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信報報導
1987年1月14號,政府宣佈清拆九龍寨城(正名為九龍寨城),工程完成後換來了什麼?一個鳥語花香的寨城公園,這對從前「三不管」、亂中有序、工商住混雜的寨城,是一個諷刺還是侮辱?
九龍寨城由防禦海盜的炮台開始,變成於鴉片戰爭抵抗外敵的基地,處於港口位置(百多年未填海前),因其特殊地理環境,是保護整個海港的好地方,中方開始屯兵於此。其後1842年的《南京條約》中,香港島成為英國殖民地,隔岸對望,中方更不敢鬆懈於九龍寨城的軍力。1860年的《北京條約》,英國進佔九龍半島,敵人來到家門口,寨城是守是降進退兩難。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得到新界地區,卻得不到九龍寨城,因中方力爭保留此城,令官兵能繼續駐紮。多次的爭論談判和動武之後,九龍寨城終於清朝完結時落入英國手中。
誠信遁義就是法則
上世紀三十年代,香港政府希望發展九龍半島,與寨城居民談判,不果,居民更直接向當時的國民政府投訴,開始了寨城主權爭拗的風波。事情跨越日治的三年零八個月,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六十年代,香港政府又再次提出清拆,這次居民同樣抗議到底,組成「九龍寨城居民反對拆遷委員會」,中方更發出一份措辭強硬的聲明,令英政府只好把問題擱置。
此後,英方不敢觸動中國神經,香港政府不敢越級挑戰,中方又在靜待時機,九龍寨城開始變成「三不管」之地。城內人口膨脹,令非法擴建僭建問題嚴重,建築不經規劃,令街道狹窄,自來水及電力供應不足,治安及環境衛生等公家問題更是難以解決。九龍寨城就像一個沒人理會的野孩子,野孩子的生存方法就是自食其力,城內居民組成了「寨城福利會」。1986年7月出版的福利會通訊中提及,福利會曾與業主合資六千元聘請工人清潔長安里附近堆積的污水垃圾,又曾為大巷五街自資加設街燈,更請到木匠街坊關師傅研究修葺路牌事宜,過程中亦有不少義工幫忙。這個自發組織比不少現在政府規定的業主立案法團來得團結,在一個好像是無法無天的地方,依賴的是人之人之間的關係,誠信、道義和信任變成了無形的法則。
從福利會到面對清拆時組成的反對拆遷委員會,甚至是直接向中方投訴,都反映出居民對九龍寨城的情義,他們昔日的生活,在現在那寨城公園中那裡可見?在那亭台樓閣之間?還是在那兩塊花崗岩石額之上?
面對清拆,居民用自己的方法去紀錄寨城的點滴。福利會會員陳祥全只學過機械繪圖,不懂測量符號,用四個月時間,每晚手持電筒在寨城中遊走,走上每條樓梯每座大廈,結合地政署正確的門牌編號,親手繪畫了一幅包括地面通道、中間通道及高空通道(即「天台過天台」)的九龍寨城地圖。此圖甚至印於寨城公園的名信片之上,可見其代表性。
賠償資料詳記居民生活
與寨城感情生疏的香港政府,誤打誤撞之下,原來亦為它留下了不少資料。清拆之時,政府要紀錄居民資料,審理並安排賠償。1987年1月14號宣佈清拆當日,政府派人入城,開始紀錄業主資料,以防有詐令賠償不公,這項工作由房屋署負責,後轉由地政署繼續。約一萬五千多個檔案,紀錄了城內居民,尤其是商戶的生活細節,因涉及金錢賠償,資料鉅細無遺,由個人資料到家庭組合,家居用品到生財工具一應俱全。
這些檔案是留住寨城居民生活歷史,最原始最根本的資料,二十多年來,因賠償事宜一直進行中,這批檔案就一直被暫存於香港政府屯門政府貯物中心。一連串的賠償程序即將完結,地政署將如何處理這批檔案?就像人口普查資料一樣,因涉及個人資料而必須被全數消毀?幾十年後,再沒有居民能親口訴說當年生活,下一代對寨城的理解,就只剩下主觀影像與照片留下的黑暗面,即使歷史從不客觀,亦不能如此不公。
香港人時間和空間都十分有限,留不下一磚一瓦,那起碼要留下屬於人的故事。當年政府不理抗議,一架架推土機無情地將寨城夷為平地,狠心地把居民的從歷史和情感中連根拔起。現在這約一萬五千多個檔案,要完整地保留下來,是負責,是賠償,更是政府對歷史的承擔。
城寨清拆之時,政府要紀錄居民資料,審理並安排賠償。1987年1月14號宣佈清拆當日,政府派人入城,開始紀錄業主資料,以防有詐令賠償不公,這項工作由房屋署負責,後轉由地政署繼續。約一萬六千多個檔案,紀錄了城內居民,尤其是商戶的生活細節,因涉及金錢賠償,資料鉅細無遺,由個人資料到家庭組合,家居用品到生財工具一應俱全。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