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 陽光房地產基金

2009-10-13 12:58 am
請評論 435 陽光房地產基金
是否一個安全的投資,? 老人的退休金 (約100萬), 買1個小房子收租或買收租基金, 那個較好?

回答 (3)

2009-10-16 7:33 pm
✔ 最佳答案
我並不相信有"沒有風險 而又 每月有穩定利息收入的投資"。但 "老人的退休金" 的確是需要把投資風險減到 "最低"。

比較房地產基金(REIT)和買樓收租, 我會建議買房地產基金, 原因如下:
1. 每年現金收入:
現時一般的房地產基金大約有 8-10% 股息, 半年派息一次 (當然不是沒息派), 而買樓收租一般是低於 5%, 還要扣除經紀佣, 內部裝修等。
2. 通貨膨脹
倆者基本上都可以(在長線上)對抗通貨膨脹的風險。
3. 管理
房地產基金擁有數以百計的出租單位, 由專業人士管理 (不過要收管理費), 出租率隨經濟因素等會有高低, 但不會如自己買樓般--租出時有租收, 租不出便沒有租收, 遇上租霸便更麻煩。
4. 價值
現時一般香港的房地產基金都有 30% 以上的折讓 (即只用 $7 便可買到資產值 $10 的房地產基金), 可以說非常 "低" 買。

除了陽光房地產基金(435)之外, 另外還有其他的房地產基金可作考慮(息率也差不了多少), 如:
- 冠君產業信託 (2778) : 主要是一級商厦
- 泓富產業信託 (808) : 主要是二線工商貿大廈
- 越秀房產信託基金 (405) : 主要是廣州的物業 (折讓只有約 20%)

建議是把資金再分開數份買房地產基金 分散風險 (及 一年可以有多幾次息派, 讓老人家開心多幾次)。
2009-10-15 8:11 am
老人退休金其實需要切合以下條件:

1. 風險低或無風限
2. 每月定期可以拿到特定的金額去支付日常開支
3. 每月拿到本金及利息,因此另本金在百年歸年時可以全部用光。 (假設不用留給後人)

先講435是否安全的投資

435 在2006 年的平均約$2.2 , 到08年9月最低位$0.9 ,波幅率達59%。即是說老人家能否接受本來100萬的退休金只淨下59萬 (即是一年後回到100萬)

如果不能接受這個風險的話,那麼即使你知道它長期(可能是10年)會上升,但也不適合作老人退休金,

此外,這股沒派息,不切合條件2。

第三,如果退休後要每月用錢,但每月放股票時由於跌低了而蝕錢,因此不放股票的話,亦切合不了第三點。

所以,這股票不安全 (即波幅大, 即風險高),亦不適合退休生活。

----------------------------------------------------

再說說退休生活怎樣策劃。
假設你現在到了退休年紀,60歲退休,85歲命,100萬到85歲時全部花光,不留給後人。
每年3%通脹(美國30年的平均通脹率):

如果把100萬放在一個投資工具,

如果每年有5%利息回報的話,每月花約$4300現值,可花25年到85歲,到時100萬剛剛好花光。
如果每年有8%利息回報的話,每月花約$5900現值,可花25年到85歲,到時100萬剛剛好花光。

---------------------------------------------------

那現在看看買小房子是否適合退休金之用。

1. 以香港現時的物業市場,租金回報率在4~6%之間。取中位5%。回報計是不錯選擇。但以風險計,97年跟07年的樓價可以相差50%。所以要面對50%的風險,不太適合退休金之用。

再者,5%是沒有計算大廈維修、內部裝修、律師費、差餉、保費、去收租的行政費、收不到租的風險。所以實際一定沒有5%

2. 收租能達每月穩定入息。

3. 收租的話,本金只能在不用再收租時,把房子賣出才能取回本金,對於退休者而言,並不能享用到本金100萬。

-----------------------------------------------------------------------
總結而言,市面上有一些退休金計劃,年利率5%,可以達到沒有風險(100%能收回本金),每月有穩定利息收入,以及本金可以在25年內分期取回3個條件。

有興趣可以再討論
[email protected]
參考: 本人為証監會會員及國際財務顧問,香港理財策劃師學會會員。
2009-10-14 6:06 pm
您好, 我推薦您一個關于股市投資與個人理財的資源網站,上面有很多很不錯的資源,肯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http://www.hkstock.info

祝你事業發發。


收錄日期: 2021-05-02 20:15: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12000051KK007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