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22.gif
為什麼這次閱兵被稱為世紀大閱兵?
本人認為〝世紀大閱兵〞祇是一個名稱而已,回答這問題前,以下兩方面必須清楚,才可瞭解它的用意:
1.什麼是國家軍事閱兵(內容、效用和目的、將引起國際間有甚麼問題或反應等)?
在萬眾矚目下,新中國國慶60周年閱兵精銳先後從地面和空中,通過天安門廣場,同時,也進入新中國閱兵歷史,進入世界閱兵歷史。此次受閱部隊要素之全,武器裝備之精,方隊數量之多,精神風貌之新,籌畫指揮之細,組織紀律之嚴,蘊含意義之深,受國際關注度之高,都創下了新中國閱兵史上之最。
這次大閱兵,是一次提高國家威望的閱兵,一次振奮民族精神的閱兵,一次凝聚人心的閱兵,一次顯示中國力量的閱兵,一次宣示和平的閱兵,一次民族復興征程上的歷史大閱兵。歷史的經驗證明,閱兵的結束,往往是國際間,尤其這些超級大國作好自身軍事部署與爭奪的開始。
既然閱兵是國家實力、軍隊和先進武器裝備展示,人們就不可能完全否認其中的軍事威懾功能。即使,一個對歷史和國際負責任的國家,在閱兵中十分謹慎地釋放必要的威懾資訊,懷有偏見的人們,特別是敵對勢力,仍要一方面從中尋找和製造所謂“軍事威脅論”;一方面或無中生有,或誇大其詞,對受閱部隊、裝備、風貌等竭力貶低。
同時,人們更應看到,在中國不斷提升的軍事實力的背後,有正在不斷提升的國家整體硬實力和軟實力,其中包括:國家經濟力、戰略決策力、國防科技力、國防動員力、民族凝聚力、部隊戰鬥力、武器裝備力、民眾支持力、輿論環境力等。這些方面的整體進步和改善,既是中國的現實,也是未來的希望。這才是今次世紀大閱兵的真正意義。
2. 跟過往中國閱兵的各種規模、國際地位及外界反應等作比較?
1984年中國國慶35周年閱兵時,西方媒體驚呼首次亮相的洲際導彈,對西方國家形成嚴重威脅。在1999年國慶閱兵期間,海內外的線民曾針對我閱兵細節熱烈評點,相互之間甚至發生激烈爭論和對撞。
外界國家反應
2009年4月,美國曾經停止一項價值150億美元研製這種轟炸機的計畫。現在,當美國要重啟這項計畫時,再次以莫須有的“中國威脅論”為口實,類似行為在美國已經習以為常。
日本《選擇》月刊9月號的一篇文章宣稱,中國的國慶閱兵式體現了中國毫不掩飾地增強軍備的野心和實現“軍事大國化”、“軍事世界第一”的目標。有人對於中國國防實力的增強一直耿耿於懷,而對真正夢想實現“政治大國”、“軍事大國”的國家卻有意回避。
就在中國舉行國慶閱兵之際,一些美國媒體發表文章,一方面承認中國軍隊現代化的進步,一方面又說,官兵新軍裝和新噴漆的裝備並不能顯示中國軍隊的實力。這就不難看出類似這些反應的自相矛盾之處。
綜觀中外閱兵,其激勵功能中,既有感性的激勵,也有理性的激勵,而理性的激勵,來自於對受閱部隊、武器裝備,以及國家實力、民眾情緒、國際背景等因素的客觀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在紛繁複雜、或真或假,得出正確結論。
此次閱兵與以往的分別
這年的國慶閱兵展示了中國第三代主戰坦克,反映了國防科技工業的長足進步。然而,有些海外媒體雖然承認中國這種先進的主戰武器,可與西方國家新型三代坦克相抗衡,但是,卻又有意宣揚說,中國的這種先進坦克尚未批量生產,由於數量極為有限,甚至不足以組成獨立車輛方陣,必須用其他老式坦克補齊。
同時,一些指向分明和別有用心的國際詳論,無視中國受閱部隊指戰員們高昂的政治熱情、嚴明的組織紀律、堅強的戰鬥意志、嶄新的精神風貌,有的故意忽略,有的竭力曲解,有的則冷嘲熱諷。
對國慶閱兵,有的僅僅關注閱兵佇列整齊劃一、先進武器裝備,對受閱部隊官兵表現出的政治熱情、組織紀律、戰鬥意志有所忽略;有的僅僅一睹先進武器為快,對人與武器的關係缺少深入的理性分析。新中國強調人民戰爭,強調戰爭正義性的決定因素,因此,以往的新中國國慶閱兵,從來都是正確的戰爭觀教育,從來都是正確的理性激勵,從來都不是武器制勝論的印證。
當然,新中國從來沒有忽視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60年來,14次國慶閱兵,清晰記錄了新中國國防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清晰記錄了人民軍隊武器裝備的進步和發展。可以說,當年武器裝備落後的狀況,經過60年的努力,已經大為改觀,中國與世界軍事強國的差距,不斷在縮小,在有些領域,特別是某些尖端武器裝備,中國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國慶60周年閱兵展示出的52型新的武器裝備,充分反映了這方面最新的成果。令人欣喜的是,此次閱兵中展示的主要武器裝備,全部為自行研製和生產,其中,大部分是首次參閱,包括人們期待多年的預警機、殲-10戰鬥機、新一代戰車、新型雷達、無人機和衛星通信等眾多先進的資訊化裝備。
同時,我們也事實求是地承認,這些武器裝備是人民解放軍中的先進部分,而目前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整體水準,與當今世界軍事強國相比,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品質上,仍有一定差距,有些差距甚至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