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新中國電影60年,是變革的60年,圖新的60年。
當我們回顧60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道路時,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電影的蛻變和新生是與中國社會的變革聯系在一起的,從電影的內容、樣式,到生產、營銷方式,都在不斷的變革中。革故鼎新,上下求索,新中國電影人交出了一份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答卷!
如何完成從舊電影到新電影形態的歷史性轉變?實現關於新時代的美好想象,“人民電影”成為一個突破口。1949年4月,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由東北電影制片廠攝制完成,這是國營電影制片廠生產的第一部體現工農兵方向的故事片,《東北日報》為此片的上映特意配發了社論《預祝人民電影的光輝前途》,指出“這是中國歷史上以自己的工人階級為主角,以新民主主義的生產斗爭為主題的影片。”生活的實感,加上火熱的政治熱情,使《橋》成為一部旗幟性的作品,它的價值超出了作品本身的藝術含量,因為它催生了“人民電影”的文藝實踐。有意思的是,三大電影基地之一的上海電影制片廠在新中國生產的第一部影片是《農家樂》,一工一農,一南一北,昭示著新中國電影的未來走向。而經過短短一年的時間,新中國電影就結出了豐碩的果實。1951年3月,在全國26個城市舉辦了“國營電影廠出品新片展覽月”,集中展映了以《白毛女》和《新兒女英雄傳》為代表的20部故事片和6部新聞紀錄片,這些以覺醒了的農民、工人、戰士為主角的影片,風靡大江南北。周恩來總理欣然題詞,稱之為:“新中國人民藝術的光彩”。
“人民電影”新在哪裡?
其一,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制度實踐成為電影的主旋律,電影藝術家自覺地把自己的創作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各種實踐聯系在一起。從1953年開始,我國進入了有計劃地、大規模地經濟建設時期,從第一個五年計劃起,我們的電影反映的就是在實現工業化道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新人和新事。像《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李雙雙》、《五朵金花》、《老兵新傳》、《阿詩瑪》等影片,能夠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與當時的藝術家堅持藝術規律,並沉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汲取營養有密切的關系。現實主義、傳統文藝中的抒情性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其二,當時的政治家和藝術家是有遠大抱負的,要使電影走向廣大人民的心靈,使觀眾的精神境界從感傷、哀怨、低沉變為歡欣、雄健和豪邁,重鑄中華民族的靈魂。這類作品是由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承擔的,它們藝術地再現了1921年建黨前后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的革命斗爭事跡。這裡面的一大批作品經過時間的淘洗,已成為“紅色經典”,像《白毛女》、《董存瑞》、《小兵張嘎》、《青春之歌》、《柳堡的故事》、《戰火中的青春》、《中華兒女》、《風暴》、《大浪淘沙》、《冰山上的來客》、《新兒女英雄傳》、《渡江偵察記》、《紅旗譜》、《鐵道游擊隊》、《上甘嶺》、《平原游擊隊》、《英雄兒女》、《永不消逝的電波》、《霓虹燈下的哨兵》、《紅日》、《暴風驟雨》、《洪湖赤衛隊》、《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娘子軍》等,精品之多,影響之大,前所未有。大批擅長拍攝革命歷史題材的導演,像成蔭、崔嵬、凌子風、蘇裡、謝鐵驪、李俊等,是直接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過來的,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員,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生活的質感和思想的表達都是有說服力的。
當時的電影工作者和解放了的人民一樣,充滿了高漲的革命激情和旺盛的創造精神,在極短的時間內,他們將電影藝術形式與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結合起來,立志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主義電影。可惜,“政治本位論”嚴重束縛了十七年時期電影工作者的手腳,使他們不能完全施展出藝術抱負。“文革”的到來,又把電影引向一條完全陌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