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安內後攘外”, 出自何處?

2009-09-02 7:04 am
我知道 蔣介石當年在同時應付日本和中共時, 就是以之為大方針, 但請問, 這句"先安內, 後攘外", 最初出自何處, 甚麼典故?

回答 (1)

2009-09-02 7:21 am
✔ 最佳答案
「先安內後攘外」又稱「安內攘外」、「攘外必須安內」或「既安內,又攘外」,是由當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有鑑於中華民國當時所處於的環境情況下,於1932年6月14日所正式發表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國策。直到1936年12月12日發生西安事變,蔣中正才被逼放棄這項國策,與共產黨合作抗日。

背景
對比著日本武裝設備的先進,中華民國國軍當時並無單獨對日作戰的條件。加上各國未納中國為盟邦,又歐洲事繁(當時的世界舞臺在歐洲),因此面對日本的進逼(1931年佔據中國東北)、蘇聯影響新疆盛世才並要求蒙古獨立,國民政府祇能一方面在國際聯盟力促各國幹預日本的威脅,另一方面消極對抗、抑制國民情緒,以避免日軍挑釁期間,軍民的傷亡擴大為戰端。惟日本軍方則擔憂,中國承平愈久,愈將削弱日本對東亞及世界的影響力。尤其,地小、缺乏天然資源的日本,最渴望中國的地大物博,認為乘中國內亂不止,軍事科技、生活水準、國民教育等落後之際,元清進軍並統治中原的模式,值得日本重視和參考;故各國對日本的勸說效果始終有限。1933年日本退出國際聯盟以後,英美蘇對日的阻擾亦趨消極,於是國民政府認識到:必須積極利用官方交涉和民間管道,自行察明日本如何與各國矛盾,力阻戰事擴大,最終等待各國比較行有餘力時,方宣佈一同抗戰;在此之前以改善內政、建設國家為要。攘外安內的國策即因此而來。

安內
所謂安內就是指對國內先求團結和穩定,使國家統一,進而討伐意圖分裂者。當時在國民政府對內主要有兩大隱憂:

地方勢力的叛變
由於閻錫山、馮玉祥、桂系等地方軍事領袖,不滿當時國民政府裁軍政策(據1928年估計,當時軍隊的軍費,單單經常費用就高達為5億4000餘萬,而當時全國每年的總收入僅4億元),於1930年4月在北平另組國民政府並發動中原大戰。雖然最後全遭國民政府擊敗,但實際上國民政府仍然無法有效控制各地軍閥的根據地,稅收仍由各軍閥自行處理,在南京政府無法切斷各勢力的後援下軍閥們就算遭到擊敗仍得以喘息重整態勢,並在適當時機各種名義發動兵變挑戰南京政府的控制權。

中國共產黨的武裝起義
1927年8月在江西發動南昌暴動,進而於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製造第二個中國,成為國民黨的統治的不穩定因素。

攘外
所謂攘外就是指對外以維護國家主權,抵抗任何以「擴張」名義,企圖侵犯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當時在國民政府對外有兩大隱憂:
蘇聯
1929年,當中華民國名義上統一全中國,準備要收回東北中東路(中國東北鐵路)的路權時,史達林背信棄義,下令八萬蘇聯紅軍,強佔中國東北104個縣市,當時國民政府東北陸軍第17旅中將旅長韓光第將軍率軍抵抗,於11月19日戰死沙場。

日本
1931年9月18日 ,日本關東軍趁東北軍司令官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莊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為中國軍隊所為,當夜向瀋陽北大營之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標志著「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駐防瀋陽的中國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奉張學良「不抵抗」之命嚴禁部下對日作戰,但旅長王鐵漢等仍率部進行了抵抗,因作戰失利,翌日晨全城即告陷落。東北主要軍事負責人張學良引咎降職,後赴歐洲。
事變兩個月內,日本軍閥佔領中國東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並未遭受重大損失。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自發組織了大量義勇軍抵抗日本軍閥侵略。1932年2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滿洲國」(第三個中國)建立,其傀儡政府名義上的領導人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部分中國學者將九一八事變認作抗日戰爭的開始。這政權其實是關東軍擁有,他們以日満親善大使作佔領東北的藉口,可見他們強大的野心。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在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的帶領下展開回擊,蔣中正也立即派張治中率第五軍(中央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軍隊不得駐紮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參與抗戰的主力第十九路軍不得不離開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軍則撤退至蘇州、南京一帶,日本歷來以壓迫蔣中正懲辦抗日軍隊的手段來打壓中國軍民抗日士氣。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
日本軍閥在中國北方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並將軍隊開進長城一線,進犯熱河、察哈爾兩省,史稱「長城事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98%E5%A4%96%E5%AE%89%E5%85%A7



2009-09-02 15:03:05 補充:
攘外必先安內
最早的出處大約是宋初的趙普給宋太宗的摺子中說“中國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
明朝於謙《急處糧運以實重邊以保盛業疏》提到:“臣等看議得,疆兵以足食為本,攘外以安內為先。”
但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是在孫中山去世之後蔣介石搞白色恐怖的時候提出的,從1927年開始,一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之前,都是這麼說。
參考: @@****@@


收錄日期: 2021-04-15 15:23: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901000051KK019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