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一生的貢獻

2009-10-15 3:08 am
我要做工課,要做孫武一生我貢獻~~

回答 (3)

2009-10-15 3:34 am
✔ 最佳答案
你指既孫武係咩時代呀!春秋定民國呀!
孫武 (民國)
孫武(1879年-1939年11月10日),湖北夏口人。1896年考入湖北武備學堂,畢業後歷任湖南新軍教練官、岳州威武營管帶等職。1900年參加唐才常自立軍,被封為岳州司令。1904年9月赴日,入成城學校學習軍事。1905年11月歸國,加入武昌日知會。1908年再度赴日,與焦達峰等組織共進會,任軍務部主任,1910年春赴香港,經馮自由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並假託孫文之弟名義開展工作。不久,返漢口創辦《雄風報》。他主張實行「抬營主義」、「借矛奪盾」,由聯絡會黨轉而運動士兵。1911年9月24日被武漢共進會、文學社等團體推為主席,準備組織武昌起義並被推為革命軍參謀長。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試驗炸彈,爆炸負傷撤退,引起清軍大搜捕,至使革命黨人迫不得已,於10日倉促起義。武昌起義後,任湖北軍政府軍務部部長,1912年3月自行引退。1915年12月,任參政院參政。1922年鄂督蕭耀南委其為漢口地區清查督辦。1926年任湖北地區清查督辦。國民革命軍的北伐軍抵武漢後,孫退居北平。1939年11月10日病逝於北平。

孫武(約公元前535年 - ?),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

孫武是春秋末年齊國樂安人,(今山東廣饒縣)人(一說惠民縣,有爭議)。齊國貴族、將門之後,孫憑之子,孫書之孫。孫武年輕時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約公元前517年,孫武因不堪齊國攻爭頻仍,於是離開故鄉千乘,南下吳國,並在吳國結識了因避難而來的伍子胥,自此成為莫逆之交。(注1:孫子故里現在仍在爭議中,有樂安說,惠民說,臨淄說三種,以樂安說最為完善)

著書立說
孫武到達吳國後,便隱居於吳國都城姑蘇城郊的穹窿山,以務農為樂,並在此時著成了曠世巨著《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被尊為世界第一兵書、兵學聖典、兵學經典之首,被定為武學的教範。

漸露頭角
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即位,孫武意識到他是有為之君,因此便在公元前512年請伍子胥引薦,獻上其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吳王闔閭閱後大為賞識,但卻因為孫武只是一介草民,對其能力半信半疑,因此便要孫武即場展現其練兵之法給他看,以確定孫武的才能。

訓練軍隊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吳王故意考驗孫武,挑選了180名宮女接受孫武訓練,並由兩名愛妃負責卒長之職。剛開始,縱使孫武「三令五申」重復表明會執行軍法,眾宮女皆不理孫武的號令,於是孫武便將作為卒長的兩名吳王愛妃斬首,即使吳王阻止亦不理會。於是眾宮女即時變得嚴肅起來,對軍令絕對依從。吳王看到了孫武斬殺自己的愛妃非常生氣,但又知道他是在立軍威,所以,認為犧牲兩名愛妃換取一位奇才是絕對值得的,因此便拜孫武為上將軍《三軍(左、中、右軍)最高統帥》。

大破楚軍
公元前512年,孫武剛任將軍便幫助吳王消滅楚國的兩個保護國鐘吾國及徐國,吳王想乘勝進攻楚國,但孫武制止,認為吳軍已疲憊,不宜再戰,於是吳王引兵回國,由此可看出孫武的冷靜思考。不久,伍子胥提出「疲楚誤楚」之略,輪番騷擾楚國達六年,使楚軍認為吳國只敢騷擾,不敢進攻,放鬆了警惕。

其後楚大夫申包胥求救於秦,秦哀公派出500乘兵車攻打吳軍,秦楚聯軍擊敗吳軍,吳國本土又發生內亂,吳軍就被逼返回吳國,楚國才免於滅國之難。

助吳稱霸
吳國後來因秦國干預及越國偷襲,而被逼由楚國撤軍,但是已使楚國元氣大傷,不能威脅吳國。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不聽孫武勸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踐,結果被其大敗,並氣憤病死。孫武及伍子胥幫助闔閭之子夫差治國練兵,並助夫差成功大敗勾踐,報仇雪恨。而其後夫差北上稱霸,於黃池大會諸侯,亦是因為孫武令士兵訓練有素的成果。

晚年境遇
雖然孫武助吳國稱霸,但夫差在稱霸後卻開始變得驕傲,並將伍子胥殺死。

《東周列國志》載:「孫子之才,彰於伍員,法行二嬪,威振之軍,禦眾如一,料敵若神,大伸於楚;小挫於秦。智非偏拙,謀不盡行;不受爵祿,知亡知存。身出道顯,身去名成;書十三篇,兵家所尊」。

《東周列國志》載:「孫武不願居官,固請還山……遂飄然而去」

《越絕書》載:「巫門外大塚,吳王客、齊孫武塚也。去縣十裏,善為兵法」。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載:「臣觀吳王,為數戰伐,士卒不息,大臣內引(引退的意思),讒人益眾」

史書中對孫武的後期生活並無記載,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後人對孫武晚年的說法中,其中一種說法為孫武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於是退隱江湖,並以其戰爭經驗改良孫子兵法,使之成為一代巨著;另一種說法為孫武在伍子胥被殺後不久,亦被吳王處死。

孫武之子孫明被吳王封為富春侯,是為富春孫氏之始。

孫武墓目前最優看法是在蘇州城北陸墓。
2009-10-16 11:46 pm
孫武是春秋末年齊國樂安人,(今山東廣饒縣)人(一說惠民縣,有爭議)。齊國貴族、將門之後,孫憑之子,孫書之孫。孫武年輕時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約公元前517年,孫武因不堪齊國攻爭頻仍,於是離開故鄉千乘,南下吳國,並在吳國結識了因避難而來的伍子胥,自此成為莫逆之交。

孫武到達吳國後,便隱居於吳國都城姑蘇城郊的穹窿山,以務農為樂,並在此時著成了曠世巨著《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被尊為世界第一兵書、兵學聖典、兵學經典之首,被定為武學的教範。

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即位,孫武意識到他是有為之君,因此便在公元前512年請伍子胥引薦,獻上其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吳王闔閭閱後大為賞識,但卻因為孫武只是一介草民,對其能力半信半疑,因此便要孫武即場展現其練兵之法給他看,以確定孫武的才能。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吳王故意考驗孫武,挑選了180名宮女接受孫武訓練,並由兩名愛妃負責卒長之職。剛開始,縱使孫武「三令五申」重復表明會執行軍法,眾宮女皆不理孫武的號令,於是孫武便將作為卒長的兩名吳王愛妃斬首,即使吳王阻止亦不理會。於是眾宮女即時變得嚴肅起來,對軍令絕對依從。吳王看到了孫武斬殺自己的愛妃非常生氣,但又知道他是在立軍威,所以,認為犧牲兩名愛妃換取一位奇才是絕對值得的。

公元前512年,孫武剛任將軍便幫助吳王消滅楚國的兩個保護國鐘吾國及徐國,吳王想乘勝進攻楚國,但孫武制止,認為吳軍已疲憊,不宜再戰,於是吳王引兵回國,由此可看出孫武的冷靜思考。不久,伍子胥提出「疲楚誤楚」之略,輪番騷擾楚國達六年,使楚軍認為吳國只敢騷擾,不敢進攻,放鬆了警惕。

公元前506年,楚國進犯吳國的保護國蔡國,蔡國求救於吳,唐國也憤怒於楚國的蠻橫,幫助吳國進攻楚國。吳王傾國之力,闔閭親率其弟夫概、伍子胥、孫武和伯嚭等統率3萬吳軍奇襲楚國。孫武認為兵貴神速,所以率領3500精兵採取迂迴戰略,避實擊虛,在蔡、唐兩國協助下,奪下了楚國北部三個險隘,進抵漢水東岸。

此時楚昭王大驚,派出囊瓦、沈尹戍等人率兵抵抗吳軍。沈尹戍建議主將囊瓦率主力拖延吳軍,自己率兵往方城迂迴至吳軍側後,截其退路,封鎖三個險隘,再前後夾擊吳軍,消滅他們,本來這條計策可以成功打敗吳軍,拯救危急的楚國,但囊瓦受到部下挑撥慫恿,貪功下在沈尹戍往方城後改變策略,渡過漢水,不等沈尹戍包抄吳軍側後,就發動攻擊。孫武見其渡過漢水攻擊,佯裝後退,退到大別山,楚軍在吳軍後退時連戰數場,皆敗,楚軍士氣不斷下降,疲憊不堪。

孫武見楚軍陷於被動,於柏舉與楚軍決戰,闔閭之弟夫概進諫:「囊瓦不受楚人支持,楚軍必不願死戰到底,不如先以小部隊進攻,使楚軍潰亂,再投入主力攻擊,必定大勝。」但闔閭謹慎,不敢用此計,夫概就私下領五千士兵進攻楚軍,楚軍果然潰亂,闔閭就投入主力攻擊,楚軍潰敗,囊瓦逃奔鄭國。吳軍發動戰略追擊,於柏舉西南的清發水重創楚軍殘部。再追,於雍澨再大破囊瓦軍殘部。吳軍再與由息與回救的沈尹戍部隊交戰,激烈戰鬥後楚軍大敗,沈尹戍傷重而死。其後吳楚於麥城之戰再大敗楚軍,至此吳軍五戰五勝,成功消滅楚國,吳軍於柏舉之戰十日後攻陷郢都。吳軍攻陷郢都後屠城,楚國軍民死傷十萬以上,楚昭王逃奔至隨國。孫武以3萬吳軍大敗20萬楚軍,攻滅了強楚,於是一戰成名,震驚中原諸國。

其後楚大夫申包胥求救於秦,秦哀公派出500乘兵車攻打吳軍,秦楚聯軍擊敗吳軍,吳國本土又發生內亂,吳軍就被逼返回吳國,楚國才免於滅國之難。

吳國後來因秦國干預及越國偷襲,而被逼由楚國撤軍,但是已使楚國元氣大傷,不能威脅吳國。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不聽孫武勸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踐,結果被其大敗,並氣憤病死。孫武及伍子胥幫助闔閭之子夫差治國練兵,並助夫差成功大敗勾踐,報仇雪恨。而其後夫差北上稱霸,於黃池大會諸侯,亦是因為孫武令士兵訓練有素的成果。


雖然孫武助吳國稱霸,但夫差在稱霸後卻開始變得驕傲,並將伍子胥殺死。

《東周列國志》載:「孫子之才,彰於伍員,法行二嬪,威振之軍,禦眾如一,料敵若神,大伸於楚;小挫於秦。智非偏拙,謀不盡行;不受爵祿,知亡知存。身出道顯,身去名成;書十三篇,兵家所尊」。



史書中對孫武的後期生活並無記載,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後人對孫武晚年的說法中,其中一種說法為孫武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於是退隱江湖,並以其戰爭經驗改良孫子兵法,使之成為一代巨著;另一種說法為孫武在伍子胥被殺後不久,亦被吳王處死。

孫武之子孫明被吳王封為富春侯,是為富春孫氏之始。

孫武墓目前最優看法是在蘇州城北陸墓。
參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9-10-15 3:15 am
1895年2月21日(舊曆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利用傳統宗教信仰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天德」,即英語President的音譯),孫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洩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港英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於11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

1896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孫中山藉機聯繫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清廷的陷阱。而後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日本臺灣總督府 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稱惠州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成為致公堂「紅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三藩市。後得三藩市洪門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15,000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先抵越南河內,繼續策劃革命起義,5月命余丑舉行潮州黃岡起義,歷6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10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12月,孫中山被越南法國殖民當局驅逐出境。南下南洋,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新加坡另成立同盟會總部,後搬遷到檳城。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分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收錄日期: 2021-04-26 13:02: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14000051KK0100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