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破產!? 股市會有影響嗎?

2009-08-27 7:35 pm
商業週刊報導----台灣負債14兆


九月份,立法院即將開議審預算,九十九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乃是重頭戲。根據行政院甫通過的「九十九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因為政府入不敷出,預算短缺的財源全都要舉債來因應,預計政府舉債將超過四千六百億元,創下史上單一年度最高紀錄!若再加上風災重建特別預算,政府舉債已逼近五千億元。

五千億,各位看官沒感覺?讓我們為你揭開這些數字背後的真相。如果把「台灣」當成是一家公司,你可能不相信,這家公司目前的淨值是:近負六兆!攤開「台灣」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資產逾八兆五千億元,負債竟然高達新台幣十四兆五千億元:資產比負債還少了近六兆元。換言之,台灣已經被宣布破產!

怎麼會有這麼大的一筆債?第一部分是「帳面上」的債,也是政府對外公布的債務,以及中央政府累計債務,主要是歷年來政府入不敷出、不斷發行公債的結果,這部分就超過四兆五千億元。驚人的是,帳面上沒有顯示的鉅額「隱藏性負債」,這些政府未揭露的潛在負債,據立法院預算中心最新估計,起碼近新台幣九兆元,包括軍公教人員退休給付義務,公、勞、農保虧損及潛在負債、各種非營業基金的長期負債等。

不管每個國民願不願意,這筆錢都要由人民來還,因此從此刻起,請大家忘了「台灣錢淹腳目」這句話,現在我們已經陷入「台灣債淹腳目」的田地,負債十四兆,相當於每個人身上都背著六十三萬元的債務!

儘管各種「隱藏性負債」壓得政府喘不過氣來,偏偏政府還一直畫大餅,不斷借錢做一大堆建設,然後向民眾宣傳:做這些建設可以讓經濟變好,等到經濟好轉,就可以還錢了!藉著「振興經濟」、「創造就業」口號,濫開建設支票,使得支出不斷增加,又為了討好特定族群,不斷減稅使稅基流失,其結果就使政府支出與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更糟的是,許多建設預算重複編列,造成重大浪費。例如最近為了八八水災災後重建編列的經費,就跟先前已經編列的四年五千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有多項重複。

然而,還是有人會問,即便台灣帳面上破產了,但對我們的生活一點也沒影響。至少,這家「公司」週轉得很順利,政府發公債向民眾借錢,從來也不會借不到。正因此想法,讓台灣一步步邁向破產之路的關口。由於一個國家的償債動力來自勞動人口,倘若未來勞動人口大幅減少,這筆債要如何還得起?而台灣老化的人口結構,極可能在未來打破正常週轉的臨界點。

十八世紀的哲學家休姆早就留下名言:「國家不消滅公債,公債將消滅國家。」如果我們不想被政府的龐大公債消滅,從現在起透過各種管道,不管是選票或是民意代表,對政府發出你的聲音:「請你不要再亂花我的錢了!」


台灣破產!? 股市會有影響嗎?

回答 (7)

2009-08-27 8:19 pm
✔ 最佳答案
引用原文,政府像一間公司,當公司宣告破產,想當然股票的下場....
外資撤離,政府公債變壁紙,台幣狂貶,股市跌破3000點都有可能.
參考: 我~保險理財專員
2013-08-29 6:15 am
我都是在這網站訂雜誌的http://suo.im/5d60j
2009-08-28 2:46 am
看看就好 , 以商業周刊的看法 , 全世界2/3的 國家都會破產的 , 你一定不相信這包含美國跟日本喔.
2009-08-28 12:55 am
股市一定暴跌.
記得我阿公時代發生4萬比1的事件,也就是4萬塊台幣折換1塊新台幣事件;政府狂印鈔票來還債舉債,有生之年一定會發生台幣嚴重貶值(如果彭淮南走的話).
到時政府會發行新新台幣,恩~~~ 10萬比1就好了
到時大家都是赤貧戶,一切從頭開始

2009-08-27 19:34:09 補充:
http://www.usdebtclock.org/

美國國債現在進行式
參考: 2010 大崩壞
2009-08-27 11:12 pm
選舉就要開支票。

而年四年就要選一次。

當初發老人年金。

後來沒錢了,所以搞了一個國民年金出來。

變成年輕人就先交錢。
2009-08-27 8:55 pm
你覺得就這麼一起上街頭說「請你不要再亂花我的錢了!」如果他們聽進去了,就也照做了,你覺得問題就能解決的話。那算我一份,也要用一切可能的方法發聲。

你單單看這次88風災,我們把救災的事放一旁,來看看部份災民是如何憾動到銀行要概括承受他們的房貸,健保局為何要考慮他們提出的不用繳健保費、嘉義地區受災不重的也有樣學樣、油價為何一國三制....。

學者提的是理想,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不是一堆數據可以實現的。還必要有很多的妥協與良知。

我認同你的想法,也會用選票去選賢與能。
2009-08-27 8:08 pm
等財政地基掏空之後

接著就是債務土石流


收錄日期: 2021-04-26 18:49: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827000016KK035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