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2009-09-26 5:31 am
請問各位大德:

何謂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行善積德算不算???

以上問題請求各位大德指教.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觀世音菩薩.

回答 (8)

2009-09-26 6:20 am
✔ 最佳答案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就是從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來修,使口意三業來合一的修行法,如此能夠消除往昔的業障,並且可以提升生命品質。當然一切善行也都是修行,此中牽涉到如何用心,華嚴經十善法中告訴我們,只要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心,都能夠成佛,所以行善積德,只要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心,也都能夠成佛,當然是屬於修行。然而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重在於轉化自己的心性,讓貪瞋癡消除,而斷煩惱離障,使自己的性德顯現,如果藉由行善積德,能穩定心性,身口意三業三毒就能伏住,就能住於清淨中,如此就修行,也能夠成就自己的性德。 能夠把貪瞋癡、煩惱消除,是真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2009-09-26 7:07 pm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2009-09-26 6:36 pm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是修身修戒 自淨其意即是修心
透視事物的本質不被其迷惑 了知諸法因緣聚散當體即空 無有一法可執 放下分別.執著.妄想即是修慧
行善積德當發大心 發覺悟之心自利利他 不然行善積德僅是人天福 不能超脫輪迴
2009-09-26 4:56 pm
何謂修身?
即修:行為、涵養、禮節等等

何謂修戒?
即持戒。持守五戒就是基本的持戒。(不受戒就不犯戒嗎 )

何謂修心?
即把心地修好。最好是讓心裡沒有無明。(什麼是修行? )

何謂修慧???
就是修智慧。(☉聰明與智慧之別 )


行善積德算不算???
這是修德,也是修福報。多多行善布施就是。(行善有多少功德? )

在佛教的修行,則包含了以上全部。

圖片參考:http://budda99.myweb.hinet.net/picture/small-picture/blebul2a.gif
依正道修行有全方位的利益

2009-09-26 8:56 am
菩薩道要福慧雙修.

如果須了解詳情,可參考本人的奇摩知識問答.

如對內容有疑問可貼文討論.
2009-09-26 7:07 am
從布施 持戒做起 外行內修 順逆觀緣起緣滅 觀身受心法 自能漸趣定慧 祝福您
2009-09-26 6:45 am
阿彌陀佛~~ 大德您好~~

修行=> 修正錯誤的行為

因為心經上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就是指「物質」,「空」就是指「精神」

所以就是「物質即精神」、「身=心」

所以「修身」就等於是「修心」


佛法修學的原理原則,是依據「戒定慧」三學

勤修「戒定慧」三學,來對治「貪瞋痴」三毒

從貪瞋痴再延伸出來就是五毒 貪瞋痴慢疑

慢是從瞋生出來的
疑是從痴生出來的

「勤修戒定慧」,目地是為了要「息滅貪瞋痴」


「戒」是用來對治「貪」的
「定」是用來對治「瞋」的
「慧」是用來對治「痴」的

佛法的重心就是戒定慧三學,「由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一定的道理,絕對沒有說不持戒也能得定開慧,如果真能這樣的話那早就成佛了~ 也就不用再修了~

「戒定慧三學」是佛法的總綱領,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如來一生所說的一切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依這個原理原則而發展出來的~

淨空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曾經提到念經也是在修「戒定慧」三學

例如:

我們在讀經的時候,不能去做其他的壞事,所以就是「諸惡莫作」;佛經典是善書,是佛菩薩的教訓,所以我們念經的時候就是在念佛菩薩的教誨,所以就是「眾善奉行」,所以念經的時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在修「戒」學,念經同時還可以修到「定」、「慧」(見以下文說明),同樣的道理,推展到其他的法門,如持咒、念佛、參禪等,都是一樣的在修「戒定慧三學」~ 以下的文章提出來供您參考~~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四十六集) 

淨空老和尚慈悲開示:

疏【古云:佛滅度後,凡諸弟子,所有著述,皆歸三寶。良繇聖境高玄,佛言微妙,而欲以凡夫毫末之智,罔自評量,是乃用蠡測海,持管窺天,漫自疲勞,所得幾何。故必歸命三寶,冥希加被。】

這樁事情也是一個事實,諸佛如來乃至這些大菩薩們,他們跟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不容易觀察得出來。凡夫看到佛菩薩也是凡夫,不一樣在什麼地方?用心不一樣。凡夫用的是分別心,就是意識心;佛與大菩薩們用的是真心,就是本性,這就不相同。性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永遠是清淨的;第六意識是不清淨的,一天到晚不曉得有多少妄念。妄念多了不清淨,本有的智慧就不能現前。智慧雖然是本有,「本覺本有」,但是不能現前,這就叫凡夫。

諸佛的言語文字都是從清淨心、本性裡面流出來的,凡夫要想理解那是相當不容易。正如同《華嚴經》上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沒法子理解,原因就是用心不相同。怎麼辦?這就需要過來人為我們講解,這是一個方法。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讀誦,讀的時候不能用意識心,換句話說,讀經,甚至於念古大德註解也是如此,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去想這裡面什麼意思。你要曉得,讀經就是修行,修戒定慧。

讀經怎麼是修戒定慧?我們曉得,戒是什麼意思?戒律雖然那麼多,它的精神只有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讀經,你心裡面不會起惡念,自然就諸惡莫作。哪有一面念經一面還在想壞事,沒這個道理的。所以你讀經的時候,自自然然就諸惡莫作。而經典是最善,善中之善,佛菩薩的教訓,經是佛說的,註解是菩薩所講的,祖師就是菩薩,絕對不是凡人。你念佛菩薩的教訓,這是最善,再沒有比這個更善了。

你要曉得,念經就是持戒,而且是圓圓滿滿的持戒,一點都不缺的。如果你念經要在裡面想想這個話什麼意思,這句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戒就沒有了。為什麼?因為你打妄想了,妄想是惡,不是善。所以讀經的時候不能打妄想,不要求了解意思,乃至於這經裡面有生字,怎麼辦?生字最好預先查字典,把音注在旁邊,這是最好的辦法。否則的話就不念,不念沒有過失,念錯了有過失。除了修戒之外,還是修定,因為你念經要專心,專心就是定,所以是修定。同時還是修慧。慧是怎麼修的?這個慧是修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就是修無知之智,這是真知。所以經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白又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妄想,這樣的念經就是修行,就是修戒定慧,而且戒定慧是一次修成,一次圓滿,非常的高明。這樣念就會念了,這種念法三寶加持。所以說「讀經千遍,其義自見」,有三寶神力加持,念多了會開悟。

有些人念多了不會開悟,因為他念的,是像我們一般念書一樣,一面念一面打妄想,這個不行,這不會開悟的,因為他雖然是念經,這裡頭沒有戒定慧。有戒定慧,他怎麼會不開悟?沒有戒定慧,那就開不了悟,就跟我們世間一般凡人念書沒有兩樣。由此可知,修行人念經跟凡夫念經不一樣。凡夫念經的確像念書,以分別執著妄想思惟,用這些東西,修行人他不是的,他念經是修行,是修戒定慧,這是完全不相同。

2009-09-25 22:46:06 補充:
因此菩薩以下,無論是著述,給經論作註解,或者發明經中的要義、作論,乃至登台講經,為人演說,都要靠三寶神力加持。如果沒有三寶神力加持,經裡面微妙的義趣你體會不到,你也說不出來。有許多人講經講別人註解,而且講的是註解的皮毛,所謂皮毛就是文字,義理他體會不到,原因在什麼地方?很簡單,沒有三寶神力加持。三寶神力是不是我們能求得到的?不行,一定要感應才能求得到。

什麼感應?就是我們現前這個心像不像佛心。你的心總得有幾分像佛心,它才能起感應作用,不完全像有部分像,不真像,要接近,相似的像,能有相似的像就有感應。

2009-09-25 22:48:33 補充:
如果完全不像佛心,拿著佛法搞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這就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他講的也好,寫的也好,你仔細去觀察,絕對不是那麼回事情,而是把整個經典經論都變成了世間法。它不是佛法,它是世間法,說得再好,你聽了之後沒有餘味。真正有修行的人,你聽他講一次,這一生都忘不了,古人所謂餘音繞梁,它有餘味。愈是接近見性的人,他說出來的內容,餘味時間長。

所以,一定要求三寶加持。下面幾句話說明這個道理。『良繇聖境高玄』,聖是聖人,諸佛菩薩他們的境界高,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這是不可思議。『佛言微妙』,佛的言語這個意思非常之深。

2009-09-25 22:48:42 補充:
所以佛法跟世間法一比較,有一個最顯著特殊的地方,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的。你們在學校念書,念過小學、中學,現在念大學,每年念的教科書不一樣,年年要換新書。佛法這個教科書很特別,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一直念到博士班還是這一本書,這個不可思議。譬如一部《阿彌陀經》,你開始學的時候念這個,你到等覺菩薩還是念這個,這就是佛言微妙之處,愈念愈有味道。你初學的是初學的境界,體會到一點法味,將來到法身大士明心見性,你看到又是另一個境界,還是這麼多字,你看到的意思不一樣。淺的人看得淺,深的人看得深,經裡面意思淺深隨著你境界不同,所以愈念愈有味道。

2009-09-25 22:49:06 補充:
不像學校那個課本,念完之後沒有味道了,再也不想念了。佛經愈念愈有味道,為什麼?其味無窮。

佛經怎麼講法?這個經是什麼意思?我老實告訴你,經沒有意思,經也沒有講法。如果有意思有講法,它就不微妙!換句話說,一年級的課程拿到二年級就不適用,為什麼?因為它有意思,它有講法,它就不適用了。正因為它沒有意思,你要去體會,它有無量義,它沒有講法,它有無量無邊的講法,正是所謂「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2009-09-25 22:49:23 補充:
經本無知,沒有講法、沒有意思,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去念經才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要是有個講法、有個意思,戒定慧三學統統沒有了,變成世間法。你念這個東西就會念得疲倦、討厭。世間書,這一本書老實叫你念,念個幾遍,你就討厭了。那裡頭內容全都知道了,念了有什麼意思?不想念了。佛經,這裡頭意思沒有窮盡,愈念愈歡喜,愈念愈想念。所以,佛言微妙。

全文: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四十六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3-046
http://www.amtb.tw/01/01-03-046.xml
參考: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http://www.amtb.tw/
2009-09-26 5:45 am
有悟為根

修不足為真

行善積德只是路過之景

世人號景而誤途

真如種子

自覺自慚為基

常自悔必有基

而巠葉自性而生

極樂之路既使支斷幹殘

易有向

以歸回途只差早晚而已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51: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925000015KK072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