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樣開悟?見性成佛?

2009-09-23 4:45 am
點樣開悟?點樣開悟?點樣開悟?.見性成佛?
?!

回答 (5)

2009-09-24 7:01 am
✔ 最佳答案
(甲) 明心見性之意義
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裏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
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現代學說認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
(一)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為便於後學擇法修行起見,將元知訥禪師所說十種修行法門摘錄於下,供大家參考:

問曰:未審宗門,以何法治心? 曰:以無心法治妄心。問曰:人若無心,便同草木。無心之說,請施方便。曰:今云無心,非無心體,名為無心。但心中無物,名曰無心。如言空瓶,瓶中無物,名曰空瓶,非無瓶體,名空瓶也。故祖師云:汝但於心無事、于事無心,自然虛而靈、寂而妙,是此心的旨也。據此,則以無妄心,非無真心妙用也。從來諸師說做無心功夫,類各不同,今總大義,略明十種.

2009-09-23 23:02:55 補充:
(1)一曰覺察。謂做功夫時,平常絕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即便與覺破,前念覺破,後念不生,此之覺智,亦不須用。妄覺俱忘,名曰無心。故祖師云:不怕念起,只恐覺遲。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此覺察息妄功夫也。
(2)二曰休息。謂做功夫時,不思善,不思惡,心起便休,遇緣便歇。故云一條白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裏香爐去! 直得絕廉纖、離分別,如癡如呆,方有少分相應。此休息妄心功夫也.

2009-09-23 23:03:25 補充:
(3)三曰泯心存境。謂做功夫時,於一切妄念俱息,不顧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外境? 即古人奪人不奪境法門也。龐公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此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4)四曰泯境存心。謂做工夫時,將一切內外諸境,悉觀為空寂,只存一心,孤標獨立。所以古人云:不與萬物為侶,不與諸塵作對,心若著境,心即是妄,今既無境,何妄之有? 即古人奪境不奪人法門也。故云:上苑花已謝,車馬尚駢闐。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2009-09-23 23:04:08 補充:
(5)五曰泯心泯境。謂做功夫時,先空寂外境,次滅內心,既內外心境俱寂,畢竟妄從何有? 故灌溪云: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即祖師人境兩俱奪法門也。故有語云:雲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 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6)六曰存境存心。謂做功夫時,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時心境相對,則心不趣境,境不臨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於道無礙。故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即祖師人境俱不奪法門也。故有語云:一片月生海,幾家人上樓! 此是存境存心滅妄功夫也.

2009-09-23 23:04:38 補充:
(7)七曰內外全體。謂做功夫時,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內身外器,一切諸法,同真心體,湛然虛明,無一毫異,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於何處得妄心來! 所以肇法師云:天地與我同根,萬法與我同體。此是內外全體滅妄功夫也。
(8)八曰內外全用。謂做功夫時,將一切內外身心器界諸法及一切動用施為,悉觀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現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處安著? 故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是內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2009-09-23 23:05:01 補充:
(9)九曰即體即用。謂做功夫時,雖冥合真體,一味空寂,而於中內隱靈明,乃體即用也;靈明中,內隱空寂,用即體也。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既寂寂中不容無記,惺惺中不用亂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 此是即體即用滅妄功夫也。
(10)十曰透出體用。謂做功夫時,不分內外,亦不辨東西南北,將四面八方只作一個大解脫門。圓陀陀地體用不分,無分毫滲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處得起? 古人云:通身無縫罅,上下成團圓,是乃透出體用滅妄功夫也.

2009-09-23 23:05:37 補充:
以上十種功夫,不須全做,但得一門成就,其妄自息,真心即現。隨宿根曾與何法有緣,即便習之。此之功夫乃無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即使未悟真心者修之,亦易當下得見。此休息妄心法門,對學道人最關緊要,故不厭求詳,錄示後學,切勿以畫蛇添足視之!

以上十種功夫,俱在行、住、坐、臥處著力,須於穿衣吃飯時,屙屎放尿時,對話工作時,一切時,一切處,綿密覺察觀照,不消打坐參究。其或習障深厚,力有未逮,仍須打坐用功者,即仍聽之,但須於下坐後,將定中功夫,推在境上,在動中著力鍛煉,庶幾可以早日打成一片,而臻無功之大功,圓成菩提大道.
資料:略論明心見性
參考: 資料:略論明心見性
2009-09-25 8:14 am
佛陀會因應不同根基的眾生教授不同的修行法門。

凡夫根基
當遇到欲求福樂的凡夫眾生,便會教化他們依止因果法則,努力止惡行善,不斷改善將來果報。

聖人根基
而當遇到一些久種善根,智慧漸現的修行人,佛陀便會令他們明白世間一切事情,盡皆是無常變遷,絕不永恆,只是眾生的知覺精神盲目貪戀,以致被無窮的痛苦煩惱永遠牽纏,不斷生死。為了令眾生完全擺脫一切煩惱的妄執,解脫生死,佛陀便會教化他們如何去覺悟人人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顯現永恆真實的圓滿知覺。

凡夫執一切幻象以為真實永恆,貪戀不捨,所以背覺合塵,永處生死。

諸佛知覺早已照破三世假象,無染一切幻境,顯現如虛空一樣清淨不動的覺地(清淨覺性),背塵合覺,所以永成佛道!

所謂開悟者,是指修行人覺悟自我意識及世間的過去、現在、將來一切現象,都是刹那出現,刹那消失,如夢如幻一樣。透過明白佛法(聲聞弟子),精神逐漸捨離種種妄執,不斷淨化,最後無染一切,顯現真真實實如如不動的清淨覺性。

我們的佛性,本來清淨,好像一杯清水;但是無始劫以來,我們這個身軀積集無量的身口意惡業,好比將大量泥沙、墨汁、石頭、鐵銹放入水中;五蘊貪念熾盛,堅執無數的妄想,攀緣追逐,猶如用手不停地去攪動這杯水,混濁了這杯水,當然這時再也不能看見清水了,然而清水其實仍然存在,如果我們想清水再次顯現,必須不要再攪動這杯水,所謂「戒」,攝心為戒,「注意」,當我們開始靜下來的時候,妄想的念頭一定會不停出現的,只要不理會它,不受它干擾,不用多久,它就會慢慢沉寂下來,然後再慢慢沉澱,重的東西就會下墜,這個過程叫做「禪那」。禪,就是:止、淨、濾,過濾的意思,所以叫止觀,停止一切的執取、妄想、攀緣,只是做觀察「注意」,觀到什麼程度?觀到連觀察的心都清淨,所謂能觀之觀都清淨,「能(能覺之心)、所(所覺之物)兩忘」的時候,清淨就顯現了,就如這杯水慢慢沉澱,所有的東西都沉寂下來了,你會發覺,原來水裏面有那麼多垢穢的東西,有墨汁、有鐵銹、有泥沙,因為你再不攪弄它,便能顯現清水的本貌了。這個淨化過程,名為精神的淨化,靈性的解脫。
參考: 佛教法音傳播中心 聲聞乘 http://www.bddc.hk/course_2_1.php
2009-09-24 7:36 am
見性成佛....不如即身成佛.

但前提是, 你為什麼要成佛?

要普渡眾生, 還是擺脫生老病死?

http://hk.myblog.yahoo.com/dionysos113/article?mid=103

2010-02-14 14:40:42 補充:
恭喜發財!!

YEAH~~~~
2009-09-24 2:55 am
回答者: 過客 兄 ( 碩士級 1 級 )

可不可以簡單的說明你的答問呢?謝謝。

2009-09-29 19:37:39 補充:
意見者: 過客


謝謝。
2009-09-23 6:05 am
你唔係已經開悟咩、已尋回本來面目咩?
哦原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 無明不覺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
一念不覺, 我們墮在無明, 變成六道凡夫了。
咁你就要參十二因緣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 .

2009-09-28 23:03:40 補充:
回答給 wwpoon.francis

我己說明了,唯閣下未能領悟而矣,要明瞭佛法的義理,在乎個人的善根、智慧及因緣時節。好像禪宗的六祖慧能,別人在路旁讀金剛經,慧能路過剛聽到讀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就馬上開悟。後代的我們一輩,業障深重,罪福齊收,絕不可能與祖師看齊,所以我輩必須加萬二分努力不可。
參考: 跟佛學


收錄日期: 2021-04-29 22:27: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922000051KK014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