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雍正皇帝的問題

2009-10-04 12:23 am
請問你們認為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傳位繼任的或是篡改遺囑繼任或是自造遺囑繼任,那一個最大可能性,為什麼?

回答 (4)

2009-10-04 12:34 am
✔ 最佳答案
自造遺囑繼任

清朝官方史記所說,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病逝於北京暢春園內。之前,召七位皇子至病榻前(雍正不在其中,此時正代康熙在天壇祭天),由提督九門、衛戍京師的雍正之舅-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隆科多傳旨,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康熙遺詔》漢滿原文為:「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然而民間傳聞康熙皇帝本意將皇位傳給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將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而奪得皇位。但此傳說有破綻:第一,當時清朝內宮事務一般用滿文,因此康熙的遺詔尚有滿文版本,民間傳說重在漢文、對滿文欠缺細膩的解釋,也忽略若先修改漢文『皇四子』仍難以將之用來篡改滿文的遺詔。第二,當時還沒有簡化漢字,應該是「於」或「予」而不是「于」,而遺詔事先要密藏,有宮人互相監督,所以當有完備的機制保護著。第三,清朝文檔對皇子素以「皇四子」或「皇十四子」稱之,亦非稱呼「四皇子」或「四子」,因此更不會出現被修改後還可以讀得通順的情況。

還有種說法認為,康熙死的時候,突然發現沒有指定繼承人,雍正利用當時的自己的政治優勢(他代父親主持大祀),聯絡隆科多,並軟硬兼施說服八阿哥同意擁護自己即位;屬於在突發情況下巧妙利用政局的結果,但此說猶低估八阿哥等競爭者對大位的渴望。

雍正繼位後,對其兄弟手段頗為毒辣,用各種方式進行迫害。例如:皇位的競爭者之一康熙八子胤禩儘管不為晚年的康熙所喜,卻是一位非常優秀有才能的皇子,最終他被雍正皇帝責令改名為「阿其那」(滿洲話的詈語acina、ekcin,意同「豬」,亦有學者認為是「不要臉」之意);而康熙九子允禟,因同胤禩結黨,被打為「塞思黑」(滿洲話的詈語sesheri,意思是「狗」,亦有學者認為是「不要臉」之意)。即使他們後來向雍正上書,也要署名為「愛新覺羅·阿其那」及「愛新覺羅·塞思黑」。此二人還被雍正皇帝下旨從玉牒中除去。康熙十四子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得知康熙駕崩後,從西寧撫遠大將軍任上趕回弔喪,雍正卻不允其進城,後又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對其軟禁。外人遂猜測,雍正下旨撰寫《大義覺迷錄》乃為平息其奪嫡的傳言。也有說法認為篤信藏傳佛教的雍正死後不隨其父康熙落葬於清東陵而葬於清西陵是因為不想死後因奪嫡一事在地下見罪於祖宗。但不少學者認為雍正埋葬清西陵的目的是因為清西陵靠近石料產地,可以節約民力,且不一定每位皇帝皆與其皇考同葬一地。
2009-10-13 1:11 am
清世宗雍正皇帝名胤禛,愛新覺羅氏。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十月三十日生於紫禁城。清聖祖康熙皇帝第四子,母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生性孤僻的胤禛,併未因其性格弱點而遠離朝政,反而采取表面竭盡孝心,暗地結交朝臣與江湖術士的隱蔽手法,搏取了父皇的好感。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嚴冬,父皇玄燁駕崩,胤禛內倚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總督年羹堯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讀的康熙皇帝“傳位於皇四子”遺詔的安排下,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胤禛雖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允 為首的當年爭奪儲位的勁敵,併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散布流言,製造事端,以發泄憤懣之情,動搖剛剛易主的皇權。雍正對他們分化瓦解,撤職監禁,予以嚴厲打擊。為表明繼位的合法性,雍正以極為隆重的喪禮,將聖祖葬入景陵,使其成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他又以不忍動用先皇遺物為由,將清帝處理政務之所,從乾清宮移至養心殿,養心殿從此而成為清廷的政務中心。在整肅皇族中反對派的同時,對當年的功臣、即位後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堯,雍正也毫不手軟,以“居功自傲,蔑視皇權”為由,施以削權、調任、抄家、遣戍,直至處決的嚴酷懲罰。
雍正在位13年,對清廷機構和吏治,做了一繫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耗羡銀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為提高軍務效率,在離養心殿百步之遙的隆宗門內設立軍機處,更是鑄就了沿襲至清末的帝後獨攬軍政要務的集權模式。有鑒於康熙朝諸皇子爭儲位的慘痛教訓,雍正創立秘密建儲製,即將已選定的儲君姓名,寫好密藏匣內,再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以備不測。這一製度,有助於以後乾嘉道咸幾朝皇權的順利過渡。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過度死於圓明園。卒謚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廟號世宗。葬河北易縣清西陵“泰陵”。
2009-10-07 7:04 am
2009-10-07 3:49 am
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是篡改遺囑繼任!!!!!!!!!!!!

清朝官方史記所說,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病逝於北京暢春園內。之前,召七位皇子至病榻前(雍正不在其中,此時正代康熙在天壇祭天),由提督九門、衛戍京師的雍正之舅-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隆科多傳旨,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康熙遺詔》漢滿原文為:「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然而民間傳聞康熙皇帝本意將皇位傳給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將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而奪得皇位。但此傳說有破綻:第一,當時清朝內宮事務一般用滿文,因此康熙的遺詔尚有滿文版本,民間傳說重在漢文、對滿文欠缺細膩的解釋,也忽略若先修改漢文『皇四子』仍難以將之用來篡改滿文的遺詔。第二,當時還沒有簡化漢字,應該是「於」或「予」而不是「于」,而遺詔事先要密藏,有宮人互相監督,所以當有完備的機制保護著。第三,清朝文檔對皇子素以「皇四子」或「皇十四子」稱之,亦非稱呼「四皇子」或「四子」,因此更不會出現被修改後還可以讀得通順的情況。

還有種說法認為,康熙死的時候,突然發現沒有指定繼承人,雍正利用當時的自己的政治優勢(他代父親主持大祀),聯絡隆科多,並軟硬兼施說服八阿哥同意擁護自己即位;屬於在突發情況下巧妙利用政局的結果,但此說猶低估八阿哥等競爭者對大位的渴望。

雍正繼位後,對其兄弟手段頗為毒辣,用各種方式進行迫害。例如:皇位的競爭者之一康熙八子胤禩儘管不為晚年的康熙所喜,卻是一位非常優秀有才能的皇子,最終他被雍正皇帝責令改名為「阿其那」(滿洲話的詈語acina、ekcin,意同「豬」,亦有學者認為是「不要臉」之意);而康熙九子允禟,因同胤禩結黨,被打為「塞思黑」(滿洲話的詈語sesheri,意思是「狗」,亦有學者認為是「不要臉」之意)。即使他們後來向雍正上書,也要署名為「愛新覺羅·阿其那」及「愛新覺羅·塞思黑」。此二人還被雍正皇帝下旨從玉牒中除去。康熙十四子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得知康熙駕崩後,從西寧撫遠大將軍任上趕回弔喪,雍正卻不允其進城,後又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對其軟禁。外人遂猜測,雍正下旨撰寫《大義覺迷錄》乃為平息其奪嫡的傳言。也有說法認為篤信藏傳佛教的雍正死後不隨其父康熙落葬於清東陵而葬於清西陵是因為不想死後因奪嫡一事在地下見罪於祖宗。但不少學者認為雍正埋葬清西陵的目的是因為清西陵靠近石料產地,可以節約民力,且不一定每位皇帝皆與其皇考同葬一地!!!!!!!!!
參考: jujujuj


收錄日期: 2021-04-19 15:27: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03000051KK010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