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港府一直深信金融業可以單天保至尊,其他經濟產業則可以置之不理,單靠金融業已足以維持香港經濟繁榮。經過金融海嘯的衝擊,本港經濟結構的深層問題盡露,政府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積極推動更多新產業,帶領香港走出經濟困境。
貨櫃運輸、物流業等曾於本港盛極一時,許多人甚至寄望這些產業會成為新經濟支柱。隨時間的過去,這些產業已經逐漸失去競爭力,無法擔起支撐香港經濟的重任。
九七金融風暴後,香港並未能發展金融業以外的新產業,董建華上任初期雖提出過中藥港、數碼港等建議,但前者無疾而終,後者則淪為官商勾結的地產項目。政府官僚作風和守舊的思維,白白浪費了香港寶貴的十二年。如果政府當年能下定決心,而且抱有遠大目光發展新產業,這趟環球金融海嘯所造成的沖擊也不會如此嚴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醫療、檢測和認證、環保、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六大產業的建議雖來得晚,但總算方向正確。
有了正確方向之後,並不代表本港產業將出現多元化局面,因為成功與否還看政府的決心和推動的力度。政府必須團結一致,將大量資源投放於發展六大產業上,方有機會為香港創造新經濟局面。過往政府也曾建議發展新產業,但守舊的官僚方式最終窒礙了產業。當局定要過往吸取失敗,放下官僚作風為業界拆牆鬆綁,六大產業才不會淪為假大空的政策。
港府一直以來的原則都只是提供基礎設施,不會提供任何資助。許多財團無法在政府身上取得資助,結果轉到內地投資,在內地政府提供優惠下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港府一直深信「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在市場失衡的情況下,也只會袖手旁觀。筆者認為政府有必要靈活調節思維,在金融海嘯下給予企業適切協助,建立本港一套企業政策。
曾蔭權表示會以新思維去為這六項產業拆牆鬆綁,協助業界衝破現有障礙。高地價政策一直阻礙許多行業生存和發展,政府明確表示會為企業解決土地供應問題,以掃除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筆者對該項建議表示歡迎。但筆者同時認為政府在土地處理上必須要小心,否則只會再一次向投資者傾斜。不少學者和專家都建議政府在撥地方面,應顧及公眾利益。以發展私營醫院的土地為例,政府若提供土地優惠,就要加入適當的條款,如醫院須撥出一定比例的病牀,只能收取中產階層能夠負擔的費用,發展產業的同時,並配合日後整體醫療政策的改革。又例如在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上,政府必須一改繁複而耗時的審批程序,普遍業界均認為現時限制過多,更不切合實際情況。筆者認為以這種新思維看待產業發展,才能避免政策在官僚關卡下淪為空談。
猶記得零三年沙士過後,中央大力推動國企在港發展和自遊行計劃,大量內地資金流入香港,曾有官員表示「香港想窮都難」。這種不思進取的思想,幾乎讓香港被內地迎頭趕上。在內憂外患外,港府必須下定決心採取產業政策,同時設法摒除官僚運作的陋習,並加強政策推行力度,香港才有望創出另一片新經濟的天空。
圖片參考:
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14.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