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貞觀之治的影響
文治方面
1.奠定國基(對當世影響)
貞觀年間,太宗的各項善政,使官吏廉能,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解決溫飽,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中興局面,奠定了唐代近289年的基業。
2.確立制度(對後世影響)
貞觀年間,經太宗的苦心經營,確立了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自宋—清各朝,皆在其基礎上斟酌損益。
3.政風沿襲(對後世影響)
太宗施政有方,選賢問廉能,克己納諫,成為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歷代有為的治國者,皆追慕「貞觀政風」而力圖仿效。
4.階級泯滅(對當世影響)
太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冑,科舉代門第,打破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門第的風氣,世家豪族輪流掌政的惡習,廣開平民高仕的機會,清除舊社會的觀念,緩和了社會矛盾。
5.文化廣播(對當世影響)
太宗戮力復興文教,獎勵學術,大興國學,又下詔修諸經正義及史籍,外國君長如高句麗、日本、高昌、[大吐蕃]]等皆遣弟子來華留學,使唐代學術文化廣播四方。東亞各國尤以日本、高麗為甚,深受唐文化影響。
6.民族混成(對當世/後世影響)
唐太宗武功顯赫,少有鄙視邊族,故東亞各民族逐漸混入,唐代名將和大臣,不少為同化了的外國人,原屬鮮卑族的元氏、宇文氏、長孫氏等,在太宗時已不被視為外國人。
武功方面
7.聲威遠播(對當世)
唐太宗在位期間武功鼎盛,將唐發展為世界上最強、文化最盛的國家,四方臣服,外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並築「參天可汗道」,以便向唐室進貢。
8.版圖擴大(對當世影響)
唐代此時版圖遼闊,超漢宣帝時,方其全盛之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達西北的陽關,玉門關,北逾陰山,南及南海。
9.中外文流(對當世影響)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平定突厥,天山南北路得以通行無阻,對外交通及貿易遂得以加強,從而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總之,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鼎盛的太平盛世。
與貞觀之治之比較,貞觀時唐朝百廢待興,雖有所治績,但距「輝煌」還頗遠。但當時唐朝正值方興未艾之際,因此雖歷經政變,仍然應付自如。而到了開元之治時,唐朝經過了百年的發展與積累,已臻於鼎盛,進入了黃金時代。但已處於盛極而衰的邊緣,因此已開始出現腐朽的現像,在遇到變亂時,即無力回天,結果走向滅亡。王夫之《讀通鑒論》:「唐自高宗以後,非弒械起於宮闈,則叛臣訌於肘腋,自開元二十餘年粗安而外,皆亂日也。」
康乾盛世由於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但卻因是滿清「異族」所創造,因此備受爭議。史學家戴逸在肯定「康乾盛世」提法的同時,也曾指出其四方面消極因素:閉關鎖國、重農輕商、禁錮思想、輕視科學,稱之為「盛世的陰影」。而到了乾隆後期,貪污腐化現象嚴重,有著名的貪官和珅。
批評者認為,這期間,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間的「文字獄」壓制了人民的思想,造成科學技術、思想與文學藝術的倒退。乾隆年間的鎖國政策、愚民教育,醜化西洋人與西洋科學,造成自大與無知。
因此,有史學家不贊同「康雍乾盛世」的提法。如周思源不同意康雍乾時期是「盛世」,只能稱「康乾之世」。他的理由是:「事實上康雍乾時期的經濟發展是明末以來戰亂頻仍之後的一種恢復性發展而並不是由於新的生產方式和使用新的科學技術引起的生產力革命性大提高。」。
按這個觀點,即使是常說的「漢唐盛世」,所謂的「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科學技術」也未曾出現,甚至貞觀之治也是「隋末以來戰亂頻仍之後的一種恢復性發展」。但是支持康乾盛世的觀點亦受到質疑,漢朝、唐朝,甚至被清朝打敗的明朝,其科技與國力都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軍事力量並不遜於別的國家,並當時周邊國家都常派遣留學生到中國學習。而通過研究清朝的國力,最強的戰鬥力也不過是明末清初時引進的紅衣大炮,到19世紀時已比歐洲最先進的火槍、大炮、戰艦落後幾百年。康乾盛世之所以在當時是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全因乾隆時期尚未與軍力強大的歐洲國家發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