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點解清兵在東涌起炮台?近日因工作關係到過香港海防博物館參觀,搜集了一些資料,乘機出來吹吹水,老作一下,哈!哈!
清代在廣東的海防以廣東水師為主體,至於興建東涌炮台,也是基於整個海防體制而設立的,睇相先:
圖片參考:
http://ohlawrence653.mysinablog.com/resserver.php?resource=2236853-DSCN6695.JPG
抄相中介紹文字,原文可以到海防博物館睇清楚,抄的真輕鬆,不用老作:
『清代沿襲明代「防倭」和「防葡」的海防制度,並加建炮台與烽火台。1670年代末,清政府在惠州設立廣東水師提督一職,統領廣東各處的水師,提督轄下各鎮(師)、協(旅)、營等軍事單位,大部份都建有關城,作為各自的指揮部。
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期間,廣東沿海地區共建造了四十一個炮台,其中大部份建於毗鄰福建的廣東北部一帶。及後,由於中西貿易頻繁,為防止西人的入侵,清政府及在廣東地區興建更多的炮台。在十八世紀末期,炮台的數目增至一百二十個。至十九世紀中葉,數目更超過一百六十個。』第一節抄完。
圖片參考:
http://ohlawrence653.mysinablog.com/resserver.php?resource=2236854-DSCN6714.JPG
『香港海防:
清初實行海禁及遷界政策,廣東沿海居民被迫向內地遷移五十里,糾致一些沿海海防設施被廢棄。1668年復界以後,清政府以海盜為患,及在新安懸設置了二十一個汛營,其中七個設於香港地區內。每個汛營由十至五十人把守。
1771年,清政府於東龍島的佛堂門及大嶼山的分流分別設置炮台,成為香港境內首兩個海防炮台。其後,由於海盜和西人的威脅日增,清政府乃興趣了更多的關城及炮台,包括九龍炮台(1811年)、石獅炮台(1817年)、東涌寨城(1832年)、尖沙咀炮台(1840年)、官涌炮台(1840年)及九龍寨城(1847年)。香港的海岸防衛力量由此大大鞏固。』抄完!
從資料顯示,東涌炮台的興建,實際是東涌寨城的一部份,亦即是廣東水師駐在大嶼山的關城指揮所;大嶼山分流炮台雖然位於珠江入口處,扼守險要的入江位置,但分流陸路交通不便,本人試過由石壁水塘步行最少三小時才能到達,所以當年運送人員物資都要經水路,加上分流的面積有限,難於駐屯重兵,一直以來分流炮台都只是駐兵五十人,充其量分流炮台只是個汛營。所以廣東水師在大嶼山駐紮,就只有東涌可以駐較多軍隊,寨城位置才設在東涌。
查廣東水師由綠營水師負責,轄有五個鎮、九個協及二十四個營,人數達三萬人。而香港地區的沿海防務歸大鵬協負責,大鵬協的基地在大鵬城,即現時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大鵬鎮位於香港東平洲以東北方位置,毗鄰惠州。由惠州出海的防地,向西連接大鵬協的關城,由大鵬協向西連接大嶼山的分流炮台,形成一個外海的防衛網。東涌炮台的位置雖不在向海的防衛網內,不過對支援分流炮台的駐屯作用就很大。
最後一點要提的是清代廣東水師雖然是清廷三支水師中擁有不少艦艇的水師,1885年轄有36艘艦艇,1890年更增加至62艘,不過廣東水師的建制,仍脫不出清代水師的形制,就是清代水師的主體,其實是陸上海軍!即是雖名海軍,實際仍是陸戰主導。清代水師以岸基(關城或寨城)與炮台組成,這些統統都是陸戰的配備,連水師的編制也是沿用陸軍的一大堆提督、鎮、協及營等名目,根本沒有艦隊聯防作戰的戰術思想。只是攪一大堆的炮台城堡,龜縮在陸上頂海防,突顯清兵根本不擅長打水戰的特質!試想在陸上如何發揮海戰?清代水師的戰略主導思想根本是不切實際,縱有先進武器也只有成為華麗的擺設!
參考: 除了相與抄的文字外 ,其他的當然是吹水老作,歡迎抄襲翻錄,絕無版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