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有關郭子儀的傳奇故事與佚事

2009-09-06 4:38 am
最近看了布袋戲才認識他的~

有誰知道郭子儀&他們同伴的一些事呢??!

還有唐朝大奸臣 高力士 與 李林甫 最後有得到報應嗎???

回答 (2)

2009-09-10 4:26 am
✔ 最佳答案
郭子儀的故事:(生平)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又稱郭令公,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代將領。
郭子儀出身官吏之家,父親是郭敬之。早年未受重用,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時,被封為朔方節度使( 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 ),奉詔討伐,聯合朔方軍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 河北正定 ),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
此時郭子儀建議皇帝,北取范陽,直搗叛軍虎穴,以減輕潼關之圍,但是玄宗不允。此後種下日後晚唐藩鎮割據的局面,日後亦成為唐朝滅亡之遠因。天寶十五(756年)與回紇聯軍平定河曲,次年春天收復河東(今山西永濟)、馮翊(今陝西大荔),並進攻潼關,大敗崔乾祐,唐軍死傷過萬人。崔乾祐退保蒲津。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郭子儀的軼事:郭子儀第六子叫郭曖,唐代宗時駙馬,娶昇平公主。大曆二年( 767年 ),郭曖與昇平公主吵架。郭曖說:「皇帝有什麼了不起,我父親只是不想做天子!」把公主罵回皇宮,皇上安慰昇平公主,叫公主回家去。郭子儀知道後,氣得把郭曖囚禁起來,等待皇上治罪。代宗安慰郭子儀說:「俗話說『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小倆口在私房裡吵嘴,咱們當親家的,怎能當真呢!」這個故事即為京劇《醉打金枝》的原型。
此外,傳說郭子儀轉世為道悟禪師的故事:熊耳山上有強盜盤踞,到處搶掠人民。有人請法師憐恤民命,設法捕盜。海師說:「此事非老僧所能,不久,郭令公自然會來降服他們的。」鄉民都不解其意。後來悟師來此住了三天,就開始率眾捕盜 ,直搗其巢穴,一個個都給縛捉住了,悟師故意動怒道:「全部推出去斬首。」賊眾一聽殺頭,個個哀泣饒命。師從容的說:「汝等劫財害命,罪不容赦。」賊眾叩頭流血,願從三寶之戒,誓不為非害命!悟師見他們已經有回心轉意,改過遷善之意,於是便為他們宣說佛法後,釋放而去,自此以後,這地方路不拾遺有數十年,由於海禪師的說話,大家也都知道悟師就是郭令公轉生,遠
近的鄉民也都知道郭令公又來了。(郭令公即郭子儀)
郭子儀表現氣度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郭子儀對於心術不正的小人來見他,縱然他的地位很卑微(郭子儀那時已經封王),他一定見,而且一定坐得很端莊,穿上禮服來接見。他說:「這些人心術不正又很聰明、又很會巴結,不能得罪,萬一將來他做了大官,得了志,我們得罪他,他懷恨在心會報復。」他的話後來果然應驗,擅長於巴結的這些人,很容易討得主子的歡心,凡是得罪他的人,在他得志的時候都不會有好結果,有仇必報。郭子儀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度過,他有他的一套學問見識,很值得我們學習。
高力士:唐朝貞觀二十年(646),馮盎去世,家道逐漸中落。嗣聖元年(684),馮家誕生了一個新的生命,論輩分,她是馮盎的曾孫,母親麥氏是隋將麥鐵杖的曾孫女。不久,馮家族因罪被抄家,麥氏的丈夫被殺,兒子被送到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那裏。過了幾年,李千里見馮氏之子聰明伶俐,身體強壯,便把他同另一個男孩一起淨了身,分別取名力士和金剛,然後送入皇宮當宦官。
所以高力士是唐朝宦官,個性謹慎細心而聰敏,深受玄宗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擅權弄政。肅宗時,被彈劾流放至巫州,寶應時被赦還,病死途中。
李林甫:(西元?~七五二年),唐玄宗時代之宗室宰相,唐之疏屬長平王叔良之曾孫,新唐書列於姦臣傳,生年不詳,卒於天寶十一年。林甫之舅姜皎,為開元初年玄宗之寵臣,對林甫深所鐘愛。 故林甫雖乏素行才望, 不以才德勳勞進,全憑人事關係,其所仰賴,亦無由科第進者,故其為相以後,特意摧殘名德、文學之士,此與其出身不無關係。
開元二十四年以後,李林甫獨專政柄,得君之專,無人可比;陰柔害物,內心狠毒,排斥善類,朝廷正人一空,政治風氣敗壞至不可收拾。導引玄宗荒廢政事。杜絕邊功入相之路,啟重用蕃將之門。此雖由文武分途之結果,亦由林甫為久柄政權之私心,以胡人善戰為由,說動玄宗,遂啟以胡人為節度使之風,終釀成安史之亂,使唐朝政治衰微!他也是間接造成安史之乱爆發的元兇。
《資治通鑒唐紀 玄宗天空元年 》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或陽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這是口蜜腹劍成語的典故來源。
在野史中有這樣的傳說:李林甫很奸惡,死後轉生,曾多次遭受天雷轟擊。又有一說是:李林甫當奸臣一世,死後在地獄受盡苦刑,又在數世中受到天雷擊斃;後來又在畜牲道中變雞,再受苦罪!
2011-05-10 3:29 am
郭子儀是我祖先我叫郭宏*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42: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905000010KK112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