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迷Please Come!!!!!!

2009-09-23 6:14 am
請問是否真的有金輪法王同鳩摩智(大輪明王)加?

回答 (2)

2009-09-23 6:22 am
✔ 最佳答案
2人都是金庸筆下的虛構人物

金輪國師是香港作家金庸武俠小說作品《神鵰俠侶》中的反派人物。

[編輯] 金輪國師相關情節
在《神鵰俠侶》的故事中,這位蒙古高手的武學造詣與中原「天下五絕」中的黃藥師、一燈大師、周伯通,以及郭靖等人不相上下,並將慈恩大師打至重傷致死。他擅使金、銀、銅、鐵、鉛五輪,因此得到「五輪法王」、「金輪法王」等稱號;內功則精研「龍象般若功」,在小說末段練到成就空前的第十層境界。他以國師身分協助由忽必烈統帥的蒙古軍攻打南宋,多次與包括主角楊過在內的南宋武林高手對抗,是該書中主要的反派人物。

金輪國師曾收弟子三名,其中大弟子資質聰穎,卻英年早逝;二弟子達爾巴忠厚而資質魯鈍;三弟子霍都性格巧詐涼薄,不為乃師所喜;是故國師亟欲另覓良材,將一身絕學傾囊相授。書中郭靖是金輪國師的主要勁敵,其女郭襄曾被國師用計誘拐,以牽制乃父;相處日久,國師卻對郭襄的聰敏和膽識十分賞識,欲收她為徒。郭襄初礙於敵我之分,不願答應,對國師虛與委蛇,後終感於國師誠意拜其為師。

在蒙古軍圍攻襄陽城的戰役中,金輪國師挾郭襄以為要脅,卻為楊過所敗,未能得逞。後來在混亂中,戰敗的金輪國師為了救護陷於險境的郭襄而死。

[編輯] 不同版本
按照金庸新修訂版的角色設定,金輪國師是一修練藏傳武術的武學高手,受封為蒙古國第一國師。在流傳甚廣的前版作品中,這位蒙古國師原稱「金輪法王」,是一來自西藏的僧人;後因與金庸另一作品《天龍八部》中的反派角色鳩摩智雷同,均為藏僧,作者遭人質疑對西藏宗教存有偏見,乃將「金輪法王」的背景設定稍作修改,並特別聲明其對藏傳佛法的崇敬。(詳見《神鵰俠侶》新修版後記)

另外在前版情節中,法王雖有收徒之意,郭襄卻從未應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8%BC%AA%E6%B3%95%E7%8E%8B

鳩摩智是香港作家金庸武俠小說作品《天龍八部》中的反派人物,出身吐蕃大雪山大輪寺,精研佛法及武學,外號「大輪明王」,並被吐蕃國國王冊封為國師。

[編輯] 生平
鳩摩智天資聰敏,少年時即練得一身卓絕武功,後來又與慕容博結為朋友,得以學習少林寺七十二絕技。

鳩摩智身為吐蕃國師,一心為國效力,毅然隻身前往大理國,欲以一己之力挑戰天龍寺眾僧,並企圖搶奪大理不傳之祕六脈神劍劍譜,不果。鳩摩智於是擄走段譽,威逼利誘以套取劍譜,最後卻讓段譽逃脫。

其後他又出現於少林寺,以火焰刀打傷段譽,並欲以「少林七十二絕技」威逼少林眾僧臣服吐蕃,卻被虛竹揭破他所使的並非真的少林絕技,而是逍遙派的小無相功。

在西夏國王招親期間,鳩摩智意外跌落一口枯井裏,同時因走火入魔而狂性大發,一身內功剛好被段譽的北冥神功吸走。鳩摩智從此武功盡失,卻因此而大徹大悟,返回吐蕃,埋首鑽研佛經,成為一代高僧。

[編輯] 性格
高傲自負,表面祥和友善,內心陰險奸詐,工於心計,為求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且屢次施以偷襲暗算。在武功盡失之後,豁然明白佛家真理,大徹大悟,從此改邪歸正。

[編輯] 武功
本身絕學為火焰刀,後來因強練小無相功與少林七十二絕藝,試圖將少林七十二絕藝的類似武功合併,導致體內戾氣反噬走火入魔。在單挑少林寺一役中,被虛竹揭破他本身所學的是逍遙派的小無相功,在新修版(第三版)中,金庸為鳩摩智何以學到小無相功作了一番解釋,卻讓小說出現了更大的紕漏:

鳩摩智在太湖畔與段譽、阿朱阿碧二姝失散之後,曾先潛回參合莊。起初見到莊中書房的藏書只是些《十三經註疏》、《殿本廿二史》、《諸子集成》之類書生所用的書本,全無所得。隔日才見到王夫人到參合莊找女兒,鳩摩智見機行事,跟蹤至王家,在瑯嬛玉洞中得知小無相功的練法。

因為北宋不可能有《十三經註疏》、《殿本廿二史》、《諸子集成》這三本書,而金庸也沒有對這邊作出合理的解釋,成了另一個謎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3%A9%E6%91%A9%E6%99%BA
參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9-09-24 4:27 pm
沒有的,金輪法王與鳩摩智是金庸杜撰的反派人物。
但相信「鳩摩智」這角色是啟發自南北朝時期高僧「鳩摩羅什」Kumārajīva大師,鳩摩羅什雖出身龜茲國王族,但精通漢語,才智過人,博學多才,深明大乘佛學。後來於後秦弘始三年成為國師。天龍八部的鳩摩智亦被冊封為國師。
中國佛教名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出自其譯文的。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06: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922000051KK016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