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中國人要到外國發展才能有成就?

2009-10-08 2:45 am
聽講好多得到諾貝爾獎既中國人都要在外國發展才會有成就?
點解冇中國既呢?中國和外國既教育有何分別?

回答 (3)

2009-10-09 11:33 pm
 因為中國的政治及學術環境不適合學者留下來。
 譬如本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德國籍羅馬尼亞裔的米勒,因為逃避獨裁的壽西斯古政權而遠走前西德,後來索性在彼邦落地生根。
 德國因為有自由及民主的風氣,成就了米勒一般的文壇奇才。換轉在中國,像米勒一般的文學家,寫作的地點會在秦城監獄。
 中國人曾揚威諾貝爾獎,但很遺憾,始終還未有中國人拿過和平獎。畢竟國內有很多異見人士,為了國家的民主自由,不惜犧牲,成為中共的階下囚。
 
參考: 個人見解
2009-10-09 1:44 am
制度滯後 學術腐敗

「十‧一」閱兵的亢奮尚未退去,國人又陷入失落與惆悵。瑞典皇家科學院六日宣布,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英籍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兩位美國科學家。高錕生在上海,長在香港,有着中國血統卻不代表中國領獎,而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在諾獎長長的獲獎名單上,至今還是零的紀錄,這對沉浸在大國崛起狂熱裏面的中國人來說,既尷尬,又沮喪。
諾貝爾獎是世界學術最高榮譽,也是科技強國的當然標誌,誰拿下諾貝爾獎誰就佔據當代科技的制高點,任何國家和個人再有錢也不能買下這塊獎牌。自一九○○年至去年,美國已有二百七十四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佔獲獎總人數七成以上;日本近年奮起直追,獲獎人數已達十五人。中國未能取得零的突破,表明離科技強國還有漫長距離。

近年來華裔科學家頻頻獲得諾貝爾獎,內地媒體不斷往臉上貼金,似乎中國也有份。去年,一句漢語都不會說的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被媒體大肆炒作為「錢學森堂姪」獲獎,最後逼得這位科學家出來澄清,「我不是中國人」。其實,華裔科學家摘下學術皇冠,已表明炎黃子孫的智慧不比洋人低,國人大可不必自卑,中國只能從自身尋找「無緣諾貝爾獎」的原因。

制度滯後 學術腐敗
學術研究首先需要資金保證。二戰後,美國為趕超德國,對科研實施長期高投入,近年每年科研經費逾一千一百億美元,佔GDP的百分之二點八。中國口口聲聲「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科研投入佔GDP比例長期低於百分之一,○七年全國GDP逾三萬億美元,科研投入僅二千億元人民幣,還低於○一年的水平。經濟高速增長,科研投入反而下降,不可思議。

荒唐的是,中國不像美日等國,對科研經費有嚴格的監督機制,中國的研究機構拿到國家項目資金後往往先買樓買車,請客吃飯都從中開銷,甚至經費吃光用光科研還未啟動。因此,中國的科研收益率僅為兩成,遠遠低於美國百分之二百的水準。

中國的教育制度也不利於尖端人才的脫穎而出,從小學到大學、研究生都是「填鴨式」教學,忽視對創新精神及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這套旨在應付考試的教育制度滯後於世界潮流,難以培養出「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權威,敢於向權威提出挑戰」的學術專才,遑論為諾貝爾獎提供後備人才。

諾貝爾獎的標準非常苛刻,學術評價最少需要五年以上時間,表明科學競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比體育競技更加殘酷。目前中國仍然缺少獨立自由的學術氛圍,各學科的學術標準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科研界瀰漫?急功近利和浮躁風氣,論文抄襲成風,學術腐敗氾濫,學術道德淪喪,並不具備競爭諾貝爾獎的環境和氛圍。

知恥而後勇。中國只有經過刺痛,深刻反思,才能看清差距,找到動力,逐漸縮短與諾貝爾獎的距離。
2009-10-08 4:15 am
因為中國內地科技始終不及外國發達
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外國佔有更好的優勢
參考: 我

收錄日期: 2021-04-19 15:29: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07000051KK0104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