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族是什麼?

2009-09-18 7:02 am
姓族是什麼?
Histroy Homework(quick)
THX.

回答 (3)

2009-09-18 8:46 am
✔ 最佳答案
姓族是什麼?
我們千万不要錯誤地認為,我們的先祖在沒有使用文字之前沒有姓、氏与族的語言概念。道理很簡單,今天還未使用文字的民族和部落,在口語裡,必定存在姓氏与族的定義。
目前公認的最早的文字是5300年前的古埃及文字,更早以前的可以上溯到7000多年前的古陶器上的刻劃符號。但並不能據此認為此前語音上的姓氏与族還未出現。
幾百万年甚至更久之前,我們的先祖或許還未直起腰板,与同時代的其他動物沒有質的區別,渾身披著長長的體毛,散發出濃濃的體味,還將尿液撒在樹桿、巖石、草叢上作地盤標記。他們的嗅覺遠遠強於因缺乏使用而鈍化了的現代人類,常常這裡嗅嗅,那裡嗅嗅,去區分不同的部落、不同的體味、不同的性別,去判定發情与否、去確定嫡傳与否。受地理、水土、食物、習慣的影響,受活動的半徑窄、交流缺乏的影響,受無法經常冲洗身體的影響,不同的群落有不同的體味,一些是桃子的,一些是李子的,一些是姜的,一些是草木的草青味,一些鱼腥味,一些是牛、羊、馬、驢味。形容種種不同味道的語言描述就是最初的“姓”和“性”,其發音擬於鼻子嗅味道時,急促地吸進空氣發出的響聲。正是這個緣故,連英語裡“性”的發音也是如此,漢字裡擤字的發音更是如此。
當人們走到一起時,體味得到強化,由淡淡的變成濃濃的。這刺鼻的濃濃味道客家話裡叫“族”。“族”是与淡淡的“姓”、“性”相對應的濃濃味道。更加奇妙的是,極度的淡而無味被客家人稱之為“滑性”,這個“滑”字的發音,正好是英語裡的形容詞“very”的發音。
族的發音取自鼻子急促地噴出氣體時發出的聲響。
如果姓与族的起源的確是來自古人對體味的描述与形容,那麼,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氏的起源。無疑地,語音上的氏是指“氣味”。氏的發音是空氣沖出口齒間時發出的聲響。此外,我們也能明白先民對“男”与“女”的定義是什麼意思。語音上,男即任,任指草木茂盛,也指草青味。語音上的女指汝、也即是乳、乳香味,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女字的另一發音為“乳”。雌性因哺乳的關系身上常附着乳香味、即女味。男性与女性中男字与女字的語音起源出於此處。
姓氏与族不僅在發音上是對味道的形容与特指,而且在文字上也體現了這一層面的意義。早期的姓氏与族字,都含有對樹枝与乳汁的揭示符號。如姓字,不僅指為某女所生,更深層次的意義是指“乳”(女)味与草青(生)味。需要強調的是,雖然語音上的姓氏与族起源於對體味的形容描述,但文字上的現代百家姓,由於受人的活動半徑增大及交流增多等因素的影響,體味特徵已遠遠沒有遠古年代那么明顯,姓氏与族在文字層面上對體味的反映已越來越少,致使近代的學者完全模糊了姓氏与族的真正起源。
以上對姓氏族的解釋~是來自有用的史書~且本人一手打出的!
參考: yazhenxia,來自中國的傳統文化
2009-09-20 12:36 am
相傳黃姓是伯益之後。伯益為禹所重用,他助禹治水有功,名重一時。周代有黃國(今河南潢川縣西),是伯益後裔的封國。西元前648年被楚國消滅掉,其子孫以國為姓,稱黃氏。據考証,黃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雲夢縣東南)。黃姓最早南遷到寧都黃石田坑。黃姓也是唐朝至五代遷入石城的15個開基大姓之一。黃姓氏寧都第三大姓,也是贛南客家大大姓。

姓氏起源



黃姓的起源如下:

1.少皋曾孫台駘之後:台駘是少皋的曾孫,因治水有功,顓頊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國號黃。周初,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2.伯益之後: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後裔有封於黃國。

3.陸終之後:一.陸終長子樊的長子南陸公,食採江夏,賜姓為黃。二.陸終次子惠連受封於黃國,以國為氏。

4.仲衍之後:陸終長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隱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時高為車正,號曰仲衍,伊尹嘉其賢,以孫女妻之,是為開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賜姓黃。

5.出自贏姓:據《諸暨孝義黃氏族譜》所載,黃氏為嬴姓十四氏之一。

6.古代南方蠻族有黃姓。在廣西南寧一帶。



分佈狀況

多在福建、廣東等南方省份,計有臨江、淮南、汝南、南陽、零陵、巴西、河陽、新安、金華、邵武、固始、信州、旴江等。約莫於明、清代之後,遷往東南亞各地。此外,在壯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黃姓人。



地望分佈

*湖北江夏郡

*湖北房陵郡

*湖北漢東郡

*陜西櫟陽郡

*寧夏安定郡

*河北上谷郡

*安徽焦郡



家族名人

黃歇

黃初平(黃大仙)

黃霸(前?~前51)

黃庭堅(1045~1105)

黃巢(?~884)

黃道婆



王(wang2)姓有六種來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後衍化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的後裔,散居於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世人稱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三是魏國信陵君無忌,魏被滅後,其孫逃至山東泰山,後來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召信陵君的後代入朝作宮,封為蘭陵侯,當時人們以他出身王族,謂之王家,延以為姓。

  

2、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力的後代。舜的後裔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國於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3、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來。如鮮卑族可頻氏、烏桓族回紇阿布思族。

  

5、出自賜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戰國燕王丹的玄孫喜被王莽賜姓王;朱明王朝賜許多元朝蒙古人姓王;蒙古高原克烈部酋長翰裡勒汗,被完顏氏金朝封為王,改名王罕;隋朝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氏,入中原後冒姓王;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

  

6、由複姓簡化而來。這種情況的王姓較多,據統計至少有14個,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樂王。



姓氏分佈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周靈王后裔王元避秦亂,遷於琅邪,後徙至臨沂。河內王氏,其先為太原人,世居祁縣,後徙平州,又遷至河內溫縣。魏公子無忌之孫卑子悼,悼生賢,西漢時徙居霸陵,遂為京兆人。

  

王氏遷往江南,始於西晉末年。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隨行者有三位王姓將佐在那裏落戶。唐僖宗時,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王審知被封為閩王,同時王氏又有遷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規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遷徙至浙江、江蘇一帶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遷往廣東,其後裔散處廣東、廣西各地。明末開始,王氏陸續有人遷往台灣。王姓移居海外,始於明清之際,主要分佈在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姓氏名人

王羲之、王昭君、王維、王勃、王之渙

王昌齡、王安石、王冕、王恂、王寵、王夫之...







香港新界鄧、文、廖、侯、彭五大姓族人 .



皆原居於中原地區,於宋末明初先後遷至香港新界土地肥沃之平原或谷地,建村定居。1899年,當英軍接管新界時,鄧氏族人鄧儀石、鄧青士、廖氏族人廖雲谷、文氏族人文湛全、侯氏族人侯翰階、彭氏族人彭少垣等,聯同其他新界鄉民,反抗英國佔領。



香港地區本來只布少數土著散居,直至北宋末年,金人南下,宋朝屢戰敗北,北方地區多為戰亂所禍。因此,當地居民舉族南遷,徒居異地。南宋末期,中原地區更為蒙古人佔據,漢人在不願為外族所奴役,或因逃避戰亂的情況下,再度南遷至香港新界各地,開村立業。歷數世紀之發展,人口繁衍,並成為大族。



英人在登記土地業權時,發覺他們名下的土地甚多,故稱他們為五大姓族。
2009-09-19 5:09 pm
分定姓族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用以辨別漢族士人和鮮卑貴族的門第高下,以恢復門閥制度。太和十九年,孝文帝親自擬定條制,規定鮮卑元姓門望最高,鮮卑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同漢族頭等門閥崔、盧、鄭、王四大姓門第相當,不得授以卑官。孝文帝還選擇中原大姓女子作後宮,並分別為五個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很多鮮卑公主也嫁給漢族高門,鮮卑、漢族互為姻親。由是通過孝文帝時門閥制度的確立和各族的通婚,鮮卑貴族和漢族士人得以進一步融合。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50: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917000051KK018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