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評諸葛亮譯

2009-10-10 8:32 pm

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造漢末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杰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后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杰,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荐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

盼有人能為之譯作白話文,感激不盡。

回答 (1)

2009-10-12 4:15 pm
✔ 最佳答案
陳壽評諸葛亮譯
諸葛亮輔佐實力并不強大的國家,遇到很大的困難但不屈服,
他所說的一些貶惡揚善的名言,被很廣泛的傳播,這是從來也沒有過的事情。 我把重復的和相同的記敘都刪除了,整理之後為二十四篇。篇名列在旁邊。
諸葛亮在少年的時候就很優異,容貌形象也很好。
後漢時期由於社會的動亂,諸葛亮跟隨叔父諸葛玄在荊州避難,並且隱居耕作,而不願意參與諸侯之間的紛爭。 那個時候,身為左將軍的劉備認為諸葛亮有很大的才幹,於是三次去拜訪邀請他﹔諸葛亮也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於是出山,同時兩人也成為了很親密的朋友。這個時候,曹操南征荊州,
本來可以庇護劉備的荊州州長劉琮投降了,劉備失去了自己的據點。
諸葛亮這個時候年僅二十七歲,設下了奇特的策略,親自作為使節去拜訪孫權,請求東吳能和劉備聯合起來,共同抵御曹操的南征。孫權一向很佩服劉備,又被諸葛亮的雅量所折服,於是很恭敬的對待了他,並且派遣了三萬士兵來幫助劉備. 劉備用所借來的士兵與曹操交戰,打了大勝仗,並乘勝追擊,江南的戰事得以平定。
後來劉備西征奪取了益州,益州平定後,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將軍。
劉備稱帝後,諸葛亮被拜為丞相,並負責尚書府的事務。
在劉備戰敗病逝後,他的嗣子劉禪還很幼弱,所以蜀國大大小小的事務,都由諸葛亮來管理。
諸葛亮在外交上聯合東吳﹔在國家內部平定南越的叛亂﹔他立下法令並按各種等級來施行﹔他重新整理了蜀國的部隊﹔在工械製造的技巧上,他要求達到極致﹔在教化國民的學務上他闡釋得很嚴明﹔他賞罰公平,使得蜀國的社會秩序很好,國家也很穩定。
當國家逐漸恢復元氣的時候,諸葛亮開始想實現他遠大的抱負,那就是去統一華夏。 諸葛亮認為自己如果去世之後,蜀國再也沒有能夠討伐中原去和強大的魏國對抗的人了,所以他不斷的興兵北伐,屢次與魏國交戰。
然而以諸葛亮的才幹,對於得民心、平息內亂很有一套,但打仗時很少用奇異的謀略,他治理人民的才幹比他戰爭時的策略要運用得好。
然而諸葛亮所面對的敵軍統帥,正好是傑出的軍事家司馬懿,加上蜀國的軍隊以寡敵眾,後方的物資運輸又相當困難,所以雖然連續多年興師動眾,但卻沒能取得很好的戰績。
當年的蕭何推薦韓信,管仲舉薦王子城父,都是因為他們估計自己的才能在軍事上得不到很好兼顧的原因。諸葛亮在治理政事上的能力,可以說和管仲、蕭何相比毫不遜色,但他的身邊缺少像城父、韓信這樣的名將,他的軍事目標不能得到很好的實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青龍二年的春天,諸葛亮率領部隊兵出武功,在那裡屯田,準備把那裡作為供給前線的給養基地。在那年的秋天諸葛亮病逝了,老百姓非常的思念他,紛紛的傳誦他的功績。一直到現在,梁、益地域的人民仍然對諸葛亮的事跡津津樂道,這比古時候甘棠念詠召公和鄭國人歌頌子產有過之而無不及。
孟子曾說:“如果有很好的管理,人民即使很辛苦,但不會怨恨﹔如果殺人的人站在有理的一方,死的那個人也不會有所忿恨。”的確是這樣啊!
現在很多評論的人責怪諸葛亮文采不好,在他的文章中什麼都說得太具體了。 我認為,像咎繇這樣的大賢之所以“謨略而雅”,是因為他是與舜、禹談論,像周公這樣的聖人之所以“誥煩而悉”,是因為他是與眾臣矢誓的原因。

而諸葛亮所面對的,乃是眾人凡士這樣的普通人,所以他的言論都是非常實際的,並且那些具體的道理在現在也是可以借鑒的。 希望陛下您不要因為諸葛亮曾經是您的敵人而忌諱去談論他,
這才是賢明的君主能夠管理好國家的道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10613296.................
圖片參考: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1.gif


收錄日期: 2021-05-03 17:01: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10000051KK006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