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能解决一切嗎?10點!!!!!

2009-09-08 4:26 am
科學能解决一切嗎?><

回答 (3)

2009-09-09 1:42 am
✔ 最佳答案
對於科學的理解,一種觀念認為符合事實的或者被實驗驗證為正確的學說才叫科學,錯誤的學說則不符合科學。另一種觀念則認為,所有的學問都是科學,在可驗證的學問、科學領域,科學觀點有正確的、有錯誤的,在人類認識發展的過程中將不斷考察、確定已經存在的以及新產生的科學觀點、學說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並且,隨着人類認識的拓寬加深,建立在我們今天認識局限性基礎之上的公認正確的一些科學學說,可能在將來將被驗證為不正確或者有不正確的成分。
科學首先指對應於自然領域的知識,經擴展、引用至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社會科學。它涵蓋兩方面含義:

致力於揭示自然真象,而對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這一觀察,通常指可通過必要的方法進行的,或能通過科學方法——一套用以評價經驗知識的程序而進行的。
通過這樣的研究而獲得的有組織體系的知識。
科學知識指覆蓋一般真理或普遍規律的運作的知識或知識體系,尤其指通過科學方法獲得或驗證過的。科學知識極度依賴邏輯。
「科學」名詞演變及含義

據說文解字,科,會意字:「從禾從斗,斗者量也」;故「科學」一詞乃取「測量之學問」之義為名。中國傳統上將所有的知識統稱「學問」,古代將關於自然物道理的學問稱為「物理」[1],因此古代的物理即是自然科學,數學學科獨立於「物理」。「科學」一詞初由近代日本學界使用,對應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歐洲語言中的相應詞匯,歐洲語言中該詞來源於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學問」,在近代側重關於自然的學問,而自明代時中國則稱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學問。直至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出版的許多科學書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甲午海戰以後,中國掀起了學習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清末主要通過近代化之路上走在前面的日本學習近代科學技術。許多人認為,中國最早使用「科學」一詞的學者大概是康有為。他出版的《日本書目誌》中就列舉了《科學入門》、《科學之原理》等書目。辛亥革命時期,中國人使用「科學」一詞的頻率逐漸增多,出現了「科學」與「格致」兩詞並存的局面。在中華民國時期,通過中國科學社的科學傳播活動,「科學」一詞才取代「格致」。
從準確、可驗證性並能達到普遍公認的角度講,科學一詞指自然科學。廣義的科學又包含了科技及社會學。 在中國,教科書上一般將科學分為自然科學(或稱為理科)和社會科學(或稱為文科)。而諸如心理學、哲學(有別於科學)在中國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概念被認為存在劃分不清、界限模糊的情況。因而「科學」一詞常被模糊地使用。工程學科稱為工科,理科和工科合成理工科,而文科和理科又合稱文理科。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1978年),科學被解釋為:

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
合乎科學(精神、方法等)的。
科學的方法

任何研究方法要被視為科學方法,則必須是客觀(科學家們不能對於科學方法下產生的單一結果有不同的解釋或不能去改變結果的發生)。另一項基本期待,則是必須有完整的資料文件以供佐證,以及研究方法必須由第三者小心檢視,並且確認該方法能重製。



科學的定義和相關詞彙的定義
科學的定義:對一定條件下物質變化規律的總結。 科學的特點:可重複驗證、可證偽、自身沒有矛盾。
科普是科學普及的簡稱。講述自己的論據和結論,讓讀者自行驗證此結論是可重複的規律(科學)的過程,被稱為科普。
迷信是不希望聽者去驗證,只希望聽者接受講述觀點的傳播形式。不經驗證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啟蒙的定義: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論的人特別是兒童,不具備驗證科學知識的能力時,只能簡單使他們記住結果而應用科學知識,這種忽略證明過程的教育方法叫啟蒙。啟蒙常用的說理方法是用一些被啟蒙者已知的類似常識,來說明道理,而不是講述科學證明過程。而我們知道,由於條件不同,類似的道理,與實際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啟蒙,不能應用於科學理論的爭論。 迷信不一定是錯的,每個人都不是全才,都會或多或少的迷信權威、專家,不經驗證而相信。所以迷信不可怕。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學和假科學。
哲學是人類對世界的思考和認識,因此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而科學是可重複的客觀規律,因此哲學包括科學。 主觀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已經被大多數人拋棄,因為他們通常只是站在個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如果別人不知道論述人的角度,則不一定可以得到一致的結論,而論述人如果考慮到論述角度的問題,改用客觀的論述,就成了科學。
客觀的定義: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務,也就是事務本身的屬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


2009-09-08 17:42:48 補充:
科學與哲學

近代的科學,旨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用知識(理論)與實驗完整地證明出的真理。是指以培根倡導的實證主義,伽利略為實踐先驅的實驗方法為基礎,以獲取關於世界的系統知識的研究。分為以自然現象為對象的自然科學和以社會現象為對象的社會科學。與藝術,哲學,宗教,文學等相區別。現代科學,還包括以人類思維存在為對象的思維科學。

對於科學的核心特徵或者說所謂科學精神,隨着人類的進步,有不同的觀點,目前一般認為科學具有如下特徵:

2009-09-08 17:43:47 補充:
理性客觀:從事科學研究一般不以「神」、「鬼」、「上帝」為前提(一些科學家仍會信仰宗教,但是"科學"本身是理性思維的結果),一切以客觀事實的觀察為基礎,通常科學家會設計實驗並控制各種變因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以及解釋理論的能力。
可證偽:這是來自卡爾·波普爾的觀點,人類其實無法知道一門學問裡的理論是否一定正確,但若這門學問有部份有錯誤時,人們可以嚴謹明確的證明這部分的錯誤,的確是錯的,那這門學問就算是合乎科學的學問。

2009-09-08 17:43:54 補充:
存在一個適用範圍:也就是說可以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絕對真理。例如:廣義相對論在微觀世界失效,量子理論在宏觀世界失效。不過科學家們仍然努力尋找與探索是否有某種理論可以囊括所有自然現象(至少在物理界,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合併是一至少延續數十年的野心)。
普遍必然性:科學理論來自於實踐,也必須回到實踐,它必須能夠解釋其適用範圍內的已知的所有事實。

2009-09-08 17:44:42 補充:
科學還可以分為從理論和應用等多個層次。

在與社會進步的相互作用中,科學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得到不斷加強,科學體系本身也不斷壯大,它對人類歷史的重大影響日趨顯著。

科學與宗教的不相容性

聖經創世紀的記載與現代科學沒有相容性。科學界普遍認為人類是從低等生物進化而來的,地球的年齡已經有約46億年了。但年輕地球創造論者、基要派等卻相信地球形成年代距今只有6000至10000年前[2],這與放射測年的結果有很大的差別。

2009-09-08 17:44:50 補充:
智能設計

某些基督教團體認為,智能設計假說是同等重要的科學理論,甚至比現有科學理論對生命起源問題的解釋更加合理。美國的奇茲米勒訴多佛學區案是智能設計假說失敗的結果。
參考: wikipedia, wikipedia, wikipedia, wikipedia, wikipedia, wikipedia
2009-09-08 4:51 am
大自然裏是有很多東西科學不能解决的
2009-09-08 4:44 am
不可以..
書應該有寫的br0``!!]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16: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907000051KK015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