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一種存在於囓齒類與跳蚤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並藉跳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鼠疫是由鼠疫桿菌(Yeresinia pestis) 所致的烈性傳染病。按中醫的理論,鼠疫屬於傷寒的一種。鼠疫通常先在鼠類或其他齧齒類動物中流行,然後再通過鼠、跳蚤叮咬傳給人;當發展成肺鼠疫時亦可以在人同人之間傳播。一般相信歷史上鼠疫有三次大流行,首次大流行發生於六世紀,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波及到歐洲所有國家,死亡近二千五百萬人;第二次發生於十四世紀,起源於美索布達米亞,僅歐洲就死亡二千五百萬人,即歷史上著名的黑死病;第三次發生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死亡一千二百萬人。
2.2 肺鼠疫
大致上可分為兩種:
先得腺鼠疫經血行蔓延至肺部造成肺炎(次發性肺鼠疫)
吸入其他肺鼠疫病患的痰與飛沫染病,不慎接觸膿液、餐具、口罩唾液飛沫而感染(原發性肺鼠疫)
原發性肺鼠疫的潛伏期通常為1~4日,但急性患者亦可能至數小時即發病。最初的徵狀有頭痛、雙眼充血、咳嗽、以及怠倦感,雖然與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但後期卻會惡化為咽炎和頸部淋巴腺炎。
次發性肺鼠疫則可能造成肺炎、縱膈炎或引起胸膜滲液。未經治療的肺鼠疫即可能在1~6日內死亡,死亡率高達95%。
肺鼠疫患者亦可能因病原體侵入血液,引起敗血症。
5 治療
在醫院隔離,最直接的方法是接受抗生素治療。
中世紀時,為治療黑死病,人們用盡一切稀奇古怪的治療方法。有的人吃下糞便和灰燼,有的人將黑色腫塊切除,有的人甚至把活蟾蜍放到胸前。
中醫書《鼠疫抉微》:「鼠疫又名核瘟,言是症之必見結核也。」清代鄭肖岩著《鼠疫約編》八篇,介紹鼠疫的預防,辨證及治法,並附醫案及驗方。同朝的嶺南醫家羅芝園著有《鼠疫彙編》。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人們對黑死病認識的逐漸深入,一些帶有現代醫學痕迹的治療和預防方法開始出現。某種程度上,黑死病結束之日,正是現代醫學興起之時。
1894年香港曾爆發鼠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2%BA%E9%BC%A0%E7%96%AB