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以身作則~急

2009-09-10 2:34 am
我想知道 [以身作則] 相關的資料....

不過我只要主要內容...唔要太多字

最好30字至50字

唔該

回答 (3)

2009-09-10 6:07 am
✔ 最佳答案
以身作则


圖片參考: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e8112b2a38785d2b5343c11d.jpg
  成语 以身作則

  褒义词

  发音 yǐ shēn zu z

  解释 則:准則,榜樣。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

  出处 《论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示例 巴金《家》二十五:“这其間不顧一切阻碍以身作則做一个开路先鋒的便是許倩如。”

  〖set an example by one's own action;play an examplary role〗

  近义词:身體力行、身先士卒

  反义词:瞠乎其后

  故事 齊囯相国晏婴历仕三朝,德高望重,他對自己要求甚嚴,处处以身作則,倡行廉潔,吃糙米飯,穿粗布衣,坐简易車,住低矮民房。齊景公過意不去,就要送他新車新衣,他堅决不受。齊景公要给他盖新房,他還是堅持不接受
2009-09-10 2:46 am
  孔子在政治上主張“德治”,就是以道德來教化人民,使人民遵循共同認許的標準和制度來生活。在春秋時代來說,是按照周代禮制的規定,由國君到庶民,人人按自己的身分地位去做事;特別是執掌政治的人,更不能有逾越本身地位的言行。

  孔子認為春秋時代政治局勢的不穩定,正因為許多人都不按自己的名分來行事;特別是臣子對國君的僭越行為,所以提出“正名”的主張。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政事,孔子回答說:“君主要像君主,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

  齊景公說:“對啊!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得著嗎?”

  孔子對齊景公的答問,包含了豐富的意義,如果人人按名分來辦事,社會就能安定,不會有以下犯上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孔子教導我們,每種名分也有他分內的責任,人人要努力去實踐,完成名分內的責任,這才是正名的主要意義。

  國君做得不好,這是他不能完成名分內的責任,那麼臣民就會失望不擁戴他。做父親的行為不端正,又怎能教育孩子,得到子女的尊敬呢!

  和正名的主張一起來說的,還有“正”的觀念,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政事。孔子回答說:“政字的意思就是正,你自己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

  孔子認為處理政事,作為領導者,要由自身作表率,這樣,才能發揮道德教化的效果。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治理國政有甚麼困難呢?不能端正自身,怎能端正別人呢?”

  又說:“本身的行為端正,不發命令,就能施行;自身行為不端正,即使發佈命令,也不會服從。”

  孔子說的處理政事的道理,也是做人和做事的方法。正名的意義,是教導我們做人做事要盡本分,我們說的盡責也是這個意思;今天說的“名分”就是指名稱下有分內的要求,有他的職責,不能達到分內的要求,這個名也成了虛假,不能成就這個名的意義了。舉個例子來說,例如好學生這個名稱就附列了許多對學習、對品德修養和行為的要求,如果別人稱我做好學生,自己在心底裏就要想想要怎樣做,去達到父母、師長、同學等公眾的期望,才能完成好學生這個名稱下的本分,否則怎樣稱得上是好學生呢!

和“正名”的觀念聯繫在一起的,就是孔子所說的“正”,一個正字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和要求,總括來說,是“正其身”;即端正本身的行為,再由本身的行為影響別人,給別人作榜樣,令別人也隨著做。自己做得不好,又怎能要求別人做得好。

  父親良好的行為,教育了子女;老師的學問和品德好,學生敬重他;上司勤奮工作照顧下屬,下屬也向他仿效。今天成語裏的“以身作則”,都是來自孔子所說的道理。修養品德的原則是這樣,做人、做事、做一個機構的領導、做國家的領袖,都要細細體會孔子所說的“正名”和“正身”的意義啊!
2009-09-10 2:43 am
以身作則
  孔子在政治上主張“德治”,就是以道德來教化人民,使人民遵循共同認許的標準和制度來生活。在春秋時代來說,是按照周代禮制的規定,由國君到庶民,人人按自己的身分地位去做事;特別是執掌政治的人,更不能有逾越本身地位的言行。
  孔子認為春秋時代政治局勢的不穩定,正因為許多人都不按自己的名分來行事;特別是臣子對國君的僭越行為,所以提出“正名”的主張。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政事,孔子回答說:“君主要像君主,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

  齊景公說:“對啊!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得著嗎?”

  孔子對齊景公的答問,包含了豐富的意義,如果人人按名分來辦事,社會就能安定,不會有以下犯上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孔子教導我們,每種名分也有他分內的責任,人人要努力去實踐,完成名分內的責任,這才是正名的主要意義。

  國君做得不好,這是他不能完成名分內的責任,那麼臣民就會失望不擁戴他。做父親的行為不端正,又怎能教育孩子,得到子女的尊敬呢!

  和正名的主張一起來說的,還有“正”的觀念,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政事。孔子回答說:“政字的意思就是正,你自己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

  孔子認為處理政事,作為領導者,要由自身作表率,這樣,才能發揮道德教化的效果。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治理國政有甚麼困難呢?不能端正自身,怎能端正別人呢?”

  又說:“本身的行為端正,不發命令,就能施行;自身行為不端正,即使發佈命令,也不會服從。”

  孔子說的處理政事的道理,也是做人和做事的方法。正名的意義,是教導我們做人做事要盡本分,我們說的盡責也是這個意思;今天說的“名分”就是指名稱下有分內的要求,有他的職責,不能達到分內的要求,這個名也成了虛假,不能成就這個名的意義了。舉個例子來說,例如好學生這個名稱就附列了許多對學習、對品德修養和行為的要求,如果別人稱我做好學生,自己在心底裏就要想想要怎樣做,去達到父母、師長、同學等公眾的期望,才能完成好學生這個名稱下的本分,否則怎樣稱得上是好學生呢!

和“正名”的觀念聯繫在一起的,就是孔子所說的“正”,一個正字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和要求,總括來說,是“正其身”;即端正本身的行為,再由本身的行為影響別人,給別人作榜樣,令別人也隨著做。自己做得不好,又怎能要求別人做得好。

  父親良好的行為,教育了子女;老師的學問和品德好,學生敬重他;上司勤奮工作照顧下屬,下屬也向他仿效。今天成語裏的“以身作則”,都是來自孔子所說的道理。修養品德的原則是這樣,做人、做事、做一個機構的領導、做國家的領袖,都要細細體會孔子所說的“正名”和“正身”的意義啊!


解釋:

用自己的言行作為他人的榜樣。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12: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909000051KK011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