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譯整段文言文;

2009-10-14 1:21 am
「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

回答 (2)

2009-10-14 1:36 am
✔ 最佳答案
文言文: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白話文:雖然對伍子胥破楚時的所為不滿,但認為伍子胥是不拘小節的烈丈夫,不會白白送死,能忍受屈辱,最終為父親報仇雪恨,成就不朽之名。

附五子胥資料:
伍子胥(前526年—前484年)(胥,Xǖ,粵音/:須)名員(員,yn,粵音:雲),字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人,後來吳國封他於申,因此又叫申胥。伍子胥先袓伍舉,以正直進諫楚莊王而得名聲,因此其後代於楚國亦有名聲。
在楚國時,伍子胥的父親伍奢被讒臣費無忌所害,在楚國被囚禁,楚平王與無忌以伍奢為人質,要脅伍子胥與其兄伍尚相救,否則殺死伍奢,其實楚王與無忌欲殺伍子胥兄弟以除後患。伍子胥已料到楚王與無忌的詭計,勸兄長伍尚勿往,要留有用之身為父報仇,可惜伍尚不忍心眼睜睜看到父親被害,最終亦去相救而被擒。伍子胥逃出楚國後得悉父兄被殺,混出昭關(傳說一夜愁白頭),一路求乞(後世有將其奉為丐幫始祖),歷盡千辛萬苦逃到楚的仇敵吳國。
在吳國,公子光以專諸弒吳王僚後,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其後伍子胥受到闔閭重用,擊敗了楚國,破楚都郢,掘楚王墓,鞭屍三百。
後來,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吳王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抗越」的主張,前484年便賜劍令他自盡。
伍子胥更狂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怎麼滅吳。吳王夫差極怒,五月初五把他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這是另一則端午節的由來。
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
2009-10-14 2:11 am
原文:
「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

譯文:
(司馬遷對伍子胥的評價)雖然對伍子胥破楚時的所為不滿,但認為伍子胥是不拘小節的烈丈夫,不會白白送死,能忍受屈辱,最終為父親報仇雪恨,成就不朽之名。

可是為什麼司馬遷會對伍子胥有評價?
因為一個故事:
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吳王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抗越」的主張,前484年便賜劍令他自盡。忠臣伍子胥屢諫不聽,反而引起夫差的不滿,最後在西元前484年被夫差賜屬鏤劍令自盡。據《史記》記載,子胥死後,夫差命人將其屍首裝於皮囊中,抛于閭江中。吳人哀憐伍子胥,立祠于江上,所在地名曰胥山。伍子胥臨死前曾憤怒地說:“把我的眼珠挖下來,掛在東門上,我要親眼看到越國滅亡吳國。”伍子胥更狂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怎麼滅吳。吳王夫差極怒,五月初五把他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這是另一則端午節的由來。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10: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13000051KK0086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