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是否出現泡沫

2009-10-21 5:00 am
現在樓市是否出現泡沫??
(請詳盡分析)

回答 (4)

2009-10-30 7:10 am
✔ 最佳答案
泡沫經濟,是指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還以為,港人從此不再迷信磚頭,從此明白當無殼蝸牛總好過背著個爛殼。 畢竟,才十年前,做業主的確可以很苦,抬錢賣樓者有之,破產收場也有之,且人數乃以萬計,當中更包括「幸虧」有政府資助才能當得成「苦」業主的—這些都是「建華八年」史書必載的。

只是,歷史總會不斷重演。董生當年誓言要七成人自置居所,彷彿榮升做業主才是人生最終目標。惡夢剛過,置業竟不再僅是奮鬥目標,而是「市民的權利」!說此話者,正是那場無殼蝸牛遊行的發起人。「普通市民都應該有上車權利」政客義正詞嚴地高叫著。

如果買樓是人權,那麼買車(又或至少以黃金寶為榜樣買部單車)、買廠(活化工廠大廈應要全城參與)、買舖(最好還要是前舖後居的),又是否人權?如果政客要爭取政府協助市民投資,廿年按揭期內,減薪失業面臨斷供時,政客會否包底? 還是又要上街爭取納稅人幫手埋單?

住屋需要並不等於置業需要。私人樓果真租金飆升,基層市民租屋困難的話,政府則應檢討申請公屋的門檻。偏偏,政客們對此卻又隻字不提!何解?且看那場「無殼蝸牛遊行」參加者是何許人!據報,除了區議員及政黨社區幹事外,還有為兒女不如自己、買不起樓而心痛的長者,及人工追不上樓價而不能住好些的準換樓客!這荒謬得猶如浸會醫院的「熟客」上街,抗議負擔不起轉去養和,或對女兒竟然要到廣華醫院分娩而表示不滿!

2009-10-30 23:47:10 補充:
1997年香港樓市泡沫化,聰明的彭定康甚麼也不做,董建華則一上任就大談「八萬五」,結果,樓價大跌的罪名、經濟大衰退的罪名就與「八萬五」解不開關係。
實際上,當年就算董建華不推出「八萬五」計劃,樓價一樣會下跌,因為 1997年的樓價的確是瘋狂的,是泡沫化的,那時候的平均供樓負擔比率高達 85%,也就是說,你得拿出家庭收入的 85%來供樓,剩下 15%來供吃飯、買衣與乘車,這不是瘋狂是甚麼?
為甚麼當年有這麼多人能夠拿出家庭收入的 85%來供樓?不是的,其中不少人根本不打算供樓,他們買樓的目的是希望能快快地賣掉賺錢。
參考: 730
2009-10-28 6:58 pm
果個專業人士係笨7
5識得理財..
又5識得買樓..

而傢樓市係反映最基本的供求關係..
好似買送o甘..
大閘蟹少..自然貴..
買5起o甘點亞..
食平d咯..
花蟹都係蟹姐..
再5係都可以5食..

香港批地本來就少..
短期出現呢d情況我覺得正常..

但政府貿貿然再出一個 8万5..
少數聲稱買不起樓的人得益..
全港經濟一再崩潰..
呢d係政府應該衡量返o既野咯..

個人意見..
上街遊行班人真係會俾人睇5起..
正所謂..
食不到葡萄..
就會話葡萄酸..
2009-10-21 7:05 pm
今日睇蘋果曾淵滄既專欄:樓市發展仍算健康, 本人大致上係同意佢既諗法, 其中數據指出:
(今年截至 9月為止,香港一手樓二手樓的總成交量為 79,661宗,其中 7,294宗的成交價不足 100萬元,而超過 1000萬元的成交宗數僅 4,937宗, 100萬至 200萬之間的樓宇成交宗數為 27,920宗,是成交比例最多者,可見,以天價買樓者仍只是極少數。)
(為甚麼當年(2007)有這麼多人能夠拿出家庭收入的 85%來供樓?不是的,其中不少人根本不打算供樓,他們買樓的目的是希望能快快地賣掉賺錢。
供樓負擔比率應該是衡量樓市是不是泡沫化的最佳指標,目前這個比率約 35%,遠較 97年為低,應該算是健康的。)

全文請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1021&sec_id=15307&subsec_id=15326&art_id=13335184&cat_id=75&coln_id=121

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若有不同意見, 可以一同分享下~~
2009-10-21 4:38 pm
如果經濟好轉, 薪金上升, 物價上升, 租金上升, 樓價上升, 這就是個合理的現像。

但失業率高企, 營商環境沒有改善, 在沒有經濟基礎配合下, 樓市在半年咗右乾升咗幾成, 攪到專業人士都要打電話上電台話買唔起樓, 如果咁都唔算泡沫, 咁算係乜野??? ??? ??? ??? ?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52: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20000051KK013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