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雖然馬元贄在史書上所見不多,但史實是有馬元贄此人,見於《資治通鑒 卷 249》
…… 上之立也,左軍中尉馬元贄有力焉,由是恩遇冠諸宦者,植與之敘宗姓。上賜元贄寶帶,元贄以遺植,植服之以朝,上見而識之。植變色,不敢隱。明日。罷相,收植親吏董侔,下御史台鞫之,盡得植與元贄交通之狀,再貶常州刺史。
……唐宣宗被立為皇帝,宦官左神策軍中尉馬元贄出了大力,於是唐宣宗對他的恩遇超過其他宦官。馬植與馬元贄攀親,敘為馬姓宗族,唐宣宗賜給馬元贄金寶腰帶,馬元贄轉贈給馬植,馬植系上寶帶上朝,被唐宣宗看見並認出,馬植當即臉上變色,不敢隱瞞。第二天,唐宣宗罷馬植宰相官位,收捕馬植的親信胥吏董侔,送交禦史台加以審問,將馬植與馬元贄內外交通的情狀全部查清,於是再貶馬植為常州刺史。
馬元贄原是大宦官仇士良的得力手下。
早在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之變”時,馬元贄為合門使,是仇士良的主要幫兇,會昌三年六月仇士良主動引退時所安排的後繼者即為此人。會昌五年的王妃事件,因都判官孟秀榮(仇士良之手下)承擔罪責,馬元贄得以逃脫追究,並最終在擁戴宣宗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仇士良是唐文宗時期最為跋扈的權宦,《新唐書》本傳稱其“殺二王、一妃、四宰相,貪酷二十餘年”。武宗雖為其所立,亦不甘受其擺佈,曾暗中對其權勢進行裁抑。會昌三年(843)六月廿五日,亦即仇士良卒後的第二日,武宗誅仇士良孔目官鄭中丞、張端公等四人[2](卷4,會昌三年六月廿五日條);次年六月,又在仇士良私第搜得兵仗數千,遂削其官爵,籍沒其家,諸仇勢力受到沉重打擊。但至宣宗大中中期,諸仇並已身居榮秩,其官爵顯然為宣宗即位後所超擢。宣宗非但不繼續執行武宗打擊仇氏勢力的政策,反而為雙手沾滿朝臣和皇室鮮血的閹宦樹碑紀功,蔭其親族。若非仇氏宦官勢力(馬元贄們)在皇位爭奪中對宣宗立有大功,斷不會有如此禮遇。可見,馬元贄同仇士良淵源有多深了。
願知識共享!
2009-10-23 12:15:37 補充:
馬元贄的最終下場史書沒見再提。
金寶腰帶事件實際上是殺雞給猴看,給馬元贄一個下馬威,宣宗李忱是宦官集團馬元贄等人扶持上臺的,不好對馬元贄干什麼,但為免宦官輿朝政大臣相互勾結,所以馬植只好倒霉了,當然宣宗李忱再不會,也無需再倚重馬元贄了。
宦官們在宣宗李忱強大的威懾力面前,實際上也是頗為忌憚的。所以在整個大中時代的十三年裡,他們也總算是有所收斂,始終不敢興風作浪,既沒有幹預朝政的膽量,也沒有幹預朝政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