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22.gif
首先本人也認同〝清世宗設立軍機處,把中國專制政治推至最高峰〞這說法,也儘量按閣下所提供之範圍作論述,如有錯漏請多包函:
清太宗天聰三年(一六二九)四月,設立文館,命儒臣分直。天聰十年(一六三六)三月,改文館為內國史、內秘書、內弘文三院,各置大學士、承政等員,凡臣工章奏,俱由大學士轉達,內三院就是清朝內閣的 前身。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 七月,仿明舊制,內三院更名內閣,大學士改加殿閣大學士,別置翰林院。由內閣大學士兼殿閣職銜,共四殿二閣。四殿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二閣為文淵閣與東閣。
乾隆十三年(1784)取消中和殿而加體仁閣,成為三殿(保和、文華、武英)及三閣(文淵、體仁及東閣),後為定制。殿閣大學士員額滿漢各二,秩正一品,首揆由滿人擔任,下有協辦大學士二人,滿漢各一,學士滿六人,漢四人。閣臣皆由皇帝簡拔。清之閣權,自成立已受其他官員之影響。初有議政王大臣會議主軍國重務,康熙時有南書房,雍正時則有軍機房(後改命軍機處),故論權力則清閣臣為下矣。
明清內閣之內容、職權
臣所涉甚廣,然其始終為編檢講讀之官,其下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終明之世,其秩亦只五品,所以只為天子的私人助理,職掌不出票擬。
而所謂票擬乃是一切奏章,先由大學士看過,在一張小簽條上寫上意見,附在章奏進呈,由皇帝閱後決定,稱為「條旨」。皇帝看過條旨旨,合意的撕下,親用紅筆批下,稱為「朱批」或「批紅」。批後便為正式的諭旨。
清代將內閣大學士正名為真宰相,品秩高但權力仍不出票擬,且權力時為他署所替代,亦無向下發佈命令之權,也不可以算是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
其他明清中央機構
(一)六部
明初六部,仍隸中書省,各部設尚書、侍郎等官,後中書被廢,乃陞六部秩,以六部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各部尚書直隸又子,地位較前為高,權亦較前代為重,能向外發佈命令
清代六部則地位及權力均有所不及,因清代六部不能對各省督撫直接發佈命令,而且各部首長均滿漢各一人,皆能單獨上奏,權力大為削減。
(二)府、寺、監、院
府有宗人府,明清皆掌皇族屬籍。詹事府明以輔導太子,清以之掌經史文章之事。
寺有大理、太常、光祿、太僕、鴻臚,職掌沿前之九卿。
國子監掌國學諸生,欽天監掌天文曆法,明另有上林苑監司園池種植院如都察院彈劾百官,為天子耳目。翰林院掌國史文翰等事,備天子顧問。太醫院掌內廷醫療。清加理藩院,專管蒙古、回疆、青海、西藏諸藩之事。
(三)清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及軍機處 內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其議政作用最為明顯。權勢淩駕內閣之上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廷正式廢除了這一機構。康熙親政後,十六年選調翰林等官(侍講學士張英、中書高士奇等)入乾清宮門外設置辦公室,承帝意擬寫諭旨發佈政令,稱為「南書房行走」,南書房原為康熙讀書之處,南書房行走除陪皇帝作詩寫字,亦承皇帝意旨擬寫諭旨,發佈命令。然自軍機處成立後,南書房不再參預機務,專司文辭書畫。「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歸關內閣,其軍事付議政王大臣議奏。康熙中,諭旨或命南書房翰林撰擬,是時南書房最為親切地,如唐翰林學士掌內制‧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洩事機,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後名軍機處。
雍正即位,因用兵青海,為行軍方便,設軍機房於隆宗門內,後改稱辦理軍機處,由皇帝選派親信之滿漢大臣擔任軍機大臣。軍機處之成立最初只為行軍作戰之須要,要保持軍事機密,故有很多事不經內閣,逕由軍機處發出,是暫時性的軍事組織,但事平後仍不撤消,軍機處遂漸成為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常設核心機構。軍機大臣無定員,有多至六、七人,由親王、大學士或尚書、侍郎等為軍機大臣,又稱「大軍機」,下有軍機章京。內閣學士,不入軍機處則與閒散冗員無異。軍機處雖權重一時,皇帝命令由軍機處起草為旨,宜接傳達給地方督撫,稱為「廷寄」;軍機處起草後先下內閣,依次及於部院,稱為「明發」。由是皇帝透過軍機處發旨,便可控制全國中央地方之政務。軍機處成立後,內閣變成了傳送諭旨章奏的機關。,
2009-08-30 05:29:02 補充:
軍機處與君權之加強
一.機密
嘉慶四年(1800)正月初八日諭:「各院衙門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撫、藩、臬,凡有奏事之責者及營帶兵大臣等,嗣後陳奏事件,俱應直達朕前,不許另有副封關會軍機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將所奏之事預先告知軍機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門奏章呈遞後,何得豫行宣露,致吞通用扶飾之弊。」梁章鉅《樞垣記略》
2009-08-30 05:30:26 補充:
「軍機處為辦理樞務、承密旨之地,首以嚴密為要。軍機大臣傳朕旨,令章京繕寫,均不應稍有洩漏。」同上
「諭旨之特降者曰內閣奉上諭,因奏請而降者曰奉旨,其因所奏請而宣示中外者亦曰內閣奉上諭,六內閣傳鈔者謂之明發,令軍機處行,不由內閣傳鈔者謂之寄信,外間謂之廷寄。」《吳振棫.養吉齋叢錄》
2009-08-30 05:30:43 補充:
「軍機處有廷寄諭旨,凡機事慮漏泄不便發抄者,則軍機大臣面承後撰擬進呈,發出即封入紙函,用辦理軍機處銀印鈐之,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即此一事,已為前代所未有,機事必頒發而後由部行文,則己傳播人口,且驛遞遲緩,探事者可僱捷足先驛遞而到,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趙翼:簷曝雜記》
2009-08-30 05:31:22 補充:
二.用親
「軍機大臣惟用親信,不問出身。」(吳振域:養吉齋叢錄)
三無合法性
軍機處乃因事而設,事平未改,並無官署尊官。成員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中挑選出來,並無定員,全為兼職,
2009-08-30 05:32:15 補充:
四.直接制各官員及地方
其詔令密封,每不經內閣、部院,直接下達地方督撫,地方督撫亦可由軍機處大臣,直達其奏摺於皇帝。而大臣與章京間雖有上下之別,但並無從第之分,亦可避免朋黨之生。軍機處使皇帝手中「乾綱獨斷」,大臣只是承帝旨做事,由皇帝直接管理地方督撫,皇帝之權力較之明更為至高無上。
2009-08-30 05:37:10 補充:
明清內閣制比較 :
由於明代內閣制為清內閣制之雛型,故其組織及名位皆未有明文規定。明代內閣經太祖、成祖至仁宗始定為四殿二閣,清則自乾隆以後定為三殿三閣。明代殿閣大學士只為本名,通稱內閣大學士,而清則為正式中央官職,既是通稱,又是本名殿、閣僅為加銜。明代閣員名額無定,自一、二人至數十人不等,殿閣大學士間的職權亦無規定,自英宗始出現了內閣首輔由資歷深、名望高者充之;至清則漸成規制,殿閣大學士滿漢各二,首揆則必以滿人充之,下有協辦大學士為副,比明代為完整。
2009-08-30 05:37:33 補充:
以地位論,看似清之閣員比明高,以明世大學士官階不出五品,但自成祖以後,其能位六部之前,乃以兼任為尊,故明閣臣位秩雖低,但權力經一由小至大的過程。清則內閣大臣雖位居正一品,但職權則遠比不上明閣臣,變成了如三公等位尊
而無權的虛銜,此因內閣變為了正式的政府機構,先後為議政王大臣、南書房及軍機處侵奪職權,變為了只傳達諭旨,公佈公文的機構。
2009-08-30 05:38:21 補充:
但要指出的是無論明或清的閣員,從制度上看亦只是皇帝的身旁的官員,不可以算是中央的行政機關,由乾隆回覆大臣質疑內閣大臣有名無實時回答:「夫宰相之名,自洪武時己廢而不設,其後置大學士,我朝亦相沿不改,然其職權僅票擬詔
旨,非如古所謂秉鈞執政之宰相也。」所以明清的皇帝全無以宰輔視內閣之意。內閣之發展只是重覆內臣侵奪外廷大權,當內臣遷至外廷變為正式官署時,又復為另一內臣所取代的循環。
2009-08-30 06:10:29 補充:
Sorry 打錯字是〝不〞認同〝清世宗設立軍機處,把中國專制政治推至最高峰〞這說法。
2009-08-30 15:10:57 補充:
四.直接制各官員及地方
其詔令密封,每不經內閣、部院,直接下達地方督撫,地方督撫亦可由軍機處大臣,直達其奏摺於皇帝。而大臣與章京間雖有上下之別,但並無從第之分,亦可避免朋黨之生。軍機處使皇帝手中「乾綱獨斷」,大臣只是承帝旨做事,由皇帝直接管理地方督撫,皇帝之權力較之明更為至高無上。
2009-08-30 15:11:41 補充:
明清內閣制比較
由於明代內閣制為清內閣制之雛型,故其組織及名位皆未有明文規定。明代內閣經太祖、成祖至仁宗始定為四殿二閣,清則自乾隆以後定為三殿三閣。明代殿閣大學士只為本名,通稱內閣大學士,而清則為正式中央官職,既是通稱,又是本名殿、閣僅為加銜。明代閣員名額無定,自一、二人至數十人不等,殿閣大學士間的職權亦無規定,自英宗始出現了內閣首輔由資歷深、名望高者充之;至清則漸成規制,殿閣大學士滿漢各二,首揆則必以滿人充之,下有協辦大學士為副,比明代為完整。
2009-08-30 15:12:19 補充:
以地位論,看似清之閣員比明高,以明世大學士官階不出五品,但自成祖以後,其能位六部之前,乃以兼任為尊,故明閣臣位秩雖低,但權力經一由小至大的過程。清則內閣大臣雖位居正一品,但職權則遠比不上明閣臣,變成了如三公等位尊
而無權的虛銜,此因內閣變為了正式的政府機構,先後為議政王大臣、南書房及軍機處侵奪職權,變為了只傳達諭旨,公佈公文的機構。
2009-08-30 15:12:38 補充:
但要指出的是無論明或清的閣員,從制度上看亦只是皇帝的身旁的官員,不可以算是中央的行政機關,由乾隆回覆大臣質疑內閣大臣有名無實時回答:「夫宰相之名,自洪武時己廢而不設,其後置大學士,我朝亦相沿不改,然其職權僅票擬詔
旨,非如古所謂秉鈞執政之宰相也。」所以明清的皇帝全無以宰輔視內閣之意。內閣之發展只是重覆內臣侵奪外廷大權,當內臣遷至外廷變為正式官署時,又復為另一內臣所取代的循環。
2009-08-30 15:17:43 補充:
Sorry 不知什甚原因補充資料全部不能上傳,需更改
1.打錯字〝不〞認同〝清世宗設立軍機處,把中國專制政治推至最高峰〞這說法
2.繼續補充內容
2009-08-30 15:18:57 補充:
四.直接制各官員及地方
其詔令密封,每不經內閣、部院,直接下達地方督撫,地方督撫亦可由軍機處大臣,直達其奏摺於皇帝。而大臣與章京間雖有上下之別,但並無從第之分,亦可避免朋黨之生。軍機處使皇帝手中「乾綱獨斷」,大臣只是承帝旨做事,由皇帝直接管理地方督撫,皇帝之權力較之明更為至高無上。
2009-08-30 15:19:31 補充:
明清內閣制比較
由於明代內閣制為清內閣制之雛型,故其組織及名位皆未有明文規定。明代內閣經太祖、成祖至仁宗始定為四殿二閣,清則自乾隆以後定為三殿三閣。明代殿閣大學士只為本名,通稱內閣大學士,而清則為正式中央官職,既是通稱,又是本名殿、閣僅為加銜。明代閣員名額無定,自一、二人至數十人不等,殿閣大學士間的職權亦無規定,自英宗始出現了內閣首輔由資歷深、名望高者充之;至清則漸成規制,殿閣大學士滿漢各二,首揆則必以滿人充之,下有協辦大學士為副,比明代為完整。
2009-08-30 15:19:55 補充:
以地位論,看似清之閣員比明高,以明世大學士官階不出五品,但自成祖以後,其能位六部之前,乃以兼任為尊,故明閣臣位秩雖低,但權力經一由小至大的過程。清則內閣大臣雖位居正一品,但職權則遠比不上明閣臣,變成了如三公等位尊
而無權的虛銜,此因內閣變為了正式的政府機構,先後為議政王大臣、南書房及軍機處侵奪職權,變為了只傳達諭旨,公佈公文的機構。
2009-08-30 15:20:28 補充:
但要指出的是無論明或清的閣員,從制度上看亦只是皇帝的身旁的官員,不可以算是中央的行政機關,由乾隆回覆大臣質疑內閣大臣有名無實時回答:「夫宰相之名,自洪武時己廢而不設,其後置大學士,我朝亦相沿不改,然其職權僅票擬詔
旨,非如古所謂秉鈞執政之宰相也。」所以明清的皇帝全無以宰輔視內閣之意。內閣之發展只是重覆內臣侵奪外廷大權,當內臣遷至外廷變為正式官署時,又復為另一內臣所取代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