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1:
「被存在」一詞源於法國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鼻祖─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的 《存在與虛無》(Being and Nothingness)一書中。 若以英文來表達中文句子「我出生了」, 這會是「I am born」(我被出生了)。 但有否想過,為甚麼非要用被動式(passive voice)不可? 這不僅反映了中英文語法上的差別, 同時亦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維差異。 我們的「存在」(existence)可以由自己來做抉擇嗎? 由此看來,我們是「存在」還只是「被存在」?
更新2:
茲將摘文臚列如下: 「我的生命不在我自己手裡,不是由我決定的。我不能決定我身體的美或醜、我的心性的明朗或憂暗、我的意志堅韌或軟弱,我自己的誕生完全是偶然的造化,不是我誕生了自己,而是我被出生了。」 ─《沈重的肉身─現代倫理敘事諱言》 劉小楓著 生命一開始就已經是被動的存在, 面對浩瀚無邊的宇宙, 渺小的人類又怎能全然控制自己的生命? 故曰:存在就是被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