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習俗
古時
年畫是中國人春節期間用來裝飾生活環境和居住場所的一種裝飾畫。古代就有過年貼畫的風俗,只是不叫「年畫」。直到清代道光29年,李庭光在《鄉言解頤》一書中提到了「年畫」一詞,後來被廣泛採用。
年畫的題材和內容包羅萬象,有門神、 神等各類神像;有節慶畫、吉祥畫;有故事、戲曲、小說內容的裝飾畫;也有保佑出行和牲畜用的神像(也叫紙馬),等等。可以說年畫是反映民俗生活和觀念的百科全書,而且年畫色彩鮮豔、構圖飽滿、造型生動,是獨特的藝術形式。
現時
春聯即是"對聯",又叫"門對"或"對子",是春節時貼在門上的吉祥語,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春聯起源於五代"桃符"的對子,古時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內有神荼、鬱壘二神,有驅鬼的能力,於是古時百姓相信鬼怕桃木,便每於除夕畫二神於桃木之上,懸掛門外,以驅鬼避邪,成了古代的門神。畫像後來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寫上了字數較多並更能反映心願的對子。
飲食
古時
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春節食品。據專家考證,最遲在五代十國的北齊時,就有"形如偃月"的餃子食品了。到明清時代,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已經相當盛行。一般在除夕夜包成,待到子時(即午夜12時)吃,此時也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因外形似元寶,意味著有好運氣的意思。民間流傳著吃餃子與女媧造人的傳說:由於天寒地凍,女媧所造的黃土人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固定不掉,女媧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住,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麵粉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線(諧音:餡),用嘴咬吃。
現時
年糕
年糕是全國性的春節食品,因 "糕"與"高"同音,吃年糕是取其年年高升之吉祥寓意。據說年糕最初用作年夜祀神、歲朝供奉祖先之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年糕幾乎每個地區都有,多用糯米磨粉製成,樣式很多,如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廣東及閩南地區則愛以糯米粉加白糖或黃糖、豬油、再加上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其他糕點方面,廣東的蘿蔔糕、芋頭糕和馬蹄糕亦別具特色。
其他
傳統現代如何銜接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得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淳厚的味。這就是生養 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的功能:一是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二是祭祀,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責任;四是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渲泄感情之波,體味生活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沉澱下厚重的含金的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文化的質是曆千年而不變的。
在城市生活久了,常聽人們說:現在的春節越過越沒勁了。從生活水準上說,年景是越過越好了,可是,春節的過法似乎少了些什麼。現在城市過春節,於匆忙的快節奏中越來越簡單化,剩下的只是休閒娛樂和探親訪友。特別是電視這個"魔箱"闖入人們的生活,春節這個多麼豐富愜意的人生旅途都被這個"怪物"侵佔了,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只是走馬燈似的聯歡會。春節失去了它的質,留下的只是形。
如果說在過去,每個人都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上的一環,或者是社會網路中一個固定的紐結,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踏踏實實地安頓自 ;那麼到了現代城市社會,一個人則變成了茫茫人海中的一粒沙子,一個匆匆人流中的過客,一個斷了根而四處漂流的浮萍,漸漸地失去了自 。 們什麼時候能重新繪出一道風景,連接上過去和現在,架起一座傳統和現代之間的橋,重鑄一個金色的春節!
圖片參考:
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1.gif
2009-08-31 00:20:50 補充:
更多資料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4ea1639e7f0f4edd
春節習俗古今談
http://xinye.nynews.gov.cn/Article/kjww/2009-01-16/8444.shtml
古今春節區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5029375.html
古今過年習俗的異同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348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