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自造遺囑繼任
清朝官方史記所說,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病逝於北京暢春園內。之前,召七位皇子至病榻前(雍正不在其中,此時正代康熙在天壇祭天),由提督九門、衛戍京師的雍正之舅-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隆科多傳旨,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康熙遺詔》漢滿原文為:「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然而民間傳聞康熙皇帝本意將皇位傳給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將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而奪得皇位。但此傳說有破綻:第一,當時清朝內宮事務一般用滿文,因此康熙的遺詔尚有滿文版本,民間傳說重在漢文、對滿文欠缺細膩的解釋,也忽略若先修改漢文『皇四子』仍難以將之用來篡改滿文的遺詔。第二,當時還沒有簡化漢字,應該是「於」或「予」而不是「于」,而遺詔事先要密藏,有宮人互相監督,所以當有完備的機制保護著。第三,清朝文檔對皇子素以「皇四子」或「皇十四子」稱之,亦非稱呼「四皇子」或「四子」,因此更不會出現被修改後還可以讀得通順的情況。
還有種說法認為,康熙死的時候,突然發現沒有指定繼承人,雍正利用當時的自己的政治優勢(他代父親主持大祀),聯絡隆科多,並軟硬兼施說服八阿哥同意擁護自己即位;屬於在突發情況下巧妙利用政局的結果,但此說猶低估八阿哥等競爭者對大位的渴望。
雍正繼位後,對其兄弟手段頗為毒辣,用各種方式進行迫害。例如:皇位的競爭者之一康熙八子胤禩儘管不為晚年的康熙所喜,卻是一位非常優秀有才能的皇子,最終他被雍正皇帝責令改名為「阿其那」(滿洲話的詈語acina、ekcin,意同「豬」,亦有學者認為是「不要臉」之意);而康熙九子允禟,因同胤禩結黨,被打為「塞思黑」(滿洲話的詈語sesheri,意思是「狗」,亦有學者認為是「不要臉」之意)。即使他們後來向雍正上書,也要署名為「愛新覺羅·阿其那」及「愛新覺羅·塞思黑」。此二人還被雍正皇帝下旨從玉牒中除去。康熙十四子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得知康熙駕崩後,從西寧撫遠大將軍任上趕回弔喪,雍正卻不允其進城,後又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對其軟禁。外人遂猜測,雍正下旨撰寫《大義覺迷錄》乃為平息其奪嫡的傳言。也有說法認為篤信藏傳佛教的雍正死後不隨其父康熙落葬於清東陵而葬於清西陵是因為不想死後因奪嫡一事在地下見罪於祖宗。但不少學者認為雍正埋葬清西陵的目的是因為清西陵靠近石料產地,可以節約民力,且不一定每位皇帝皆與其皇考同葬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