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您問「出家人」,所以在家人不便作答。
2009-10-11 12:40:56 補充:
「假如是」出家人?
敢問這是否您的困擾?
若不是,畢竟不是自家事!
再精準一點說,自身既不是出家人,此生也不會出家,
那以「出家人」為題,似乎多餘!
若是自身煩惱,何須閃躲?
若要閃躲,那不如不問!
末學冒昧,還請見諒。
2009-10-14 13:54:31 補充:
末學看過您的其他發問與回答之後,反而很好奇,您這一提問的目的是什麼?
您常回答兩性問題、戀愛問題,是自己在修行上有這困擾嗎?
還是您想由這提的回答中,提供感情有困擾的網友不同的見解?
大抵上,您問得越不清楚,得到的答案就會越不清楚。
是否要再多補充一些您的看法或困擾呢?
2009-10-15 08:42:52 補充:
[逃避追求感情是幸福嗎?
假如逃避,但是還有些捨不得,還仍然想尋覓好姻緣,真的能夠出家嗎?]
您的意思是:
「追求情感、敦倫、延續生命」屬於本能,強言「止息」根本就是「逃避」!
縱然出家,畢竟是逃避,最終一定會屈服於本能,陷於痛苦的。
所以,「出家」根本是個不明智的「蠢行為」!
不如乾脆順於本能,結婚生子,享受敦倫的快樂。
是嗎?
2009-10-15 21:09:48 補充:
[怎樣讓這種低層次的動物行為感覺神聖呢 ? ]
1.何有此問?
2.「神聖」是以什麼對象而言?
末學覺得您有點在兜圈子,似乎想要表達什麼,卻不敢大方說出。
這題末學比較希望您先說出自己的一套見解,大家再一起深入討論,這樣大家才能真的獲得實利。
廣泛的戒淫文章,大同小異,其實難以做到「對治悉檀」,討論流於形式,不如不答。末學既然有心回答,就不會隨便貼文帶過。還望您掏心以待。
2009-10-18 15:26:17 補充:
末學以前曾經回過您的這一提問,您應該還有印象吧!
建議您再看一次,再回來看這裡的討論。
如何以平等心看待貌美以及不美的眾生?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70906234
看了您這次的提問,揣摩一下您的心境,大概可以感受您的疑惑。
我們先撇開「出家人」三個字,不然很難討論。
[敦倫,是生物本能,還是為了延續生命?]
這問題先提出來,是要我們自己問自己看看:
我們看到心儀的異性,生起想要追求之心,請問我們自己想到的是為了要「延續
生命」嗎?答案不用說,我們自己都知道,哈哈哈!
您講「生物本能」還比較符合現況。
所以您的提問:「不能延續生命是苦嗎?是樂嗎?」
末學建議應該改成「看到心儀異性而不能敦倫,是苦嗎?能與心儀異性敦倫,是
樂嗎?」反倒比較切題。
[世間法,夫妻為五倫之首]
您提到的「神聖」二字,末學細思,覺得很有趣!
人類因為有業力牽引,看到異性會「不由自主」生起愛染之心。
佛法不說是「自然」,因為那的確是眾生業力的影響。沒有「天生」的這回事!
但是人不會像禽獸一樣,於野地公然求偶,這是因為有「教化」的緣故。
也就是所謂的「道德規範」。不同種族、不同文化,會衍生出不同的「規範」。
例舉中國老祖宗的觀念和規範:
1.發乎情止乎禮
如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為了追求,還要「琴瑟友之、鍾鼓樂之」,看起來當然就高雅多了。
2.賢賢易色
論語,子夏曰:「賢賢易色」,表明了娶妻要娶德,不要只看外表。
並將這列在五倫之首,因為這世界是從「男女」這一倫開始的。
3.男有分、女有歸
男女發情,必有所歸。那就是「婚姻」制度。有分,就是守著分際與曾諾,
有歸,就是情感有所歸屬,不再接受其他男性的追求。這有宗族血緣上的考量。
中國老祖宗們並不反對性愛,但是他們也看到性愛帶來的總總問題。
也因為中國重祭祀,為了死後有人祭祀,必須傳宗接代,以延續家族。
所以就規範了嫁娶之禮。一來給了性愛的合法性,二來也讓傳宗接代有了規範。
社會之平衡從此建立。(甚至幾千年來也都接受一夫多妻!)
「婚姻」在物種社會中,可說非常文明的產物,因為它給人類性慾有個規範,
既不會斷絕,也不會超過。穩定了人的慾望,也產生了社會架構。
以萬物立場來說,您要說它「神聖」,也不為過。
但請注意,末學說的是「婚姻制度」,不是「發情」這檔事兒!
發情是因為凡情,而是透過教化,懂得節制與規範,才進而「神聖」的。
所有人世間對情感的規範,都是為了節制性慾,已達到家族、社會的穩定為目的。
[婚姻帶來的問題]
男女情愛,必有歸宿。
結婚後,三十而立、養家活口、教育子女、老來享受天倫,這就是世間法的「安
樂之道」。說不好嘛,其實不差,能安分知足,也是個安樂局面。
但人不是只有這層面,套句現在話說,有時是會想「自我提升、尋找自我」的。
以前佛托缽在路上遇到一隻老象,佛入三昧(其實時時都在三昧中)與之對話。
佛問老象,為何遠離象群,獨自在林邊嘆息?
老象說:我有五百眷屬,年輕時要領導,也享受擁有許多配偶的權力,但老了卻
整天受象群的包圍,表面是噓寒問暖,實際上卻讓我非常煩心,因為常常還要解
決爭紛,真是一刻不得閒啊!
佛陀就藉此向弟子們開示「居家安樂」的過患,以及「離親出家、居閑靜處」的
好處。
當我們打拼到四五十歲時,責任差不多了了,會生起追求心靈成長的念頭。卻常
會被工作、伴侶、子女牽絆。要是夫妻沒有共同成長,那就會呈現婚姻中的歪斜
現象,某一方一直緊抓不放,生怕失去伴侶,就失去了生活重心。苦惱就來了!
再者,人會老,等到吸引雙方的因素漸漸消失了,外在誘惑卻一再出現,痛苦就
更加深了!這時再回頭看「婚姻」,會開始思考其「必要性」、「合理性」。
進而觀察到自己的慾望來源,不免生起迷惑與徬徨了。
這都還是就正常的夫妻關係來說,要是婚後雙方的「自我」都跑了出來。處處希
望對方能配合,那就變成了所謂的怨偶。要是再加上雙方的家族問題,那就更悽
慘複雜。這時,絕對生不如死,恨不得趕快離婚。當時所想的「神聖」云云,反
倒變成「笑話」了!
[佛法的先見之明]
佛陀自小生長在皇宮中,想當然爾是很容易滿足各種慾望。
要是沒有四出城門的見聞,他也是會被牢牢綁在「恩愛牢獄」中的。
這就是四十二章經講的:「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
無遠離之念。」
佛陀願意放棄了人間的享受,追求解決生老病死的真理,想法和世間人背道而馳。
因為他體認到,短時間來看,世間法的享受是快樂,但終究會變質(佛法說是壞
苦)。有一顆想要找到徹底不會壞滅的快樂的心,那才是真的「神聖」!
2009-10-18 15:26:56 補充:
大智度論說到:「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則令夫心高。若敬待情捨,則令夫心怖。
女人如是恒以煩惱憂怖,女人云何可近親好?」這和孔子說的:「唯女子與小人
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聖賢所見略同啊!
大般涅槃經也說:「一切女人皆是眾惡之所住處……其女人者,淫欲難滿……譬
如大地,一切作凡,令如芥子,如是等男,與一女人,共為欲事,猶不能足;假
如男子,數如恒沙,與一女人,共為欲事,亦復不足。」
2009-10-18 15:27:05 補充:
經典中,講得更「難聽」的,比比皆是。這並不是男權女權的問題,而是根本存
在的問題。人家在佛法中喊「女男平等」,我輩實在不必隨之起舞,一切以佛陀
之言為依歸。
名作家錢鍾書在《圍城》一書中妙喻婚姻:「婚姻像圍城,城裡的想出去,城外
的想進來。」真是過來人,一語道破婚姻的荒謬性!一夫一妻制度,起源於天主
教社會,近代傳到中國後,也被中國社會接受。但是社會變遷快速,女人也都出
頭天了,很多婚姻問題應運而生,制度中的很多利弊,恐怕會隨時帶演變而更顯
浮現。很多人,索性「只性不婚」,省得囉唆!現在,也真見怪不怪!
2009-10-18 15:28:03 補充:
[在家人如何面對情感與婚姻]
若真有心想修學聖道,也還沒有結婚,那還真就不如不結了!
結了婚,男女同樣被欲愛綁死。說要有多精進,都是自欺欺人!
當然,這要父母同意!
要是渾渾噩噩,也搞不清楚是否要修聖道,那就是凡夫一個,沒啥好討論的。
若是已經結婚了,卻想修學聖道,這就要福報與技巧了!
2009-10-18 15:28:16 補充:
末學在「如何在學佛與家庭當中求得平衡 ?」一篇中,做過回答,請參考。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9100407384
並非在家人就不能享受欲愛,只是比重要明顯降低,反之修學聖道的比重要明顯
提升,還要時時觀察欲愛的過患,漸漸的才會生起出離之心。
不要妄想兩全其美,既充分享受婚姻、性愛,又想自己能大徹大悟,脫離三界之
苦。這並非完全不可能,只是,恐怕是久修大士示現的機率比較高些。
2009-10-18 15:28:22 補充:
[結語]
人有求偶的「本能」,只因人懂得接受教化,懂得節制、尊重與規範,而實現了
婚姻制度。但這畢竟是世間法,很多人把「有情人終成眷屬」戲稱為「修成正果
」,實在是高估了情愛與婚姻。有心修道者,不可不察!
想當凡夫,還是想當聖人,自此立判。
末學沒有出家,當然也沒有斷正淫。多生多劫以來的妄習,當然是有的。甚至也
常常會「心爬到牆外」。但是至少會常常觀照,「時時勤拂拭」,對於物欲漸修
漸去,希望能有朝一日能像楞嚴經所講的「純想即飛」。方不至於辜負了此生值
遇佛法的大好機會啊!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願以此共勉之!
末學 梅僧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