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孟子在《寡人之於國也章》一文中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他用這比喻來說明甚麼道理?為什麼有人說這是個寓言?
孟子運用「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具體地指出,說明梁惠王所謂的利民措施:移民移粟,對百姓來說只是小恩小惠;雖然比鄰國的施政好一點,但殘虐的本質並沒有多大分別,實際上跟鄰國的無別,所以亦不能吸引更多百姓前來歸附。
寓言最早見於《莊子》的寓言篇。它往住敘述一個小故事,而又於具體的情節中,隱含著一種更深刻的思想,常語帶雙關,藉以闡發哲理,印證觀念,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敘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諸子及史傳使用,以作為陳說辭理的手段。孟子運用「以五十步笑百步」指作戰時後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後退了百步的人。 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由於這個小故事除了說明梁惠王言行與國策都不吸引,實際上跟鄰國的無別,亦指出了我們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不應因為這樣而去譏笑別人,由於這個小故事語帶雙關,藉以闡發哲理,所以有人說這是個寓言。
2. 試據《寡人之於國也章》一文中,扼要說明孟子治國理想的內容和施政的步驟。
孟子治國理想的內容:
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實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而無憾”,然後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 ,進而“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對百姓進行教養,使民心歸順。至此,百姓安居樂業,“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王道可成了。
孟子治國理想的施步驟:
1. 合理地發展生產
不違背農田耕種的時間,穀不可能盡吃;細密的網不進入深池塘,魚鱉不可能盡吃;斧頭按時機進入山林,木材不可能盡用。穀和魚鱉不可能盡吃,木材不可能盡用,這使到百姓供養活著的人埋葬死去的人沒有遺憾,供養活著的人埋葬死去的人沒有遺憾。
2. 讓人民擁有田宅及食物:
讓人民在方圓五畝的宅園,把桑樹種在園子裏,日後五十歲的人可以穿著絲綢了。繼而雞豚狗彘的飼養,沒有失去他們的時機,日後七十歲的人可以吃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奪取他們耕種的時機,日後幾口的人家可以不會饑餓了。
3. 重視對百姓的教化
注重學校的教育,把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教導學生,日後頭髮斑白的老者就不必在道路上背負或頭頂東西了。
3. 試據《知魚之樂》一文內容,舉例說明莊子和惠子的性格。
莊子在濠梁上見魚出游從容,便感知魚之樂,從直覺的判斷上感知魚之樂。因為他認為宇宙萬物,雖然形相不同,但本質上都有合於天道的自然本性,憑著這種本性,人和物便可相融,彼此彼此互通。
惠子認為人不能知魚之樂。他認為人、魚兩物,名不同,實相異,彼此不能互通。
透過二人的對話突出了惠子思維慎密、頭腦冷靜的性格,同時也突顯了莊子機敏靈巧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