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與佛家思想有何相同之處?

2009-10-01 1:02 am
道家與佛家思想有何相同之處?

回答 (2)

2009-10-05 7:29 am
道家與佛教相同及分異之處:

道家的理論是起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李耳),其著述的《道德經》所展示的道理,是說明大道(宇宙虛空清淨本體)是永恆的存在,世間的一切生滅現象,都是在這清淨大道本體不停的顯現,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說出來的道,即非恆常不變的清淨大道,可以說出來的名字,即非恆常不變的清淨之名。(吾人患者,有此殘軀)一切眾生的煩惱,皆因執此終須毀壞的身軀所生起的,若能觀破玄妙之門,解除一切執著,即能契合本然清淨的大道。
其當中演繹的道理,與佛法中辟支佛乘(獨覺乘、緣覺乘)頗為類同,大智慧的覺悟者,因緣時至,能觀察事物的無常變幻,而獨自覺悟,本具的精神盡離一切妄境,合於本不生滅的清淨的大道。故中國的佛教古德亦有謂老子清淨無為之道,乃辟支佛之示現應化。

老子死後幾百年,世間有求長生不老的方士之術,亦名為道。
透過採納日精月華、仙草、藥物,製練外丹。
「楞嚴經」中,佛陀亦講述十種以練外術求長生的仙人。

亦有透過修練意識元神,專注破關。所謂:練精化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脫化飛升,修仙之術。他們認為人的身軀屬於虛假的外表,是純陰之體,必須要擺脫純陰,方能自主生死,逍遙解脫,因此便(借假修真)透過專注修練精、氣、神,打通大小周天,最後元神叩關飛升,逍遙成仙,名純陽之體,亦名真人。所以道觀祖師皆名真人。
佛陀於「楞嚴經」中,亦有講述,此等仙人隨順過去修行習氣,慕想高飛,一生變易幻化,名為化生眾生,因妄執自我的神識依然攀緣追逐,未能契道,故名外道。此類修行人福力不足以得生天上,很多時會被帝釋天、四天王天或韋陀天收納仙班,助天司職,為欲界行天法令的鬼神。

到了東漢末年又有五斗米道(張道陵創天師道),亦稱「道教」,以書符寫咒,驅鬼遣神,行息(災)、增(益)、(關)懷、誅(滅)四事業法,此等以鬼神之術行於世間,以圖完滿個人欲望之法,實在離道甚遠,若世間邪人以鬼神之術,違犯因果,行於惡法,則必墮大地獄!

綜觀世間所言之「道」,唯有老子無為之「道」,方為合「道」!

而佛陀所教可分為:
1. 人天乘-世間有為法
教化對象:
欲界的凡夫眾生,包括:人、天、鬼神眾等 。
教化內容:
認識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及能力,發心皈依。
認識宇宙變化的因果規律,掌握修行方法(止惡行善),創造美好明天。

2. 小乘教法(出世間清淨法)
教化對象:
久種善根,智慧漸現,勤求覺悟解脫的修行人 。
教化內容:
明白世間一切事物,盡皆是無常變遷,眾生盲目貪戀,以致被無明煩惱,永遠牽纏。若能照破夢幻般的煩惱纏縛,一斷永斷,即能顯現永恆清淨的涅槃自性。

3. 大乘教法(世出世間微妙法)
教化對象:
矢志成佛,誓救眾生,自覺覺他的菩薩眾 。
教化內容:
發菩提心,恆順因果演變,常覺不迷,以如幻身軀發恆河沙願,誓救一切眾生,成就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成就圓滿福智 。

佛陀所教,不單令修行人清淨契道,更令修行人以如幻的無邊生死,顯發無盡大悲,於宇宙虛空廣行無量菩薩行願,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最後成就如來無上正等正覺。這種既是安住清淨無染的般若實智,而能廣行無邊度生的妙用,當然有别於只是清淨的無為大道啦!
參考: 佛教法音傳播中心 www.bddc.hk
2009-10-01 5:01 am
道家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 強調「整體論的」、「機體論的」世界觀,重視人的自由。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


道家在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麼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1%93%E5%AE%B6


道教是發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實踐方法。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因此也被稱為「道教」。而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天師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而成為五斗米道(天師道)的專稱。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奉老子、元始天尊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法術儀式,功德成神,常見的後天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1%93%E6%95%99

2009-09-30 23:55:45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D%9B%E5%AE%B6#.E6.BC.A2.E5.82.B3.E4.BD.9B.E6.95.99.E7.9A.84.E5.8D.81.E5.AE.97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05: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930000051KK008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