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颱風襲港,都會有一個別出心裁的名字!!那麽颱風的名字是由

2009-09-15 9:34 pm
每次颱風襲港,都會有一個別出心裁的名字!!那麽颱風的名字是由誰改的 ,它由馮什麽改這個名???

回答 (1)

2009-09-15 9:42 pm
✔ 最佳答案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本地近義字(local synonym),颶風的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近義字是颱風(typhoon)。
在台灣、日本等地,則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皆稱為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泛指包括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等所有在北太平洋西部出現的熱帶氣旋。
據美國軍方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17.7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分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
科學家曾估算,一個中等強度的颱風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上百個氫彈、或10億噸黃色炸藥所釋放能量的總和。
據統計,從1947年至1980年全球十種主要自然災害中,由颱風造成的死亡人數為49.9萬人,佔全球自然災害死亡總人數的41%,比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45萬人)還多。
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字由14個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委員國提供。


命名及編號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最高記錄是5個同時存在,這也是全球的記錄)[來源請求],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熱帶氣旋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台灣及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西北太平洋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其後並改成兩位元數字加上英文字母w。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佈中,發佈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構有時對熱帶氣旋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旋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5][6]。
由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英語:WMO Typhoon 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別由14個委員國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名字會由所提供國家的英文國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首個重新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這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在中國大陸與台灣,氣象機構會為熱帶氣旋的外文名就其發音和意義翻譯。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會商議一致的翻譯,[7],但由於實控台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並非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委員,故未有跟隨前者的譯名而自行翻譯這些名字。[8]
當熱帶氣旋在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地區可要求將其退役。為該熱帶氣旋起名的國家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中國及香港會由市民提名,再選出若干優勝名字,提交世界氣象組織確認選擇其中一個名字。[9][10]

Cheers!
圖片參考: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1.gif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5 21:57: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915000051KK007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