南〉。 宋襄公圖霸未成。
城濮之戰 晉文公 ;楚 晉文公大破楚軍〈山東〉。 楚不克稱霸中原。
崤之戰晉秦
晉文公卒,秦師來襲,晉敗之〈河南〉。 秦乃轉而稱霸西戎。
邲之戰 楚莊王 晉 楚莊王敗晉師〈河南〉。 楚莊王取得霸主地位。
鄢陵之戰 晉楚
邲之戰後,晉勢復盛,敗楚〈河南〉。
湛阪之戰 晉 楚 鄢陵戰後,晉再敗楚〈河南〉。
馬陵之戰 齊 ;魏惠王 齊孫臏用『減灶誘敵』計大敗魏軍。 秦人乘機奪魏河西之地,魏勢衰。
伊闕之戰 白起
韓、魏
秦昭襄王時,秦將白起大敗韓魏聯軍。
長平之戰 白起 ;趙 白起破趙軍40萬〈山西〉。 戰國最慘烈戰爭。
秦 鉅鹿之戰 項羽
章邯
秦將章邯圍趙王於鉅鹿〈河北〉,項羽往援,大破秦軍。 決定秦亡命運的戰役。
西漢 垓下之戰 劉邦項羽
楚漢相爭,劉邦困項羽於垓下〈安徽〉,項羽終在烏江自盡。
平城之圍 冒頓 高祖
高祖北伐,進至平城〈山西〉,為冒頓所圍,用陳平奇計始得脫險。 高祖依劉敬之議,行和親納幣政策。
新 昆陽之戰 劉秀
王莽
劉秀以步騎3千合昆陽守軍9千人,大破莽軍40萬於昆陽〈河南〉。 此役決定新朝滅亡之命運。
東 漢 官渡之戰 曹操 ;袁紹 曹操以寡擊眾,大敗袁紹於官渡〈河南〉。 曹操得以略定華北。
赤壁之戰 孫權、劉備
曹操
曹操率軍大舉南侵,孫權、劉備合力抗曹,以5萬對30萬,破曹軍於赤壁〈湖北嘉魚〉。 此役打破曹操的統一計劃,決定鼎足三分之局。
荊州之戰 孫權 ;關羽 關羽北伐時,孫權襲擊荊州,關羽兵敗而死。 於是,荊州以下歸孫權,劉備僅有益州、漢中。
東 晉 肥水之戰 東晉 ;苻堅 苻堅以80餘萬眾南侵,東晉謝安遣謝石謝玄以8萬軍禦之,相遇肥水,謝玄使劉牢之率北府兵敗前秦軍隊〈381〉。 使東晉偏安江南,北方再分裂。
唐 白江口之役 劉仁軌;日本 劉仁軌大敗日軍於白江口〈751〉。 此為中日因朝鮮問題而引起的第一次大戰。
怛羅斯之役 大食&;高仙芝 高仙芝與大食戰於怛羅斯河,結果大敗〈〉。 造紙術西傳。
北 宋 高梁河之役 遼;北宋 宋太宗第一次親征,被遼將耶律休哥在高梁河〈北京西〉打敗,太宗僅以身免。
歧溝關之役 遼 ;北宋 宋太宗時的第二次北伐,為耶律休哥大敗於歧溝關。 此役之後,北宋不敢北伐。
澶淵之戰
1005
宋→遼 遼兵南侵,直抵澶淵〈河北〉,真宗採寇準之議親征,挫遼前鋒,訂澶淵盟約。 宋遼維持百餘年之和平。
南 宋 郾城之捷 岳飛 ;兀朮 岳飛於郾城〈河南〉大敗金兀朮軍隊。
采石、京口之役 虞允文→金 金主海陵王南侵,宋虞允文敗之於采石〈安徽〉和京口。
符離之役 金→南宋 宋孝宗命將北伐敗於符離。
蒙 古 蔡州之圍 蒙古、宋軍→金 金汴京不守,蒙古與宋合圍蔡州,金哀宗自縊。 金亡。
合州之役 宋;蒙哥 蒙哥自將伐宋,在合州〈四川〉戰死。 此為蒙古侵宋的第二期。
襄陽之戰 蒙古→南宋 襄陽是蒙古攻奪的第一個目標,呂文煥堅守終失陷。 此為蒙古侵宋的第三期。
崖山之役 元→南宋 陸秀夫立帝昺,移駐新會崖山,元圍困之,陸秀夫負帝投海自殺。 此為宋元最後之戰,宋亡。
明 朝鮮之役 中→日 日本豐臣秀吉進兵朝鮮,明援朝鮮,互有勝負,後秀吉死,始擊敗日軍。 此為中日因朝鮮問題而引起的第二次大戰。
寧遠之捷 袁崇煥→努爾哈赤 袁崇煥以葡人傳入之紅夷炮,擊退清兵,努爾哈赤死。 此為努爾哈赤的第一次挫敗,不久即死。
錦寧之捷 袁崇煥→清太宗 皇太極攻寧遠,為袁崇煥所敗,轉攻錦州,傷亡亦大。 皇太極反間計,使明思宗殺袁崇煥。
松山之戰 皇太極→洪承疇 清兵圍攻錦州城外松山,明軍大潰,洪承疇被擄。 此役為明清最後決戰。
2.清代
雅克薩
之役
康熙24年
〈1685〉
順治時,俄東進侵入黑龍江北岸,佔領雅克薩,聖祖屢諭制止不聽,乃派彭春征討〈包含台灣的藤牌軍〉。 訂尼布楚條約〈1688〉。
鴉片
戰爭
道光20-22年
〈1840-1842〉
1.遠因:英政府早有以武力打開中國門戶之意圖。
2.近因:道光1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抵粵禁煙。
清廷敗,訂定南京條約。
2009-11-05 20:51:28 補充: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當時的朝鮮國王高宗李熙還年幼,由其生父李昰應攝政,是為「大院君」。李昰應為人守舊排外,竟下令:「凡與日本交涉者,處死刑」。
這一年有艘日本軍艦雲揚號,停泊在朝鮮江華島沿海附近進行海域測量。朝鮮守軍一見日本軍艦,在排日情結下,江華島砲台守軍發砲攻擊。日艦雲揚號全力反擊,摧毀江華島砲台並攻陷永宗城。
事後,1876年2月26日,日本與朝鮮在江華島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又稱《丙子修好條約》、《朝日修好條約》),朝鮮給與日本貿易特權與互相承認為自主獨立的國家,從此朝鮮逐步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2009-11-05 20:52:27 補充:
關於此事件的來龍去脈,羅惇融在《中日兵事本末》此書中,有段詳細的記載:「光緒元年秋,日本以兵艦突入朝鮮江華島,毀其砲台,焚永宗城,殺朝鮮兵,掠軍械以去。復以兵艦駐釜山,要盟。方副島種而之來議也,乘間語總署,朝鮮是否我屬國,若為屬國,則由我主朝鮮通商事。總署答以朝鮮雖我藩屬,而內政外交,聽其自主,我朝向不與聞。……至是,日本以兵脅朝鮮,而遣開拓使黑田清隆為全權大臣,議官井上馨副之,赴朝鮮議約。二年春,約定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互派使臣,並開仁川、元山兩埠通商,日艦得隨時測量朝鮮海岸,中國視之漠然也。」
2009-11-05 20:53:10 補充:
此條約在朝鮮造成了保守黨與維新派的鬥爭。保守黨想維持「事大交小」傳統的外交方式,維新派想因此脫離與大清帝國的冊封關係,與西方國家結交來發展朝鮮。但大清帝國仍然控制了李朝朝廷保守的官員與貴族。
清光緒八年(1882年)年,朝鮮發生新舊黨之爭。朝鮮自江華島事件後,國內維新派組開化黨,是為新黨;舊黨則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因王妃閔氏一族與李昰應不睦,李昰應遂唆使兵變,焚日本使館,殺日本中尉堀本禮造。日本因而出兵朝鮮,清廷亦派兵朝鮮。敉平叛亂後,清朝與日本皆駐軍漢城。
2009-11-05 20:53:23 補充: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正酣,日本見清朝忙於應付法國,駐朝清軍兵力大減,決定尋釁圖朝鮮,密令其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策劃朝鮮維新派開化黨人發動政變。竹添進一對金玉均、洪英植等開化黨首鼓吹「中法開戰,清國將亡,貴國有至於改革之士,不可失此機。」,還主動幫開化黨制定政變計畫。
在朝鮮大臣奔向清軍軍營,「匍匐轅門,撫告哀衷」請求援助下,袁世凱率領二千名清軍進入漢城擊敗日軍後攻入王宮,救出朝鮮國王李熙,李熙獲救後立即下令將擒獲的洪英植等七人處死並追捕朴永孝等人,史稱甲申政變。
2009-11-05 20:53:41 補充:
事件過後,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日兩國代表李鴻章、伊藤博文於天津簽訂《中日天津條約》,中日兩國均自朝鮮撤兵,並約定:「將來朝鮮如有事,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行文知會;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2009-11-05 20:53:49 補充: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月,朝鮮東學黨黨魁崔時享,於全羅道聚眾號召農民起義,發檄征討日寇、驅逐權奸,國王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四月,直隸提督葉志超奉令率軍馳赴朝鮮,清軍登陸駐屯於牙山,並按《中日天津條約》之規定電告日本。東學黨亂兵聞中、日軍隊已至,不戰而潰。五月,袁世凱以東學黨潰散、叛亂已平,要求日本同時從朝鮮撤兵。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兩國留兵,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為清廷所拒。六月,日軍突然衝入王宮,囚禁國王李熙,命大院君李昰應主國事。李昰應為報清光緒八年(1882年)遭清廷誘捕,將其囚禁中國保定之恨,不經思考,馬上答應為日本效力,並下令驅逐在朝鮮的所有華人出境。
2009-11-05 20:54:02 補充:
北洋大臣李鴻章發覺事態不妙,急調總兵衛汝貴、提督馮玉崑率軍火速由大東溝登陸,進駐平壤;另調北洋陸軍十餘營分梯次搭乘馳援朝鮮,濟遠和廣乙兩艦7月23日抵達牙山,掩護運送清軍的運兵船在朝鮮牙山登陸。三日後的7月25日拂曉,離牙山返航,清晨7時20分在朝鮮豐島海面,遭遇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艦。日軍不宣而戰發砲攻擊濟遠和廣乙,經過一番激烈砲戰纏鬥後,福建船政局自製砲艦廣乙企圖逼近日艦發射魚雷,但在秋津洲、浪速壓倒性的火力打擊下受重創,無法發射魚雷,船身傾斜,人員傷亡慘重。於是向海岸方向退出戰鬥,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縱火自沉。
2009-11-05 20:54:35 補充:
此時載有第二波増援朝鮮清軍1200餘人並懸掛英國國旗的英國高陞號商輪和滿載軍械的操江艦先後駛來。濟遠艦拋下高陞號而走,吉野號獨自追擊濟遠艦。9時15分浪速發出信號勒令高陞號停俥,欲逼迫高陞號將船隻駛往日本,以船上官兵作為人質,船上清軍官兵大為憤怒,因為此時中日雙方尚未開戰,而日方無故俘虜船上官兵,便要求船長將船駛回大連或旅順。
正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刻,日軍突升紅旗,要求船上洋員離船,旋即發砲進攻,清軍亦據船以步槍迎敵。下午1時高陞號被浪速擊沉,此時日軍用機槍掃射在海上浮沉的清軍官兵,最後被射殺者達七百餘人。下午2時操江艦被秋津洲追上俘虜,此即豐島海戰。
2009-11-05 20:54:38 補充:
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1894年8月1日(陰曆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2009-11-05 20:55:31 補充:
上面的是起因
2009-11-05 20:56:24 補充:
參與的國家是清朝與日本
2009-11-05 20:57:06 補充:
造成的影響是: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認明朝鮮為獨立國家、撤出朝鮮半島,並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日本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三千萬兩為清朝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經濟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同時日本崛起改變了遠東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導致數年後的英日聯盟和日俄開戰。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北洋水師的覆滅)標誌着洋務運動的失敗,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為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清朝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準備積極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即戊戌變法)。
2009-11-05 20:58:30 補充:
有不清楚的可以在發問
2009-11-05 21:02:18 補充:
清朝成立以後在將對外貿易限制於廣州,並以十三行來管理貿易,西方人尤其英國希望進一步開放貿易,屢次派使交涉不得開放,埋下兩國衝突的遠因。
2009-11-05 21:02:29 補充:
自19世紀初葉開始,為了平衡進口中國茶葉等貨物帶來的貿易逆差,英國商人大量向中國走私主要產自其殖民地的毒品鴉片。英國鴉片販子不顧清政府禁止鴉片入口的禁令,賄賂清朝政府官吏,勾結中國走私販子裡應外合,在廣州對出的零丁洋利用特製快艇進行鴉片武裝走私,足跡遍及整個中國東南沿海。吸食鴉片給中國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鴉片大量輸入使得中英之間的貿易由中國的出超變為英國的出超,導致中國境內的白銀大量外流,清朝財政嚴重受損;朝野上下,禁鴉片的呼聲日趨高漲,清朝政府開始頒佈禁煙命,並派欽差大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
2009-11-05 21:02:41 補充: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維喜案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2009-11-05 21:03:19 補充:
1840年,英軍到達廣州海面,但被林則徐擊退,不過沿海各省隨林則徐外,沒有一個省有備戰,因此英軍接着北犯浙江,順利攻陷定海。道光帝免去了林則徐的職務,派琦善同英國談判,簽訂《穿鼻草約》,但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引起道光帝不滿,道光帝於是派奕山為靖逆將軍赴廣東指揮作戰,英軍隨即進攻廣州,以死9人代價擊敗2萬中國軍隊,奕山掛白旗向英軍投降,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8月27日,英軍再次侵入浙江,攻至南京附近,1842年3月10日中國軍隊反攻失敗後被迫再次和英國談判。
2009-11-05 21:03:34 補充:
戰爭結果
在英軍的脅迫下,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訂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2009-11-05 21:03:55 補充:
以上是鴉片戰爭
2009-11-05 21:06:06 補充:
文字獄就是統治者藉挑剔文字的過錯,而興起的大獄。它的對象主要是讀書人,目的是控制思想,鞏固政權。
2009-11-05 21:06:59 補充:
清朝最早發生的大型文字獄,是康熙朝浙江人莊廷鑨的明史案。莊廷鑨因為刊行了一本《明史》,書中有攻擊滿人的文字,在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三年),被人告發。這時候莊廷鑨已經死了,於是開棺焚屍,他的弟弟和為這本書做序的人,也都被殺。另外牽涉到這一件案子的一些官吏、書商、刻工和列名書中的人等,他們有的被罷官,有的遣送到邊疆充軍,有的被處死。為了這個案子前後死了七十多人。
2009-11-05 21:07:08 補充:
文字獄是非常殘酷的,判罪很重,至少是終身監禁,或者是流放到邊疆充軍,大多數則是殺頭處死,有時已死的人甚至被開棺戮屍,一次文字獄牽連到的人常常是百十成群,告發的人,則可以因此一帆風順,有錢有地位。所此,不少人就以檢舉別人的文章,來獲得個人的權勢。
2009-11-05 21:07:25 補充:
當時一個告老還鄉的大學士,有人問他的處事經驗,他說:「我從來不寫文章,也不寫信,即使偶而練習書法,寫完了必定用火燒了,所以才能僥倖活到現在!」由此可見清朝文字獄是多麼可怕。
2009-11-05 21:07:45 補充:
以上是文字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